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翻开一卷泛黄的唐诗。伴着窗外萧瑟的风霜雨露。雨声雪飘氤氲成为唐诗的背景。 秋雨冬雪可是千万母亲为远方儿女穿起的绵绵牵挂的丝线,要不,为什么一部唐诗总是串联起唐朝所有的夜晚和灯光;昏黄的油灯下,一根根丝线总能连缀着征夫思妇、游子羁客?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唐诗,喜欢它典雅隽永的诗句、博大空明的意境。品读唐诗,就像长途跋涉之后于湖光山色中小憩一样,让我劳累顿消亦心地清莹。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唐诗,喜欢它葳蕤奔放的风采、博大空明的意境.喜欢唐诗,就像长途跋涉之后于湖光山色里小憩一样,让我劳累顿消,心地莹洁.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能以唐诗为伴,就会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受准确地把键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两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  相似文献   

5.
唐诗,按照我们课本上的说法自然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瑰宝,这是无可怀疑的。到了今天我们蓦然回首的时候,毫不迟疑地便把唐诗与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称,明代的人有一种更为极端的说法,叫“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意思就是除了秦汉那时候的文章和盛唐时期的诗歌,整个中国文学史简直没剩下什么。这话说得有点过了,但唐诗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唐诗是好东西,营养价值很高,所以历来就有许多的有心人想经过提炼把这种营养品变成大补膏。他们运用自己的技术和心思汇编唐诗的选本。这其中一  相似文献   

6.
王莉 《文教资料》2008,(28):14-16
<唐诗合选>与<唐诗三百首>是清代相近时期的两种不同唐诗选本,通过比较这两本书选编的形式、内容、选录作者及选编之宗旨和目的会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特别是文人对唐诗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蘅塘退士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极广极久,但我没有读过。清人金圣叹选批的《唐诗六百首》,去年我见到后就买下了一本。为什么?因为他选的全是七律。律的中间四句二联是偶句,我极爱偶句、极爱对联,是中楹会会员,当时就是缘于这一层意思才买的。而日后闲暇静心读下来,又大大逾乎于此了。长了我很多的见识。圣叹选批唐诗,为什么专选七律?金先生说:“唐之律诗,于圣之绝唱。其必欲至八句也,甚欲其纲领之昭畅也;其不得过于八句也,预防其芜秽之填厕也。其四句之前开也,情之自然成文,一二如献岁发春,而三四如盘复滔滔也。其四句…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浅显易懂的古诗词,但是相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注重课外阅读教学,为学生选择适合其自身阅读需要的书目。毫无疑问,《唐诗三百首》就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古典诗歌发展至唐,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全唐诗》录作家两千余人,诗近五万首。从唐至今,唐诗选本众多。清代孙洙(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年广泛流行的一种选本。此书以清代前期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为蓝本而再作  相似文献   

9.
唐诗与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诗歌与音乐的盛世,唐诗与音乐的完善结合成为唐代化艺术一大特色。本从唐诗与歌词、唐诗与民歌、唐诗中的音乐艺术题材三个方面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从中可以窥见诗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唐诗三百首》注释存在的六个问题,亟待通过讨论,得到解决,以利阅读。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两本《唐诗三百首》,一本是近两年出版的精装本,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不想去触摸它,因为它那夺目的外表,总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意韵。  相似文献   

12.
唐诗走向世界--《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众人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4月6日 ,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召开《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出版座谈会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新近出版的由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进行评介。下面是部分发言摘登(以发言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13.
论许译《唐诗三百首》典故的翻译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的典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语际转换过程中的主要难度所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于典故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在翻译界得到普遍的好评,其中对典故的处理技巧有其独到之功。对许译唐诗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做出分析归类,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提供可鉴之资,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成才之路》2014,(16):F0004-F0004
《唐诗素描》系列作品,是湖南作家曾冬创作的与传统的唐诗释义迥然不同的文本。它以原诗为载体,在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把唐诗描绘成了精美的图画,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了唐?诗的意境、韵味和形象。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研究唐诗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唐诗中颇具特色的人物称谓现象全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我们还未见到。通过对唐诗人物称谓的全面系统的归类探讨,不仅对大量唐诗的理解、分析和鉴赏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而且对唐诗的研究范畴作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浩如烟海,唐诗就是这中华文化中一支最为绚丽的奇葩。唐诗博大精深,其艺术成就之高自不必言,同时唐诗中也包含有极为广博的科学知识,其中地理知识、气象知识尤其丰富。本文就谈一谈唐诗中的气象  相似文献   

17.
唐诗在中国学的巅峰地位已众所公认,处在赞誉中的唐诗对中国学甚至中国社会有没有负效应?本从一个新的角度考查了因唐诗给中国学,社会等方面带来的种种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如南宋郑思肖《思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于是菊花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开放在唐诗里的菊花更是各具风采。  相似文献   

19.
照君 《科技文萃》2001,1(6):139
新世纪的第一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就对世界文化作出了新贡献,出版了中国文化精品《唐诗三百首》的汉英对照——《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译者为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一个音乐盛行的时代,唐诗对当时各种精妙的音乐作了大量出色描写。本文以借鉴唐诗创作法式为旨归,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切入,以涉及音乐的唐诗名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唐诗在音乐描写上的成功经验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