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中的民间信仰现状,并就民问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机理提出了应对民问信仰对大学生影响的3条措施,即加强大学校园中民间信仰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确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长寿群体良好精神环境形成的文化根源之一。中国巴马和日本冲绳的民间信仰对当地居民的世界观、生命观、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家庭伦理均产生了一定影响,间接地促进了两地长寿群体良好精神环境的形成。两地民间信仰对长寿群体精神环境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共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形成乐观纯朴的生活态度、构建友好和睦的社群关系、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等三个方面。同时,民间信仰在影响两地长寿群体的精神环境形成的过程中,还展现出间接性、持久性与内隐性的特点。正确认识民间信仰在长寿群体精神层面的影响,明确其中所体现的价值与特点,可以为我国全民健康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麦益娇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1):50-53,126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刘娘传说"。刘娘传说和刘娘信仰对地方文化以及群体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民间叙事——传说的角度入手,将传说研究与信仰民俗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呈现刘娘传说和民间信仰,考察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之间的关系,极具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土族民间存在着很多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是土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丰产信仰、生殖崇拜、家神崇拜最为广泛和典型。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解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以探讨土族民间信仰产生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试论当代民间信仰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许多民俗文化现象以极快的速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民间信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复兴的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民间信仰出现了时代性的变化:个性化神灵的锐减;普世化;市场经济行为的大量渗入。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符合民俗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复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为文化特性的保持提供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一种文化,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社会、政治、心理渊源。民间信仰自古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社会特别是乡村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由于人类科学的有限,宇宙的复杂多变,整个世界总是充满许多未知领域,自然界的神秘性为民间信仰的存在提供了沃土。除此之外,中国民间的存在还具有现实的功利性作用。民间信仰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民众需要过有信仰的生活,它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人的心理,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广阔的传承性。本文就对民间信仰的存在做一粗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对广西灵川县长岗岭村民间信仰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并由此提出长岗岭村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8.
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民间信仰特别发达,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政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教化,凝取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闽台民间信仰仍然在民间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其中联系海峡两岸骨肉亲情关系的纽带作用还得到一定的强化。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华侨之乡”——开平,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经过长时期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开平积淀形成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开平民间信仰文化最显著的特色是信仰虔诚,人神共居,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代江南地方家族与民间信仰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疏离.研究表明,地方家族的家庙宗祠往往和民间寺观结合在一起,互为奥援.而在更多情况下,因经济、文化等多重利益的存在,它们还会更深入地介入地方信仰之中,从而对江南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特有的影响,而民间信仰的存在反过来也会对家族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倩 《江苏高教》2020,(5):86-90
当前的大学校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与拓展知识、促进学习与便利生活的同时,不良网络文化在思想、精神、生活、学业、人际等方面对"网生代"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受到挑战。文章结合埃里克森(E.H. Erikson)"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剖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同一性形成具有的关联性,并指出应通过提升网络信息素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完善校园网络文化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引导并监管校园网络内容建设,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三个方面,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以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的重任,但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价值关怀。通过调查得知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施以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逐渐对宗教发生了兴趣。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或者信仰宗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地域和民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宗教道德、文化和宗教本身的吸引,社会转型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丧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丧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但仍然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滋生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出现政治信仰迷茫问题、助长消极颓废的社会心理等问题。针对大学生"丧文化"现象,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大学生创造合理的宣泄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给予大学生以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的重任,但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价值关怀。通过调查得知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施以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课堂能够通过各类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塑造和熏染,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辅助。优秀传统文化下的第二课堂能让大学生了解、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能较好的将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网络语言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体系,该体系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力非常高,深受大学生的认可,但是这种影响并非绝对的积极影响,因为网络文化的复杂性使得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兼具消极方面,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渗透与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大学生"负翁"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成熟性以及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消费缺乏教育和监管,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负债消费,成为校园“负翁”。如果任其发展,校园“负翁”会给整个校园和社会带来危害。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理财”和“适度消费”的教育,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常新的课题。宗教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进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研究宗教文化对他们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从而加强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我国的长治久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刻,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越来越大,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了解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找出网络社会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的教育,促进网络道德价值的内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