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菊霞 《家教指南》2011,(3):32-37,125
为庆贺翟法荣擢升都僧统,以翟法荣及其弟翟承庆为代表的翟氏家族于咸通三年至咸通八年在莫高窟兴建第85窟。曹议金担任节度使的五代时期,嫁到翟家的曹议金长女又组织重修了第85窟。第85窟甬道北壁的重层壁面以及东壁门北侧供养人的重绘痕迹都说明,曹议金长女不仅主持重修了第85窟的甬道,而且也重绘了第85窟东壁门北侧的供养人画像。  相似文献   

2.
初中历史教材第二册所选的节度使出行图,是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壁画《张议潮出行图》的一部分。 敦煌第156窟建成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也就是张议潮控制敦煌的时期。敦煌在唐代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前期(618—781年)直接受控于中央政府。随着吐蕃势力的强大与扩张,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吐蕃强占了敦煌。吐蕃贵族的残酷统治,激起了当地人民多次强烈的反抗。张议潮趁此时机于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率领当地军民驱逐了吐蕃统治者。唐中央政府于大中五年遣使至河西,设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敦煌自此进入归义军,也即张议潮家族统治时期(848—907年)。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文书P.2991正反两面抄写的《报恩吉祥之窟记》,记述了僧镇国及其汜氏家族在莫高窟建窟事,并追颂了汜氏先祖在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各种事迹。本文考证其成书时间在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公元840年左右,僧镇国所造窟可能是今莫高窟第361窟;记文中称该窟内特殊形制的盝顶帐式佛龛为“富阳”,当为古代敦煌特有的石窟建筑结构部位的名称之一。  相似文献   

4.
基于莫高窟第85窟温湿度监测数据及窟外气象资料,分析了洞窟温湿度分布特征及降水对洞窟空气湿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1)第85窟气温春、夏季分布均匀,秋、冬季相对集中,湿度夏、秋季分布区间宽泛,春、冬季集中;(2)正弦函数和高斯函数可分别模拟窟内气温和湿度的年变化特征,不同季节窟内温湿度变化明显,波动程度各异;(3)窟内湿度对降水的响应可大致划分为上升期、高湿期、回落期三个阶段.研究结果对莫高窟洞窟微气候特征认知、壁画病害机理研究、以及洞窟开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P.2991<报恩吉祥之窟记>所记僧镇国建"报恩吉祥窟"功德窟,结合写本所记洞窟基本信息,如洞窟的"报恩"思想、主尊彩塑一铺"卢舍那佛并八大菩萨像"、彩塑所在洞窟空间建筑"当阳"考辨,最终确认莫高窟第234窟极有可能即是此"报恩吉祥窟".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第156窟是敦煌石窟代表窟之一,是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是吐蕃之后莫高窟洞窟营建新的里程碑式洞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其营建年代和洞窟功德主,根据窟内供养人题记和《莫高窟记》,学界有不同观点,传统认为洞窟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六年,其中前室和甬道是由张淮深续修完成。也有大中十二年完成说。经仔细梳理归义军相关史实,重新省思题记题写的习惯,可以肯定张淮深没有参与该窟的营建工程,实由张议潮主持下完成,时间当在大中五年至大中十年间。  相似文献   

7.
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都僧统是晚唐以降住锡敦煌的最高一级僧官。由于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没有遭受“会昌毁佛”的法准,而且在吐蕃王朝的鼓励下,佛教压倒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造成了晚唐以后社会各阶层的崇佛风尚。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在咸通十年(869年)给朝  相似文献   

8.
湖州飞英塔由内外两塔组成,俗称“塔里塔”,其构造之独特为我国古塔中所仅见,最近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飞英塔的建造历史,最早见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刊行的《吴兴志》卷十三:“飞英寺,咸通五年忠凯禅师募众建,刺史高湜表请为资圣寺.中和五年改为上乘寺.……景德三年改今额.……舍利石塔院在寺西,有上乘寺石塔舍利院本浮图碑云:僧云皎咸通中飞锡长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饲虎面像,遂归建塔.始中和四年,成于乾宁元  相似文献   

9.
敦煌遗书莫高窟岁首燃灯文辑识马德序《正月十五日窟上供养》及有关问题唐、宋时代,敦煌地方每年正月十五、腊八等节日固定在莫高窟举行遍窟燃灯活动。莫高窟192窟主室东壁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书《发愿功德文》有云:“又年岁至正月十五日、□七日、腊八日悉就...  相似文献   

10.
云冈石窟第11—13窟是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470—495)的一组洞窟,其内部造像可区分为一体设计与非一体设计两种。第12窟整体出于一体设计,其主室中轴线及前室东西壁设置"释迦多宝佛+释迦佛+弥勒(菩萨、佛)"之图像组合,与第二期前段第7—10窟图像思想一脉相承。第13窟大致存在整体规划,并以北壁主尊交脚弥勒菩萨为中心,表述弥勒上生信仰。该窟两侧壁中层龛像及第11窟造像并非开窟时一体设计。通过分析其中部分佛龛的组合情况可知,当时通过信仰大乘佛法而往生兜率天并最终成佛的思想,在一般信众中亦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实际也是有较深造诣的理学家。他的《诚斋易传》、《心学论》和《杨子庸言》等学术著作皆对理学有所发明,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他关于诗歌教化的诗味说,尤其是他的诚斋体诗歌风貌的形成,都与他的理学观物理论、理学人生境界思想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知人论文,是研究文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蒲松龄接受佛教思想,以净土宗和禅宗为主,反映在《聊斋志异》中的佛教思想也主要是禅宗与净土宗的理论。虽然同受佛教影响,蒲松龄却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借用佛教思想尤其是因果报应之说,劝导善行,惩诫邪恶,以期人心归正,世风复淳。这也是他创作《聊斋志异》的主观命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是以“意象”为本体论范畴的,在他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姜斋诗话》和他的诗歌批评实践活动中,王夫之通过对“意”和“象”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指出了两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事实上建立了以“意象”为本体的诗歌审美本体论。本文意在通过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和诗歌批评实践的文本的解读,澄清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涵,明确其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明儒周洪谟著述丰富,然其作品大多散失,唯《疑辨录》和《箐斋读书录》两种传世.明清著录《疑辨录》的书名达29种之多.《箐斋读书录》和《疑辨录》的篇目和内容绝大多数雷同,原因在于《疑辨录》是在《箐斋读书录》的基础上进行整并、删改和打磨而成.周洪谟《南皋子杂言》乃《箐斋读书录》之异名,并非另有一书.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所录周洪谟诗文中有三首并非周洪谟之作.  相似文献   

15.
谈到杨万里,人们非常熟悉他的诗,知道他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讲他的“诚斋体”,说他的“活法为诗”,却不知他也有八首词,人们很少注意、研究他的词。本力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诚斋词被冷落、被接受的情况,对他的词的题材、写法、风格进行再评价,并且试着分析他的词不被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达磨三传至道信,牛头禅之法融,受其心要而别一派,世称牛头禅。牛头禅自法融至慧忠传了六代,教旨尊奉《般若经》。宗鉴的《释门正统》误把南阳慧忠当作牛头六祖慧忠。  相似文献   

17.
综观自清代以来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涉及蒲松龄婚恋观的专著、论文极少,且多侧重其理想爱情观。本文试图通过《聊斋》九篇写实性三角模式婚恋小说,透析蒲氏对现实婚恋的看法和期望,揭示其囿于时代的思想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清道光年间,福州西湖李纲祠堂得以修建,林则徐功不可没。云南人程含章对此亦有贡献,然诸多方志史料将其忽略,这既与史不符,又显失公允。因李纲晚年于福州所居名为"桂斋",故祠成,林则徐又于其旁建"桂斋",明其心志。然诸家于李纲所居"桂斋"故址的具体地理位置或语焉不详,或曰无可考。经考证,李纲"桂斋"当建于福州城东报国寺内,城东报国寺位于"易俗里"。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不仅为中国短篇小说赢得了很高的世界声誉,也为后世的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以严复的"信"为标准,探讨郭临英译版本《瑞云》的优缺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