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东部的黄河上游,与陕西、内蒙古、甘肃交界,现有人口约sic万。除汉族外,回族占三分之一左右,另有满、蒙古、东乡等对个兄弟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宁夏区域文化在中国各省区市中具有突出而显明的特色。宁夏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载,早在史前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宁夏就有人类在生息繁衍。宁夏灵武县境内闻名于世的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3万年左右。六、七千至四千年前,宁夏北部的黄河冲击平原和水草丰盛的适牧草原上就居住着以畜牧业为…  相似文献   

2.
萨拉乌苏河石器工业在旧石器文化序列中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石器文化分期表传统上建立在地层学的基础之上。欧洲冰川地层发育研究历史长,冰期间冰期序列因而成了旧石器文化分期表的基础。在分期表中,以石叶技术流行为主要标志的旧石器晚期(theUpperPaleolithic)占据末次冰期(theLastGlacial)的后半,相当于地质年表中的晚更新世晚期(thelateUpperPleistocene)。而位居它前面的以预制石核技术等莫斯特文化要素流行为标志的旧石器中期则占据末次间冰期(theLastInterglacial)的全部和末次冰期的前半,相当于地质年表中的晚更新世早期(theearlyUpperPleistocene)。旧石器中期与晚期的界限落在末次冰…  相似文献   

3.
2010年5月,在内蒙古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鄂尔多斯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在乌兰木伦河流域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并及时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在此开展深入的考古调查。乌兰木伦为蒙古语(汉语意为红色的河)。乌兰木伦河,是内蒙  相似文献   

4.
宁夏地处边睡,贺兰西峙,黄河东运,六盘南屏,大漠北障。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宁夏,也封闭着宁夏,使其古文化面貌充满神秘色彩并保留和沿续着浓郁的地域和民族传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风格鲜明鲜明的风格表现有三:一是畜牧文化源远流长;二是丝路文物层出不穷且兼具中西文化之长;三是回族的历史和民俗文物丰富多采。自古至今,宁夏就是畜牧和农耕经济混杂之区。明清以前,畜牧业始终在经济形态中居主导地位。以水洞沟和鸽子山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遍布在腾格里、毛乌素沙漠边缘和灵盐台地,出土文物有数以千计的石…  相似文献   

5.
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邀请20余位著名考古学家,从1996年全国5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中评选出10项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们依时代顺序是:一、丰都县烟墩堡l日石器时代遗址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1995-1996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四川丰都县烟墩堡山梁上发掘。在清理出土的1万余件石制品中,以石片石器为主,类型众多,特色鲜明,在华南旧石器中尚属首次发现,可能代表更新世晚期一种新的旧石器文化。二、孟津姑嫂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为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1996年由河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郑州大学考古系和孟津…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西北缘是界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性的区域地理单元,其地势地貌及文化内涵均具有过渡性特征。本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川西北高原包含彩陶因素的新石器文化在年代及文化系统上均有差异,应属于四川盆地土著文化系统,可以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1段以白水寨遗址主体遗存,与营盘山遗址上层部分地层单位出土陶器特征相似;第2段首先发现于沙乌都遗址南区,下关子、大水洞、高坎遗址可归入此段;第3段以绵阳边堆山遗址为代表。本区龙山时代聚落遗址可划分为河谷台地型、山间坡地型和洞穴型三类,各类型遗址的性质不尽相同,从而构成这一地区较为完整的聚落体系。四川盆地西北缘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对于探索古蜀文明的渊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台湾原始文化与汉民族迁入 1.台湾原始文化 台湾史前文化中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已有多处发现,惟此种文化与大陆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尚有不同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台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有台湾北部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圆山文化和台湾中南部的凤鼻头文化等。从上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彩陶、有段石锛、有肩石斧、印纹陶以及黑陶、灰陶共存等文化特征与我国大陆东南同类器物所反映的文化相较,其间有着极其密切的文化联系,显示着台湾原始居民的许多文化因素源于福建或大陆沿海地区。从族属而论,台湾先住民(高山人与…  相似文献   

8.
冉宏林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12-120+190-191
三星堆遗址将近九十年的考古工作可分为五个阶段,从最初的寻找地下埋藏文物,到确认遗址,到构建遗址的分期体系与考古学文化序列,再到系统性有规划地开展“聚落考古”和“社会考古”工作,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大致相适应。通过近九十年的考古工作,三星堆遗址的分布情况和保存状况已较为明确,内涵特征基本清晰,分期年代与文化序列大致确定,并对聚落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区域聚落形态也有了粗略的把握。但也还存在若干缺陷与不足,为三星堆遗址未来的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其主体文化象征与彝族先民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解读彝文典籍,再从空间、时间及民族志资料综合分析,作者认为三星堆文明与早期彝族先民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下半年,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为编制《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申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对盘龙城遗址周边地带开展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盘龙城遗址北部童家咀文化遗存的走向及各个时代的分布情况,为此在童家咀地段进行了实地调查与铲探相结合的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普查中发现的遗物、遗存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传统理论在中华明的起源问题上,一致认为中华明起源于中国北方,并以黄河明为代表。经过近一个世纪长江流域的若干次考古调查,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成果。尤其是三星堆遗址、盘龙城遗址、清江遗址、新干大墓等青铜时代重要古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学术界对于长江明已经产生了新的认识。于是,有必要对长江明重新估价。  相似文献   

12.
为配合编制《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5年12月,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对盘龙城遗址周边地区开展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重要收获之一是在盘龙湖东岸的长峰港发现有商代前期遗存。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20,(2)
正信阳师范学院根亲文化与两岸关系之研究,缘自20世纪80年代闽籍学者黄典诚、欧潭生等在河南固始进行闽方言及民俗调查中发现的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以及由此凝聚而成的中原根亲文化。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属于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20,(1):F0003-F0003
信阳师范学院根亲文化与两岸关系之研究,缘自20世纪80年代闽籍学者黄典诚、欧潭生等在河南固始进行闽方言及民俗调查中发现的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以及由此凝聚而成的中原根亲文化。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属于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9,(2)
正信阳师范学院根亲文化与两岸关系之研究,缘自20世纪80年代闽籍学者黄典诚、欧潭生等在河南固始进行闽方言及民俗调查中发现的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以及由此凝聚而成的中原根亲文化。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联合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属于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6.
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林向玉石牙璋是我国先秦时期特有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及沿海岛屿,对研究中华古代文明的区域划分与流变甚有种益。笔者曾撰《中国牙璋与研究》讨论它的命名、类型与年代、渊源与功能等问题。①这里着重讨论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中所发现...  相似文献   

17.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即是中国现代革命史迹。它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数量巨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过了28年的历程,为民族解放和复兴进行了无数艰辛的探索,留下数量庞大的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8.
张纲 《大理文化》2006,(1):47-49
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一脉的《老子》及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其形成固然与殷周以来的文化传承密不可分,然而它更深远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则与中国上古的华胥文化相关。老子及道家重"朴"的理想社会、"守柔""守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雌性文化的推崇等特征,无不与华胥文化有着渊源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从岷江上游、大渡河流域到安宁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表明大约在距今6000~4000多年前后,有一次从中国西北到西南的文化渐次播迁的过程,其文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南变异程度越大。近来考古发现了西北地区齐家文化有向南传播的迹象。在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有少量齐家文化的陶片。安宁河流域的大洋堆遗址下层,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十分相近。过去在岷江上游、大渡河流域的石棺墓中发现大量北方系青铜文化因素的遗物,滇文化和滇西青铜文化也包含有大量北方系青铜文化因素。近来发现的盐源青铜文化更是具有强烈的北方系青铜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东麓从史前时期开始,一直是古代人群迁徙频繁的地区,一波一波的,未曾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