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时期,处于初创阶段的孔门儒学伦理思想对婚姻的制约还不突出,女性在婚姻中还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并在恋爱中也常常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秦汉至隋唐,儒学伦理思想对婚姻的制约日渐强化,反映在婚姻问题上除了强调在婚姻家庭中丈夫拥有对妻子的统治权以外,还要求显示婚姻双方各自家庭社会地位、身份的门第的等同。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大力倡导妇女守节,并形成相关制度,从而使片面要求妇女守节的风气愈演愈烈,贞操观比较典型地暴露了儒学伦理思想落后腐朽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自西周以迄唐代,爱情诗意象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一直处于嬗变中。先秦时期以草木、玉石、鸟兽等自然意象为主,两汉时期人工意象逐步增多,魏晋南北朝以人工意象居多,至唐代,又呈现出逆转的倾向,自然与人工意象并存。这种趋势暗合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升降变化:先秦时期的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较高,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汉以后女性地位下降趋势明显,至唐代,女性地位又开始逐步回升,并达到一个难以复制的高潮。  相似文献   

3.
尽管六朝思想自由、玄风昌炽,但儒学传统与儒家思想在社会上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并没有被取代,儒学仍然是社会公认的正统思想,这主要表现在:(1)六朝普遍设立国学、进行传统经学与儒学教育、官方取士仍然以博通经学儒学为标准、经学文献数量大增;(2)最能体现儒学伦理思想的谱牒文献大量产生从而导致谱牒学最终确立;(3)历朝统治者普修《五礼》并在政治实践中坚持传统祭祀礼仪制度、君臣百姓均以传统礼制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礼学研究者与礼学文献大量产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伦理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尤为实出。儒学在封建社会中被定于“一尊”,正得力子它的伦理思想。毫无疑问,研究儒学应以它的伦理思想为主题。本文仅就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略作阐述。一、仁、义、礼三者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仁”、“义”、“礼”是构成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三个基本范畴。“仁”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其基本涵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它是调节“人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宗法等级关系的基本原则。汉儒董仲舒明确地说:“仁者,所以理人伦也”。(《全汉文·谙丞相公孙弘记室书》)但在宗法等级制度,即礼制下,人都羁于宗法关系之中,各自处于一定的等级地位;人的一切言行必须符合宗法等级的地位和要求。这样,“为仁”爱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婚恋现象和婚姻礼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礼文化和制度.<诗经>形成的时代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这一"礼"笼罩的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与礼相关.文章以<诗经>为例,重点论述先秦时期婚礼进行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思想初创于先秦时期。在与法家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纲"学说,宣扬君、父、夫在社会生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千百年来,儒家伦理思想渐渐转化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根深蒂固的思维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准则。儒家伦理道德标准被统治阶级用政治的强力外化为强制性法律规范。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各种法律制度都在酝酿形成当中,其中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时期就已初具规模。但“男尊女卑”的传统在先秦时期并不是象后世那样被严格遵守,先秦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地位虽不能完全与男子相比,但也并非是全然没有权利和地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先秦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地位呈现出过渡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大学》在儒学史上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学》居《四书》之首,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步。《大学》纵贯儒学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本文试研究《大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到战国末年直至秦汉之际,儒学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它在殷周文化大传统中酝酿,〔1〕适合中国的宗法社会和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先秦儒学在百家争鸣中成为显学,但它在先秦只是一个民间自由学术派别,…  相似文献   

9.
今天,环保当然已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而在当现代人还如大梦初醒时,殊不知古人自茹毛饮血时代走出、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重视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了。根据先秦的历史记载,我国出现自然保护的思想和由此产生的礼制是很早的,最迟在西周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0.
太阳崇拜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先秦时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的太阳崇拜,经历了史前传说时期、殷商时期、西周及其以后时期三个阶段。远古的太阳崇拜,经过殷商、西周时期的发展,尤其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太阳本身的崇拜已经淡化,与此同时。却又把对太阳的崇拜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结合了起来,不仅把它消释在对上天的崇拜之中,而且还把对它的崇拜和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制度联系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中庸》尚情思想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席》是先秦儒家的形上学著作,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尚情思想论题,这主要表现在作者主张"率性"、尚诚、情"发而皆中节"等方面。这些伦理思想对宋儒建构理本论儒学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时期思想自由、开放,人们可以各抒己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标准,各种思想学说纷杂并存。而古代的思想家又普遍认为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因此希望统一思想。一直到西汉汉武帝之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循的统一的主流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从先秦百家之一的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并被广泛接受,主要有几个原因:儒学的文化渊源最深远、社会影响最深广;儒学能为西汉的王权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儒家有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社会秩序;儒学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当时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周铭文中,两见"大史寮"。由寮字在先秦时期使用的本义来看,大史寮也就是指大史的官署,大史寮在西周官制中的地位,并不如以往学者所说的那样崇高,但其地位仍不可低估,应是王朝中央政府中重要部门和机构。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学政治伦理产生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历史时期,但却发展成为一种并不开放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立足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取法于西周时期的礼乐精神。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当中的主流思潮和观念,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把这一理论作为其维护专制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基础。先秦儒学政治伦理的核心精神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加以解析:以仁政和礼制为根本的国家建构,以血缘和亲疏关系为依托的社会组织,以忠孝和尊卑为规范的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5.
十五国风是《诗经》中最具魅力的篇章。它不仅记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中原文化的大致面貌,而且描绘了处于相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区域风格迥异的民俗和风情。其中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的民歌,成为我们了解中国女性历史面兢的窗口。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形成的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儒林列传》梳理了先秦至汉初的儒学发展脉络来考辨儒学六艺的师承沿革,同时又以春秋笔法对异化扭曲的儒林进行讽刺和批判。本文还进一步探究汉武帝时期儒学复兴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司马迁的儒学观。  相似文献   

17.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产生和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孔子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奠基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而荀子则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继先秦之后,内圣外王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  相似文献   

18.
陈楠 《广西教育》2010,(18):67-6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一部文化典籍,它形成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但事实上,《诗经》中相当一部分诗歌有更久远的历史源头,这种情况在十五国风中最为明显。各地的土乐当中应当有一部分诗歌是上古歌谣的遗留。它们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与损益变形,到了周代社会逐渐定型而被收录在诗集中,因而它们传达出了更早的社会生活信息。《诗经》中为数众多的燕飨诗,即充分表现了上古礼制习俗。  相似文献   

19.
《周易》全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从《易经》到《易传》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从巫术宗教向哲学人文方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儒学和易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学派的先哲大师以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周易》经过《易传》的发展,把注意力开始集中于世事人伦上,累积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继承了《周易》中的伦理道德因子并进行了阐发,为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易传》则在对《易经》阐释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丰富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礼器是礼制的反映和体现,对先秦礼器的认识,能够挖掘隐藏在礼制下的阶级关系。通过列举先秦时代的数种礼器,包括烹饪器、设食器、盛饭器、酒器、水器,说明其造型与功能,结合文献记载,对先秦礼器有直观的理解,并对其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演化作出相应的介绍,进而反映出其在先秦礼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