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魏晋士人提倡彰显个性,表露真情和追求自由,这些观念体现在名士的言行举止中,形成了魏晋特有的名士风流的文化现象.而<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极好说明.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8,(2)
王義之的儿子王子猷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与他相关的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雪夜访戴”:一天夜里,下着大雪,王子猷在家中独酌,吟咏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到了好朋友戴逵,当即命人备船,连夜赶往200多里外的戴逵家.整整走了一夜,等来到戴逵家门前,他却突然放下了准备敲门的手,转身上船返回了.仆人忙了一夜,十分不解,问他为什么大老远来了,不进门又走呢?他回答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了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故事,他的任真自然、风度超逸从此传为著名佳话。然而一旦回溯到历史语境,便会发现王子猷与他雪夜拜访的戴逵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品行风范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王子猷原本并无仰慕隐士之本心,不过欲借戴逵高士之名为自己猎取风雅之誉,这正是东晋一代世风的典型体现。戴逵所著《放达为非道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辨其取舍,求其用心,元康之人的故作旷达,实为乱德乱道之举。戴逵对时代世风的深刻洞察足以戳穿王子猷之流的假面,因此子猷只能借"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为自己开脱。这一段历史的佳话也许只是时间与距离的隔膜给予我们的审美错觉。  相似文献   

4.
雪夜访戴     
《中文自修》2005,(2):54-54
这篇文章刘义庆把它放在“任诞”里.“任诞”用今天的话来说,接近于“率性”的意思。王子猷在这里的一言一行完全跟着感觉走,毫不顾及常理:晚上本该是睡觉的时候.他却一觉醒来喝酒、赏雪、吟诗.甚至连夜乘船前去拜访朋友;更绝的是,赶了一夜的路.好不容易到了朋友的门前.他却又调转船头往回走了。不过.这些举动虽然有悖情理,但王子猷那种由于雪夜美景而牵动的情感需求.却是清新脱俗、毫无烟火气的。  相似文献   

5.
"子猷访戴"典故源于东晋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放诞》。"子猷访戴"典故被后世引用颇多,形成了多种典型,常见的有"子猷船""访戴船""忆戴""子猷兴""扁舟乘兴""泛舟思戴""山阴雪""子猷兴尽""山阴兴尽""扁舟兴""雪夜舟""王猷兴"等。尤其在唐宋两代,唐诗宋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且使用形式特别灵活。"子猷访戴"典故体现了魏晋名士的旷达风度,同时也蕴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个人人生观的形成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8,(2)
王子猷很善于鉴赏音乐,而当时有一位善于吹笛的人叫桓伊.他们并不认识,但都互闻大名.有一天,王子猷坐在船上,桓伊在岸上走过.这时,船上的一位客人对王子猷说,那岸上的人就是桓伊.王子猷就派仆人捧着一个拜帖追了上去.桓伊命车停下.王子猷的仆人传主人的话说:“听说您很会吹笛,请您为我奏一曲吧.”  相似文献   

7.
课前预热———(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师: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读读,注意读出古诗的味道啊。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出示这几首诗)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生:题目都含“不遇”这两个字。师:有意思…  相似文献   

8.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箫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任诞》中有一则“何必见戴”的故事,细细品味,妙不可言:王子猷家住山阴,大雪之夜,醒来环视四周,皎然一体。忽念剡溪老友戴安道。当即乘舟前往,船行一夜,到门前不进而返。人怪之,王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则返,何必见戴!”这是何等任性何等逍遥。我以为可用来比况随笔的特点和写法。随笔的特点和写法就在一个“随”字上。乘兴放笔,兴尽而止。不去管有没有主题,不去管结构是否严谨,不去管语言是否精当,任自  相似文献   

10.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进城梯而下之.”课本的注释是:“(李进城)用梯子引下他来.”根据课本的注释,我们可以推导出句中的“梯”和“下”的解释,即“梯”译成“用梯子”,实际上是看成名词用作状语,“下之”译成“引下他”,实际上是看作一般动宾关系.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梯”应译成“搭梯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下之”应译成“使他下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全句是两个动词共戴一个主语的连谓式单句.用符号表示是这样:进诚梯而下之.  相似文献   

12.
子猷爱竹     
讲故事:王子猷曾经临时借住在别人的一所空房子里,他让人在屋外栽种竹子。有人不理解,问他:“你只是暂时住一下,何必这么麻烦呢?”他吟唱了一会儿,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它呢!”原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 “何可一日无此君!”  相似文献   

13.
兴尽而返     
讲故事: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倒酒,向四下里望去,只见白茫茫的一片。就起身来回踱步,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相似文献   

14.
“近视”一词,曾经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是查不到的,但是有一天,这个词竞悄无声息地跑到我的“人生字典”里。于是,父母给我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真厉害,戴上不到5秒就使“近军”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初中学生最难教,初中教师最难当,初中校长最难做。缘何?因为教育观念莫衷一是、误区太多,初中学生又处于人生中的“多事之秋”,初中教师恰好处在教育系统链条中的“咽喉要塞”,初中校长更是置身于社会批评教育的“风口浪尖”当中。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在于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的坚实根基。初中校长的特殊使命在于扬起“人生支点”的前进风帆。夫如斯,不可不重视初中教育,不可不善待初中学生.不可不珍视初中校长和教师。  相似文献   

16.
王子猷 ① 居山阴 ② ,夜大雪 ,眠觉 ,开室 ,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③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 ④ 。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曰 :“吾本乘兴而来 ,兴尽而返 ,何必尽戴 ?”[注释 ]①王子猷 :王徽之字子猷 ,王羲之之子。②山阴 :旧县名 ,治今浙江绍兴。③左思《招隐诗》 :左思 ,西晋著名诗人 ;《招隐诗》 ,内容主要写招人归隐 ,并抒发隐居的乐趣。④剡 :旧县名 ,治今浙江嵊县 ,有水路可通山阴。【导读】首先我们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王子猷住在山阴时 ,有一天夜里下大雪 ,他睡醒后 ,打开…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初中学生最难教,初中教师最难当,初中校长最难做。缘何?因为教育观念莫衷一是、误区太多,初中学生又处于人生中的“多事之秋”,初中教师恰好处在教育系统链条中的“咽喉要塞”,初中校长更是置身于社会批评教育的“风口浪尖”当中。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在于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的坚实根基,初中校长的特殊使命在于扬起“人生支点”的前进风帆。夫如斯,不可不重视初中教育,不可不善待初中学生,不可不珍视初中校长和教师。  相似文献   

18.
“穿衣”、“戴帽”、“戴手表”的表达法,看似简单,但也不能仅凭汉语中的“穿”、“戴”,就“想当然”地生搬硬套,进行翻译。同学们应注意英语中的“穿”、“戴”与汉语中的“穿”、“戴”并不完全等同。 1.put on指短暂的“穿”、“戴”动作,其反义词是take off。例如: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It's cold outside.你最好还是多穿些衣服,外面冷。She put on her glasses and began to read the letter.她戴上眼镜,开始看起信来。切记put on不能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例如:  相似文献   

19.
本期“海外人生”栏目邀请叶高翔和徐志康2位学者,讲述他们在海外访学的经历、感悟和收获。他们都曾受“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简称包氏奖学金)资助。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不只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导“学”与育“生”.导“学”就在于唤醒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平等性、包容性、开放性,还学生健康的学习环境;育“生”就在于唤醒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人生,关注学生日常生成问题的解决,还思想政治课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