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宣传”不等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传”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但“宣传”不等于“传播”。本文从“宣传”一词的西方词源入手探讨“宣传”的特性,以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变化: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内容却越来越“软”,娱乐化成了席卷全球的传播潮流。我国大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从报刊界到广播界,再到电视媒体,这些媒体传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闫文君 《传媒》2023,(20):54-57
网络文学是中国大众文化海外传播受众最广的形式之一,在注意力层面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但却尚未在精神层面“走进去”,实现文化认同。从传播力到影响力,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是中国网络文学亟待进行的海外传播策略转向。现有问题在于主体意识的欠缺导致作品内生力量不足,因而在“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向过程中,应强化主体性在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对话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播能力”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传播能力研究的现状。它们包括传播能力研究的历史和观念 ;能力概念的多种含义及美国传播学者帕克斯 (Parks)的三个“功能性主题” ;萨拉·特伦霍姆 (SarahTrenholm)和阿瑟·詹森 (ArthurJensen)有关传播能力模式等。作者认为 ,西方传播研究者将“知识”和“行为”研究结合起来 ,赋予了能力研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活力。  相似文献   

5.
从语源、语义论“宣传”、“传播”和“新闻”的异同赵心树“宣传”、“传播”、“新闻”恐怕是当代新闻传播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三个概念。50年代以前,在东方和西方,人们都以“新闻学”来指称研究新闻媒介的学科。50年代以来,“传播”一词在西方流行,并传至资本...  相似文献   

6.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从“朋”之溯源及文化意蕴来看,“朋”之“友谊之交”源远流长,呈现出从连接到交融再到维系的历时性传播特征。同时,“朋”文化主要关涉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意义结构,各环节关联紧密,共同形成“朋”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该过程亦即文化的认知、对话与接纳的认同过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传播哲学角度谈“传播”的定义——传播哲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认为必须关注传播哲学这一研究领域,接着从哲学的角度给“传播”下了定义:传播是信息运动现象。这个定义的特点在于使用了哲学的重要范畴“运动”两字。用“运动”来定义“传播”,能全面完整地概括传播现象,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启发我们去吸收哲学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传播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使传播学逐步走向成熟。这个定义只是从一个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不可能用来替代以前许多有关“传播”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高菲 《新闻战线》2022,(12):71-73
“云象北迁”事件过去将近两年了,但国内外传播学界对其的讨论和研究仍在继续。网民、自媒体和国际媒体的关注度是体现新闻事件国际传播价值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对外传播活动目前存在过分倚重“国家队”,对民间传播重视不够;主题鲜明,但真实感偏弱;严肃有余,趣味不足;孤立报道多,追踪报道少等误区,将来要扬长避短,实现从“要国际传播”到“国际要传播”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李芳  周鼎 《传媒》2023,(22):69-70+72
随着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成为广大用户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的首选渠道。从个体创作到MCN运营,“非遗”类短视频正加速步入众创时代。本文通过阐释“非遗”类短视频的传播和价值,针对当前“非遗”类短视频的传播困境,提出其在文化和商业维度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标志的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呈现出广谱性特征,构建了全新的视觉公共性图像形态。虚拟性与“拟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也是媒介建构的出发点,人与媒介互动过程中内在地规定了虚拟性特征。数字媒体的迭代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拟像”形态,推动了媒介视觉传播的全面“拟像化”,反映了工业文明生产的广谱性“图像生产机制”。数字媒体的“拟像”传播使文字、图像、视频具有了互文性特质,实现了不同文本整合传播机制。数字媒体语境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构建了沉浸式和交互性“拟像”传播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孙雨婷 《青年记者》2016,(35):76-77
当今社会,信息在新媒体助推下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广,不少传播形式出现新的变化,“自来水传播”就是网络口碑传播的新形式. 2015年夏季,某国产动画片上映时,网友自发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帮助宣传,他们自称“自来水”,即“自发来当水军”,该词随后用来指自发进行宣传的人.“自来水传播”不像官方宣传渠道有较充足的传播资源,但传播效果往往并不逊色.经“自来水”推荐而流行的事物,其传播路径具有病毒式传播的特点,这种分享模式和传统营销中的水军与意见领袖也不相同,体现出普通网络受众的表达需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王静 《青年记者》2007,(6):75-76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性,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网络传播中,受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具备了在网络中制造和传播信息能力和条件的受众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和能力赋予某些事件“显性”,使事件逐步显化、重要化而成为公众的“思考对象”,将公众注意力引导到某些事件和问题上,将事件演变为“议题”提到公众的“议事日程”上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网络传播中被强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国内学者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侧重戏曲的对外传播与异质文化对戏曲的接受、异质文化对戏曲的影响两个方面,学理意识上经历了从“比较文化学”到“跨文化传播学”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带来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向传播层面的开拓,戏曲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大众媒介对戏曲跨文化传播的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将获得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4.
庹继光  蹇莉 《编辑之友》2018,(8):71-74,83
当下,许多科学家、优秀运动员等被媒体和网民塑造成网络红人.从以往的典型人物到如今的“网红”,媒体对于这些社会楷模的报道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形成了颠覆性的转型.文章分析了这一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从榜样到“网红”都没有改变楷模的偶像地位,是公众人物报道与传播行为片面化、概念化产生的刻板印象,进而对社会楷模传播“网红化”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克服其负面影响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5.
王佳炜 《青年记者》2022,(18):74-76
以西方文明模式“化全球”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已经无法为“一带一路”倡议所引领的“新型全球化”时代的传播实践提供更为丰富的现实解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急需切换至“转文化”传播这一新维度进行考量。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转文化”创新路径:兼顾普适性与特殊性的文化杂糅、创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迷因产品、增强基于日常生活的软性议题挖掘、重视非国家叙事的复调式传播。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把“传播”问题作为传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一种社会行动来加以考察,在经验层次上,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传播者(及受传者)传播的社会目的及其对传播过程的影响。美国学者彼德·桑德曼、戴维·鲁宾、戴维·萨奇曼在《媒介:美国大众传播解析》中曾分析到受传者在利用传播信息对的种种社会目的:有“填充时间”、“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寻求情报”、“寻  相似文献   

17.
夏康健 《传媒》2023,(9):57-59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体系化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特征。有别于以往的“体系”概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体系不仅强调新闻媒体在国际传播上的组织与协作,更强调各种国际传播理念、国际传播手段的融合。体系化将中国故事、话语体系、媒体集群、国际话语权等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疫情期间,屏对屏的“云端”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文从分析“云端”传播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南宁广播电视台“云上丝路”国际传播项目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云端”传播的三个策略,即优化议程设置、突破认知隔阂和注重事实传播,并提出未来做好“云端”传播的三点思考:处理好“形”与“意”的关系,融合好“我”与“她”的力量,融通好“古”与“今”的辉映。  相似文献   

19.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报纸编辑像现在一样难做,经历了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冲击后,报纸编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已经失去了“媒体”定义的时代.从“多媒体”到“自媒体”、“社交媒体”,再到“泛媒体”,从传播技术、传播理念、接收方式的变化,到传者与受者角色的融合,传媒业的这些新现象,已经复杂到了研究者很难用传统的语言去描述和定义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郝明工 《新闻界》2007,(2):129-129,128
随着“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及时互动过程之中、由于发挥了祛妖魔化的传播功能优势而很快被恢复了本来面目,也就理应追寻其“天价”表象后所掩盖着的另一面:在妖魔化白衣天使的同时,是否对“哪怕能多活一分钟”的个人尽孝行为进行了某种神圣化。事实上,由于过度治疗而浪费了本来不应该浪费的有限的医疗资源是否应该受到质疑。对此,早在祛妖魔化过程中就已经引起了关注,网上有如下网评:“在重视亲情的中国,不论富有家庭还是贫穷家庭,人们为了挽救亲人的生命,往往不惜一切代价”,从而导致过度治疗:然而,“这样的治疗,非但未能挽救生命,反而给患者身心都造成极大痛苦”,“也是对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