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竑在总督漕运、巡抚淮安时的救荒活动,属于明代地方官员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明代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二元互动,王竑作为地方官员的代表,处理荒政,通权达变,充分地体现出其原则性与灵活性,功绩卓著。王竑的救荒活动深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影响,"尊君重民"、"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成为其救荒的指导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其积极进谏的理论指导,从中可见,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的良性运行具有可贵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陶柯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3):101-106
王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它的优秀代表之一.王竑文化是伴随着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王竑的众多光辉事迹而出现的.王竑文化有许多积极深刻的内涵,其主要方面在今天仍然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今天,我们仍应该珍视它,宣扬它.  相似文献   

3.
《课外阅读》2008,(14):62
面对冷酷无情的天灾,有一种可融寒冰的感动却直抵人心深处。这种感动来自亲赴前线指挥救灾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救援人员、地震幸存者以及所有心系灾区的人们的令人回味的话语:"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温家宝向部队下达指示"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相似文献   

4.
那一刻山崩地裂,那一刻墙倾楼摧,血肉之躯在这瞬间发生的天灾面前是那样的无助与无奈。来了,从总书记、总理到参与救灾的每一个人,巨大的爱在那一刻迸发出闪电般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疯狂地对中国大肆搜刮。同时,席卷河南全境的自然灾害发生了,人祸和天灾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国民政府设立救灾机构、拟定救灾办法,采取急赈、调粟等救灾措施,对拯救嗷嗷待哺的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错失救灾的最佳时机,加上官员的贪腐、麻木等行为,以至于危机给灾区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后人对这场危机进行了无尽的反思、认真的研究,以吸取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6.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结党纲贿,挟英宗亲征也先,致生土木堡之变。英亲弟来祁钰监国,即后来的景泰帝。百官闻交,恸哭于朝廷,劾王振。锦衣指挥马顺竟呵叱百官,令百官退下。众人皆不敢言,唯有户科给率中王竑奋臂而起,怒斥道:马顺前党附王振,今又叱逐百官,目无尊上竟致于此。遂拉住马顺头发,将其拽倒于地。众官吏皆上前,一阵拳打脚踢,打死了马顺。敢作敢为的王竑后又奉命总督漕运,赈济饥民,甚有口碑。时有一单姓清河卫指挥,因行为不检,受到了王竑的惩治。不久,王竑免官,路过清河,单姓指挥表面殷勤,送上了食品,可…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撼动了全中国;四个月后,华尔街崩盘正式引发的"金融地震"则震撼了全世界。一个天灾,一个人祸,2008注定会作为本世纪最"震撼"的一年被永记史册!"天灾"关乎人的生命,这场"人祸"则关乎全球经济的"生命",不过说到底还是关乎人的生命。如今,汶川地震的受灾群众已经开始了重建家园。曾经背着妻子尸体的"摩托车大哥",已经娶了新媳妇;失踪的亲人已经与家人团聚;明亮宽敞的新教室正在为失去学校的孩子们带来新的曙光;遇难的同胞们也已经带着我们无限的哀思魂归天国……希望抚平了创伤,多难可以兴邦!天灾,我们可以战胜。人祸,我们也一定可以!  相似文献   

8.
"丁戊奇荒"期间,晚清政府和西方传教士都投入了救灾工作,但是晚清朝廷对于是否允许西方传教士参与救灾的问题上政策模糊,地方官员则依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对待传教士救灾活动的态度,导致在整个"丁戊奇荒"期间双方虽有合作却并不顺利。灾荒中晚清政府与传教士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近代中西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杜崇 《文教资料》2014,(30):94-96
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刘震云将焦点聚焦于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饥荒。通过对这段已被大众遗忘的历史的再书写,作者极力批判了“王道”、“正史”对民众的压迫和遗忘。在作品中,这种批判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对灾难的再现和对政府消极救灾的披露。在灾难的再现上,作者通过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指出三百万人的死亡,并非“天灾”,更是“人祸”。  相似文献   

10.
1961年四五月间,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调查研究时,听到当地农民说困难局面的形成是由于"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同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次年1月27日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上,刘少奇两次转述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个说法。在转述时,刘少奇是结合部分地区而不是全国范围来讲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刘少奇对于"三面红旗"的认识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他认为全国范围内的错误和成绩是"三个指头与七个指头"。后来他的这些认识有了前进和深化,对于自己以前认识中的不足在事实上做了重要修正。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8,(16)
"兢兢业业工作,实实在在做人"的吴老师,原本可以安然地活着,可他却选择了救助,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天灾无情,老师有情,吴老师的事迹值得人们铭记。  相似文献   

12.
永存的师魂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地震,让数万人的生命顿时定格。天灾无情人有情。在"橄榄绿"与"天使白"到来之前,我们的"红蜡  相似文献   

13.
王竑总漕兼巡抚淮安、扬州等府州前后计有两次,首次任内江北灾荒频仍,尤以景泰三年(1452)和四年(1453)最为集中,水灾最为常见,徐州、淮安、凤阳最为严重。他通过临灾救荒和灾后补救等举措,救民百万,厥功至伟,朝野上下交口赞誉。这一赈灾过程,或为我们了解明初的荒政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4.
1945年苏皖边区发生特大灾害,由于边区政府甫经成立,财力匮乏,为帮助群众渡灾自救,边区政府决定成立救灾委员会并于1946年委各行政专署发行"苏皖边区救灾公债券"。公债券以自愿认购为原则,力倡社会各界开展救灾工作。其中40%用于直接救济,60%用于以工代赈。虽然救灾工作时间紧迫,且具有明显的应急性色彩,但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仍然组织有序。发行公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不仅帮助边区人民顺利渡过灾荒,也为华中自卫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心中有祖国     
《辅导员》2008,(Z1)
天灾无情人有情。"六一"节到了,灾区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从全国少工委到基层学校少先队组织,从首都少先队员到全国各地少先队员,大家纷纷献出爱心,让灾区的小伙伴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政府1931年水灾救济理念及其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政府在承续传统荒政观念的同时,其救灾理念已经凸显出进步,对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有了更新的自觉认识.国民政府的救灾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国计民生,暂时度过了这段"多灾多难"的风险期;但救济的不彻底又把灾民推向反抗与起义者的一边,为国民政府最终丧失其政治合法性累积下了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林乔 《现代教学》2008,(7):137-138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灾难性事件。而在天灾面前,我们却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天灾确实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其中之一就是在灾难中学习和成长着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其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西北地区救灾方面采取了急赈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各级政府基本承担了救灾职能,建立了救灾机构,进行赈款救济、粮赈、粥赈、平粜、蠲免等,辅以工赈,救灾与防灾并行。一定时期内,以救灾机构日常化、救灾手段多样化等尝试了现代救灾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即通常所说的"天灾",社会因素则是通常所说的"人祸"。从整个人类历史以及国家安全的历史看,危害人类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的"天灾"主要包括洪、涝、旱、震、虫、疫等等自然灾害;危害国家安全的"人祸"又包括"内忧"与"外患"两个方面,其中"内忧"主要有内战、内乱、分裂、破坏等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国内恐怖主义,"外患"主要有军事入侵、政治颠覆、文化侵略、间谍情报活动以及在当代国际社会蔓延的各种形式的国际恐怖主义等。这就需要我们以系统安全观为指导,运用系统的原则和方法,具体分析和及时化解各种威胁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有效地保障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党、政、军、民在四川汶川"5.12"抗震救灾中凸显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救灾和重建实践。胡锦涛总书记5月17日《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简称救灾讲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抗震救灾期间的高度体现,折射出胡锦涛"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和利为民谋"的使命感和深厚的人民本位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凝聚集体智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胡锦涛抗震救灾思想。胡锦涛抗震救灾思想是当前指导抗灾和重建工作的圭臬。认真学习、领会《救灾讲话》精神,有助于提高对抗灾重建的实践指导和理论认识,振奋全国人民抗灾重建的士气和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