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海外女作家的散文创作是海外华文文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本文从文化底蕴及其视野、艺术品位和女性风采等方面,把握海外华文女作家散文的整体风貌,探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勾勒了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的沿革,并阐述了海外华文女作家著作在大陆出版的状况及创作特色。认为这是一群身处万国,用汉语进行创作并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女作家群。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的开放性的延伸,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学者化的创作倾向,结果在深层人生的思考,重大命题的瞬间感悟,女性人格的独特透视和心灵剖析的理智光芒之中。  相似文献   

3.
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简称“华文文学”)的渊源从何时结下的,似乎连自己都说不清楚。有时一个人凝视着满橱满架的华文书籍。有一种莫明的安定和亲近,好像感觉到如马华旅台女作家钟怡雯所说的“与书神游”的状态:“我通过文字开启深邃宽广的知识世界,同时释放囚在坛子里的书魂。”我能感受到藏在这些华文书籍中的魂魄精灵,那些浮游的心灵,孤独或者喧闹,平静或者焦虑,近在咫尺的呢喃低语,嘈嘈切切的此起彼伏,有种温暖和充实的满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的世纪,我们应该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史料建设、文学史的建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其研究,从而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并把世界华文文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独立文化价值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研究热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5.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世界华文文学经历了“命名”的讨论、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 研究对象的界定、世界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作家“文化身份”的确 认,乃至如何编撰“20世纪华文文学史”的研讨,进而转入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草创历史的描 述,均取得了众多成果,标志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已经从课题性研究转入对一门学科蓝图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6.
一自从 1 982年 6月 1 0日至 1 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2 0年来祖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 艹凡 子教授所指出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 ,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 ,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撰 ,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各种理论问题的思…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8.
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暨南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于 2 0 0 1年 10月 2 8日至 3 1日在武夷山市召开 ,来自京、沪、苏、鲁、粤、闽、港等地以及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的专家学者 3 0余人出席了会议。福建师大文学院院长汪文顶教授在致欢迎辞中指出 :“大会对于二十年来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史进行回顾和总结 ,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同时也深入探讨西方当代文化理论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世界华文文学的个案研究。我觉得 ,这些议题富有学理性和前瞻性 ,必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有关“离散”的华文文学讨论中,20世纪北美华文女作家的创作被认为是用文学想象的方式探讨华人移民女性的性别身份与族裔身份的双重“问题”而成为热点。本文结合两代北美华文女作家的代表作,分析“离散”的具体内涵及其演变,以期丰富研究界有关“离散”概念的思考,同时探讨女性主义话语在“离散”论述中所具有的理论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教学角度,谈同济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近几年来不但尝试打通大陆与台、港、澳,也尝试着打通中国与世界,尤其尝试着用比较的方法,沟通整个华文文学从题材、风格到价值的联系,以试图复活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实,并从一切可能性上找到形式与精神的互补,以寻找和创造前所未有的大华文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海外华文文学,以华人文学与华裔文学为主体,属于外国文学范畴,而不是中国文学范畴。只有对世界华文文学进行认真的研究,对各国华文文学及其所在国的历史与现实"语境"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才有可能逐步建立编写汉语文学史应有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华文文学的名称与定义,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及其拓展,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以及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人世界文学等诸多问题,但主要是响应汕头大学编写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此书编写者说,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在兴起,但很快会变成一股热潮,这篇文章认为这样描述当前华文文学世界的状况失之偏颇。文章还认为此书编写者否认今天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存在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中国(精英)中心”的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纷争、建构与悬置--关于华文文学命名科学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命名的科学性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论.首先表现为对研究地域的论争,继而表现为以人种/语种为划分依据的争论.而伴随着纷争,华文文学学科对象的不完整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不断地建构、弥补,也即命名的科学性与否在现实层面已经解决了.故而笔者认为,对“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命名的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的论争是不必要的,宜悬置起来,存而不论.  相似文献   

14.
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 ,起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倡导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是广东、福建两地的学者。经过 2 0年的研究以及“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产生 ,大陆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观念———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也就是要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学的基点和总体背景上来考察整个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产生了丰富成果 ,在研究观念、方法、理论体系诸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2日-4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分别就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的现状和发展、华文教育与文化传媒、华文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华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本次研讨会及其成果对印尼乃至国内外整个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将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中菲律宾华文文学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处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最前沿,菲律宾华文文学,首当其冲地体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问题带来的极度焦灼与矛盾,菲律宾华文作家,作为菲律宾人,体验与倾诉着在“两难”处境之中“菲律宾的焦虑”。作为菲律宾华人,体验与倾诉着在“两难”处境之中“菲律宾华人的焦虑”。菲律宾华文文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张力中趟出一条自己的路,并且,给世界华文文学增添着新质与光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热”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华文的普遍使用,将有力地推动华文文学走向世界;目前繁体和简体两种汉字并存,对海内外华文文学的相互交流造成极大障碍。汉字统一势在必行;海外华文文坛,多元的文学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8.
陆士清是普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先行者,是提高华文文学研究水平的带头人。他搞华文文学的普及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他搞华文文学研究的提高,则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他的《探索文学星空——寻美的旅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华文文学作家作专门性的研究,把作家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为华文文学大家写评传;三是注重问题意识,揭露和揭示了华文文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家在吉隆坡”──从戴小华的创作论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前途黄万华1993年11月12日至15日,第3届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会议主题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前途”。同上届在美国洛杉矶西来寺举行的会议的议题“女性主义与文学”比较起来,此届会...  相似文献   

20.
把东南亚华文文学与澳美欧华文文学这两者笼统地放置于特定的华文生态中进行比较分析,似乎尚无人涉及。尽管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许多可比性,但真正梳理谈论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当然这种比较对照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素和探讨价值。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缘因素,从作家身份意识与知识结构、从地域经验与文本书写形态等方面来加以观察,便可发现两者之间潜藏着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因为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亚洲语境中,即在"蕉风椰雨"中发展壮大,而澳美欧华文文学是在西方语境下,即在"欧风美雨"中自由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