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领事通知权”是领事保护职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被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海外中国公民在接受国境内获得及时的领事协助及公正和人道主义待遇.48个中外双边领事条约(协定)中均做出相应规定.现行规定在“条款标题和结构编排;权利范围及具体实施;国内适用条款;权利救济”等方面存在缺憾.本文在条款彼此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为提升对该权利的保护意识,条款标题宜统一为“领事通知权”,结构编排宜统一设置在“领事保护”部分;基于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的需求,权利内容在范围上不应过窄;为提升条款在实践中的可适用性,权利的具体实施应予细化规定;权利内容的扩展应合理以免领事执行职务时干涉接受国法律程序;接受国国内适用条款应表述严密以免实践分歧影响对权利的保护;权利受侵犯后的救济应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驻外使领馆可受理驻在国或领区内中国公民的公证申请。中国公民发生在中国境内的事实和行为原则上应向中国境内的涉外公证处申办公证书。中国驻外使领馆主要办理以下几类公证:声明书公证、委托书公证、婚姻状况公证、健在公证、部分证件复印件与原件相符公证等。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5条规定:领事职务包括担任公证人,民事登记员及类似之职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第15条规定:我国驻外国大使馆、领事馆可以接受在驻在国的我国公民的要求,办理公证事务。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双边领事条约中,亦有涉及公证和领事认证的规定,如:为任何国籍的个人出具在派遣国使用的各种文书:应派遣国国民的要求,为其出具在派遣国境外使用的各种文书;认证派遣国有关当局或接受国有关当局所颁发的文书上的签宇和印章。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走出国门的中国公民数量剧增,领事保护成为保护海外中国公民权益的重要途径.由于涉及到派遣国与接受国的管辖权,领事保护必须兼具国际法与国内法双重法律依据.针对中国领事保护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中国需要推动领事保护立法改革,从对外缔结双边条约和对内加强国内法建设两方面构建一个系统化、法制化的领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之前,中美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人性质主宰的。中国对美国的最初的看法更多的来源于美国领事、商人与传教士。中美《望厦条约》之前,中美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美国没有政府派驻的公使,美国真正的领事制度也只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有了较有规范的样子,在此之前,美国派驻的领事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商务领域,没有行政权力。《望厦条约》签署前后,美国派出公使,从此,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都有了明确的依据。领事与驻华公使在不同阶段对中美关系与对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量公民走出国门和国家利益日益全球化,中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权益受到侵害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本着“外交为民”的民生关切原则,中国政府加大了领事保护的力度,整合相关资源,为海外公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由龚书铎、方攸翰两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国近代史纲》,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受到广大电大学生的欢迎。但是,该书关于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曾规定俄国可在张家口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叙述却是不准确的。书中说:“中俄《北京条约》除清政府承认《瑗珲条约》的条款外,又将《瑗珲条约》中规定的由中俄双方‘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俄国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规定了俄方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的走向,为日后进一步侵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据查:中俄《北京条约》根本没有俄国可在张家口免税贸易、设立领事的规定。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俄国在张家口贸易的条文是:“第五条,俄国商人,除在恰克图贸易外,其由恰克图照旧到京,经过之库伦、张家口地方,如  相似文献   

7.
景慧 《神州学人》2012,(6):9-10
"李领事您好,我们学校有的自费留学生因经济原因,没有加入日本国民健康保险,可偏偏在打工期间生病了。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护权益呢?""李领事,留学生之间的财产侵害事件,领事保护适用吗?""李领事,中日两国政府间签订有针对留学生的相关租税互免条约,请问留学生该如何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李领事,暑期去港澳短期旅游,还需要  相似文献   

8.
领事保护是维护海外劳工权益的重要方式.实践中地方政府参与海外劳工权益领事保护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领事保护实施机制不完善 、领事人员不足以及海外劳工的教育培训缺乏等问题仍困扰着地方领事保护工作的实施.必须构建全面多元主体参与的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 、企业和工会的力量;加快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劳务外派行为;细化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劳工能力.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是当代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常见的概念,我国宪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分别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解释;理论界至今也没有完整而权威的界定,甚至在国际公法学界也找不到精准的诠释,造成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滥用。通过综述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找出其中共性的结论,为描述我国宪法条文中的“公共利益”含义,以及限制其随意使用提供借鉴和佐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世界教育信息》2010,(12):72-73
随着我国留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领事保护工作日益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职责,这既关系到我国公民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我国政府形象、国内社会安定和对外交往。近期,我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针对留学人员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开展调研,不断创新领事保护工作机制和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领属性“NP1的NP2”结构的组合理据可以分为固有、配置、呈现、制作、拣选、经历和称呼等7种类型,其中各种类型还可以根据NP1和NP2的不同特征离析出不同的语义关系类型。“NP1的NP2”常常以整体充当“领属宾语”。受语用驱使,“领属宾语”的领事可以置于句首构成“领事话题句”,而领事话题和属事宾语之间不同的理据类型一定程度上规定了领事话题句中谓语动词的语义类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婚姻登记瑕疵在理论上存在“争论多”、在实务中存在“处理乱”“救济难”的现象,原因在于缺乏明确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未能正确辨析婚姻的成立与效力、瑕疵婚姻登记与瑕疵婚姻、撤销婚姻登记与撤销婚姻这几组概念以及不同主体间的法律关系。针对现实救济路径的困境,应当进行理论反思,在厘清相关概念及民事、行政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增设法律规定,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类型的瑕疵,规定不同的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13.
熊胜 《神州学人》2005,(3):18-18
虽然总的来看,在外留学人员面临的安全形势是好的,但是涉及留学人员 的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日前,驻芝加哥总领馆教育领事熊胜来稿,探索为留 学人员实施预防性领事保护的新途径,并谈了如何做好留学人员领事保护工作 的体会与思考。但愿这篇稿件能对在外留学人员和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涉外公证和领事认证? 涉外公证是公证业务的一个部分。涉外公证是公证机关办理对发生在国内的法律行为及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和事实向国外出具的公证文书或外交、领事机关办理对发生在国外的法律行为及有法律意议的文件和事实所出具的公证文书。各国在人员往来,对外经济交流以及文化、科技等交流中,产生一系列涉外民事关系,如婚姻关系、财产关系、贸易关系等。各国为保护本国和本国的公民,法人在国际交往中的正当权益,都制定一套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凡是按照三大法律规定进行活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律法规对夫妻之间借贷没有禁止性规定,夫妻一方从夫妻共同财产中的借款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借款来源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正确界定借款用途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蔡定桓 《教师》2013,(8):126-128
《物权法》第203条之规定即对最高额抵押概念予以了法律的界定。但此法条中未有明确界定最高额抵押所担保的债权特点和范围,仅以“最高额限度内”“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等概念作为定语,使得理解和适用该条法律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明确最高额抵押债权的特点及其范围,并同时厘定“最高额限度内”“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等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涉及“罗马公民法”时有这样一句表述:“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通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一表述,很多老师对罗马公民法作如下界定:“适用范围:罗马本邦。起讫时间: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世纪中叶。”笔者认为,此处教材表述不够恰当.根据这一表述得出的以上界定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生活实践中,不少学生对公民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一:所有公民都是人民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公民与外国人相对应,而人民则与敌人相对应。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公民是法律概念、个体概念,我国宪法明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已开始由“礼俗型社会”逐步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现代公民社会的道德教育,应关注青少年公民教育。 现代公民教育源于近代的西方,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伴随着公民地位的确立和解释、宣传宪法中关于公民义务等的规定而派生出来的。《辞海》中指出,“公民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法国  相似文献   

20.
晚清传统士绅、学堂学生、留洋人员等不同出身的粤籍驻外领事群体早年阅历与行事不尽一致,但以派驻使馆领署襄助馆务与入职总理衙门(外务部)帮办交涉对外交素养的提升最为重要,经此长期见习历练,粤人风云际会、捷足先登,出洋充任领事的数量遥遥领先,质量远迈同侪,对于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外交官职业化进程居功甚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