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或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这就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精髓所在.下面就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浅见. 一、巧设疑,激发探究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正是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放到了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帮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兴趣,从而达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创设一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应是创设问题,教学的艺术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一质疑一释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取得学业、事业成功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集中的情况,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设疑激趣。从导语入手,利用小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二是情境引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视频、课件、微课等资源,通过播放课文配乐、朗读视频或图片展示,强化视觉、听觉刺激,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三是多读生趣。如,在《和氏献璧》一课教学中,可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导语环节拨动情思,在范读环节诱发情思,在朗读环节激发情思,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把握人物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夯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魏永才 《辽宁教育》2007,(11):35-35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学习,很多教师精心设疑,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但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仅仅靠教师“设疑”、学生“探究”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问题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用巧妙的提问调动学习兴趣。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教师要善于设疑置疑,在学生的头脑中挑起矛盾,激起他们去思考和探索。我在教《不要秘诀的秘诀》时,从复习提问入手,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有疑".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的问题,都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但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分量较多,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善教者必善问,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必然是善于设疑、提问的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学会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设疑导学艺术.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定要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因此,笔者就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设疑导学艺术,发表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互动的结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  相似文献   

8.
设疑种种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语文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本文主要谈一种:设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有疑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处理的需要,故意创设疑问,设置障碍,就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化学教学中能够巧妙设疑,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研究、发现、掌握和运用规律,以求获取新知。下面就巧妙设疑的作用和技巧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善于学习,首先要善于发现问  相似文献   

10.
张小娇 《师道》2014,(5):25-26
悬念设疑在课堂教学中,“悬念设疑”又称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无法预知结果但迫切希望知道结果的情形下,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甚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尤为重要。一、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愈强,学习兴趣就愈浓厚。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解决问题的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  相似文献   

12.
自主探究学习法就是通过教师精心设疑,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探究中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亮点。它们是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是真正意义上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1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而巧设疑问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潘绍昌 《云南教育》2008,(12):38-3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也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交流者。这一转变,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课堂上巧妙地“设疑”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设疑?  相似文献   

15.
时玉珍 《中小学电教》2011,(11):146-146
<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找准情感激发点激发兴趣1.设疑引趣。"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智慧火花,引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加求知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的“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强求知欲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物学课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初中生物学课,精心设计导语尤为重要。我在初中生物学课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 1设疑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导人新课的方法叫设疑导人法。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就是由提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19.
设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正宁一中赵芳规○中学语文教学○“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教...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