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直是个有争议的教师。我的课学生很喜欢,但是从来没有得过奖;我写的文章有很多人说了好话,但也受过很严厉的批评。不过,我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除非我自己思考过,研究过。这就是所谓走自己的路吧。近二十年,在语文教学方面,我陆续发表了四十余篇文章,还出版了一本《言语教学论》。如果要我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话,我觉得值得说的有三点。一是不能人云亦云。现在的语文教学研究中人云亦云的东西太多了。没有经过自己真切的思考,附和一些流行的理论,而且不证自明,这就是伪科学。二是要用心读书,要读到灵魂里去…  相似文献   

2.
张秀春 《考试周刊》2014,(49):19-19
浙江小学自三年级开始设置科学课程,要考虑小学科学到底学了什么?学生已经知道的到底有多少?很多初中老师没有整体了解过,作者刚开始教学时都是把学生当成没学过科学的学生。初中科学老师需要了解小学教材,优化初中科学教学。  相似文献   

3.
我的语文观     
我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几十年,其中又有相当长的时间担任教学工作,与青年学生相处,教学相长,为发展光电子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尽自己的微薄力量。曾有不少学生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家的使命是什么?”我认为,科学就是发现,就是要有勇于探究的精神。创新是科学家唯一的使命。我想,这个道理也是文理共通,适合学习语文。由此出发,形成我的语文观:语文教育要大力倡导探究学习,创新学习。  相似文献   

4.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使我对科学课程的认识从新奇到感兴趣,从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探究者,从教材的使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每走一步,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会使我有新的收获,所以我今天想从三方面谈一谈我是怎样在科学课程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的观察研究》一课中,就出现过这么一个问题:我想知道蝗虫跳一下有多远,谁来帮我想个办法?这是一个课后延伸内容,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回想以往的教学,类似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常常由于一个问题的争议而引出一大堆新的问题。每当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大家各抒己见,甚至影响到了我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6.
教学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验与观察”:中国科学馆里,有一个玻璃瓶子,里面有两条小鱼和一些水草,密封了一年以上,还活得很好。请学生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并且试着自己也做一个这样的生态瓶。第二部分“回顾与反思”: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得出让自己满意的结论?第三部分“交流与展示”:我的科学经历。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及设计意图]《我是什么》是一篇优秀的科学短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以谜语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与人的关系。在作家笔下“,水”如同会变身的魔术师,变成了有着不同的家、不同脾气的生命体。教学这样的课文,尊重科学性是前提,而感受语言、品味语言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应将感悟科学文艺的语言特色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正如前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说过的,科学文艺作品是“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把科学素材同诗意地感受世界结合在一起”。细读本文,不难发现,文中语言有时如同一…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美国西肯塔基的墨里州立大学访问期间,了解了教育学院开设的小学科学教学论的教学情况。从这门课的教学中,可以对美国科学教师的培训、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了解一二。教课的教授是汤姆·楼博士。楼博士在四所大学学习过,有工程技术本科学位,科学、物理、MBA三个硕士学位和教育哲学博士学位,教过本科生的小学科学教学论、中学科学实验室、教学策略及研究生的小学校中的科学、教育技术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陈琼 《异步教学研究》2004,(2):37-37,44
过自学关是进行异步教学实验的关键所在,2001年夏,我接受了异步教学改革实验的任务。我所带的五年级实验班有54人,学生在同步教学中过分依赖老师,自学能力差,为了训练学生过好自学关,我认真学习了《异步教学论》明确训练理论,根据自学训练的十二条规则,制定了三步训练程序。  相似文献   

10.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10年,在这10年里笔者曾为教学的得心应手满足过。也曾为教学时出现的困惑迷失过。于是笔者不断总结、摸索、实践、尝试。渐渐地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有了一套自己不很成熟的教学模式。现将这些粗浅的看法讲出来,希望能和各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分享、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三尺讲台站了25载,教了25年语文。其中教过的古诗词也不下两百余首吧。但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古诗词教学,总有些欠缺,尤其前20年,更是索然:一句句的解说,一字字的讲解。尽管讲得那么投入、那么仔细,强调学生必须反复背诵、反复默写,可仍然有不少学生不会默写,常写错别字;有时,结合古诗词教学,要求学生写点赏析的文字,学生就是“抠”不出来,更谈不上在说话、写文章时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名句了。  相似文献   

12.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我从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探究者;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每走一步,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会使我有新的收获。以下从三方面谈一谈我是怎样在科学课程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新的科学课使师生的教与学产生深刻变化课程改革将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我也从一名自然教师变成了科学教师。难道只是名称改了吗?它的内容会有什么变化?课本会是什么样的?总之,初次接触科学课程的我满怀着新奇感与问题。我发现新的课本不仅美观精致,而且内容更是吸引人。例如:《植物世界》、《动物…  相似文献   

13.
我的实验室     
初中三年,你多次走进过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你一定学到了很多东西。其间,也定然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或许,你曾有过自己的“实验室”;或许你有你心中的未来的“实验室”……请以“实验室”为话题,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作者是一名从事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了学生、社会好评,获得过不少次表彰奖励。读完全文,便可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启迪: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校风。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校是群体生活,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积极自觉地干好本份工作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就会心想事成;另一方面,要讲求科学,按教育规律办学。  相似文献   

15.
刘静玲 《中国教师》2014,(13):47-51
<正>我一直认为创新必须要在一定的科学思维训练之后,具备相关的资源平台,有自我思考和独立发展的空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积淀,好的成果是十年磨一剑。很多的教学科研成果都是在师承前辈的基础上一点一滴的积累,可能耗时1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才最终结出硕果。回顾我的创新之旅,我非常感谢我的三个母校——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这三个阶段,我经历了教学、科研、管理等不同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晓风 ,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同年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1993年经中国人民大学批准 ,破格晋升任高级教师。 1994年被评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 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现兼任北京市历史教学学会理事、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学术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哲学和历史哲学。发表有《历史研究的逻辑 :一个历史学哲学的尝试》、《启蒙的历程 :哲学家笔下的法国大革命》等多篇学术论文。并于近年先后开设过“新时期历史学研究动态”、“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秋,我省高一全面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改。一年来,我有过“穿新鞋走老路”的酸楚,也有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困惑;有过走出去学习、借鉴的感悟,也有过静下来“再话巴山夜雨时”的体验。通过近一年的试教实践与反思,我的体会是: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主渠道,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一个理念,力求两大转变,突出三项重点,避免四种误区。现分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科学的春天 我1970年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留校工作,虽说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但正规学习的时间不到两年。当时我们1964年和1965年入学的两届学生同时毕业,共有800多人留校当了工人,当时的工作证上职务一栏里写着“新工人”三字,这三个字是个专有名词,特指我们这两届留校的800名子弟兵。留校后我确实当了三年地道的工人,在清华电工厂做过板金工、模具工、装配工、电焊工,还当上了副厂长。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时我已经33岁了,但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及设计意图] 《我是什么》是一篇优秀的科学短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以谜语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与人的关系。在作家笔下,“水”如同会变身的魔术师,变成了有着不同的家、不同脾气的生命体。教学这样的课文,尊重科学性是前提,而感受语言、品味语言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应将感悟科学文艺的语言特色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正如前苏联著名科学文艺作家伊林说过的,科学文艺作品是“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把科学素材同诗意地感受世界结合在一起”。细读本文,不难发现,文中语言有时如同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有时如同一个个动态变化的场景。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亲历水的各种变化,品味语言描述的特色,提升朗读感悟的层次,同时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  相似文献   

20.
高秀娥 《课外阅读》2011,(12):121-122
三年来,他一直在我的班里,我看着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有主见、倔强的小男子汉;我看着他从一次次的“事故”中感受父母的“爱”;我看着他振奋过、冲动过、沮丧过、感恩过、流泪过,从他这里,我体会到了很多:成功、喜悦、沮丧、灰心、甚至是绝望,而我从没因自己的情绪而对他放弃过,我拿出了我的“真爱”来“拯救”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