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顾馨誉 《文教资料》2020,(6):30-31,21
陆机、陆云兄弟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两人在文学创作上以诗、赋为主,讲究华丽的辞藻,在文学理论上有共通之处.陆机诗文内容表达更丰富,更注重创作的形式美;陆云讲究"清省"自然,独树一帜.这些不同之处和两人的性格差异、兄弟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2.
许印芳的诗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一方面,他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要求诗应反映"忠君爱国"、"亲故戚忻";另一方面,他标举兴会,强调"入神"为诗的最高境界,要求诗要像"日月常新",这显然是受道家"自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于诗歌所具有的济世化人等方面的价值和功用的实现;道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对诗人审美体验的深化和诗的审美境界的开拓;二者相互作用,内外协调,相互补充.这在许印芳诗学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3.
自然与人为作为中西方不同的诗学品格,形成中西方对于生命以及艺术的不同看法和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自然是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被肯定,影响到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并由此落实到他们的诗文风格;而在西方,人为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在本体论层面和创作论层面都有深刻而广泛的体现。笼统的说,中国古代重自然而西方重人为。  相似文献   

4.
试论《吕氏春秋》的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体现出战国晚期儒道美育思想的会通、合流倾向,而道家以尊重人的自然生命为主旨的养生学说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吕氏春秋》美育思想以“乐”论为中心,在音乐本体论方面主要受道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具有纯艺术论倾向;在音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则吸收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美育现;在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与个体养生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乐”论观,并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各家文学批评史较少提及陆云的文论观点,其文论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关系也基本上不予以关注。主要从陆云《与兄平原书》等论文书简入手,考察陆云与刘勰文学批评思想的联系与区别,阐明陆云"尚情"、"清省"的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思想形成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后者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超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诗学的诗歌本体论既吸收了前人的诗学思想也有所创新,是一种总结性的诗学理论。诗歌本体论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一方面将诗歌与其他文体和学科界分开来。另一方面,对诗以言理为主的宋代诗学观念予以纠偏。王夫之提出的"以显而函微"与"以事而函理"是诗达情的主要艺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面对自然──刘勰的自然本体论与亚氏的摹仿自然说之比较季广茂《文心雕龙》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美学著作,《诗学》是欧洲美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他们都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鲁迅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  相似文献   

8.
南朝梁元帝萧绎,虽然没有像同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那样“体大而虑周”的诗学专著,但他在对诗的界定中对诗的情感力、文采美、声律美等审美特性的体认,却表征了诗学审美本体论的完全成熟,因此,其诗论是中国诗学审美本体论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结点。  相似文献   

9.
“情绪”是郭沫若早期诗学中的关键词,称之为“情绪诗学”不无确当。“自然流露”的审美理想是郭沫若情绪诗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美学思想融会的结果。西方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为“自然流露”提供了直接的营养;而在中国,庄子开创的“自然”传统则是郭沫若“自然流露”说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诗学就其展开过程和审美形态看,属生态型诗学,其根本精神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诗歌情感的发动,诗歌意象的生成,到诗歌意境的创造,中国诗学正展现出创作主体的生命与自然客体的生命相互感发、情意融通、精神契合的过程。传统哲学,包括儒道佛的思想在构建我国生态型诗学中的根基作用,其内在理路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的"气"的层面上,万物一气化生,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可以互相感发;在道德的"仁"的层面上,万物一体同仁,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情意融通;在超越性的"道"的层面上,万物"道通为一",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可以超越皮相,达成更高层次的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认识论上说,它重视以形上学的"负的方法"觉解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大全",由此敬畏无限与自然,从而有效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创造了理论条件;从价值论上说,它认为"大全的自然具有最高的主体性",主张人应"事天",重新赋予了自然以内在价值;从审美体验上说,它欣赏程朱理学那样对自然和世事的坦然和顺应,同时又注重亲和和顺应的主体性,这些观点成为了抑制人类扩张性主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今人多以为张问陶的诗学思想与袁枚相同,且前后始终一致。其实张氏的诗学思想前中后三期变化颇大,前期论诗主张"诗发乎情,情触于遇",特别推崇杜甫以及李白,崇尚清狂大气与风骨,所谓"狂到杜陵甘作客"",清狂才称谪仙人"",大声有骨是奇才",核心当是"大声有骨",但也提到"真"与空灵,为中期诗学的发展嬗变奠定了基础。这种诗学观当是张氏少年壮志与巴蜀先贤影响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受《周易》神秘文化影响,在中国哲学与诗学中,处处体现着"阴阳"交感生成思想。"阴阳"之气的氤氲化生被用以说明文学创作的生命意识、心物感应构成和以"气"为主的诗性思维特征。"气"可以说是古代诗学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从"气"这一概念入手研究中国诗学之生命意识与心物感应构成思想,对准确把握中国诗学核心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其中"审美中心论"既是文化诗学之根,也是其所有诗学活动中的第一存在。"审美中心论"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学热"的精神遗产,也是童庆炳本人累积而成的思想财富,把它移植至文化诗学,此为继承与发展"旧说"(审美诗学)。同时,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学术论争中,童庆炳又挺身而出,对话"文学终结论",批驳"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思"文艺学边界",此为与"新说"(文化研究)交战与斗争,其意图之一是要保卫"旧说",强化自己的"新说"(文化诗学)。然而,因童庆炳看重高雅文学,强调诗情画意,其文学观与审美观也就偏向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它固然纯正典雅,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关闭了与文学、文化现实交往互动的通道,所谓的"关怀现实"与"介入现实"很难落到实处。拓展文化诗学的可能方案之一是把"审美中心论"的单维结构变为"审美/非审美"的矛盾组合(二律背反),这样才能既刷新我们对它的认识,又使它面向复杂现实。因此,文化诗学的前景与生长点很可能在纯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结合部",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  相似文献   

15.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然”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诗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揭示了诗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中,“自然”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审美主体对生命的体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诗学体系,我们可以说,“自然”是中国诗学的基始范畴。  相似文献   

17.
张三丰诗歌“灵性”说以道家道教本体论哲学为指导,将诗歌的产生归之于诗人客观存在的心灵或灵性之流露,不同于传统儒学“诗言志”观从义理上对诗所做的阐释,通过对吕洞宾、韩湘子和苏轼、邵雍分别代表的道、儒诗人诗作的验证,圆通了自己的诗歌灵性说,并进一步设计了诗歌灵性流露的多种方法原则。不仅如此,他对于“灵性”的语汇称谓及其文学意趣诉求与审美追求,与中晚明“性灵”诗学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因此,张三丰诗歌“灵性”说在我国诗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亡灵"一词隐喻了欧阳江河对1990年代诗人主体身份的认定;"虚构"一词则包含对于诗歌本体论、方法论的暗示。"亡灵的虚构"准确地概括了欧阳江河1990年代的诗学思想。这种诗学思想刷新了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为诗歌表现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主体感受的兴趣,阻断了通往读者的道路,因而导致了一些读者与批评家的不满。  相似文献   

19.
玄学价值论与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玄学对这一时期的诗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价值论的影响即为其中之一。由玄学“以无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决定,魏晋六朝诗学在审美取向上相应地表现为重神贵虚、自然清丽和以悲为美。尽管魏晋六朝诗学中的这些变化尚有别的因素的作用,但玄学作为一种时代思潮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同时,也只有从玄学的影响入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严羽诗论与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南宋理学有着多方面联系。从师承关系说,严羽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他的老师包扬就是朱、陆的直接学生。从活动地域看,严羽与朱熹同为福建籍,他又与陆学传播地江西关系密切。严羽与朱熹同受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影响。严羽生活在南宋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时空,其审美思想自然受到理学观念的浸染。而且,严羽诗论与朱熹的诗论,从思想观点到审美意趣,都有不少类似之处。至于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直指本心,顿悟天理,对于严羽“妙悟”诗学思想的形成,就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