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莫言作品的评价和解读。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但它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天,民族性成就莫言走向世界;未来,民族性必将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获得更多的尊严与荣誉。  相似文献   

2.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在新时期文学中,莫言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一位别树一帜的作家,他以其自由奔放的叙述、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横溢恣肆的语言,把中国最民间的、最民族的本真的东西献给世界看。莫言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在世界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3.
莫言创作的成功在于他早在1994年的硕士论文中就提出了要建立"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理想。他的硕士论文提出了文学创作应源于故乡又超越故乡的论点。他的故乡是"血地"说,比李贽的"童心"说,海明威的"摇篮"说和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馈赠"说,更深刻地阐述了故乡的体验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更富有感情的意涵。他的创作实践围绕着他想建立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展开,他不认为写故乡就是复制故乡,而要经过梦幻般的文学处理,要超越故乡,从特殊提升到普遍,写出人性、人情,这样才能与全国的读者和世界的读者的心息息相通。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莫言论文和创作实践给作家们以深刻的启示:创作要有自己的领地、童年经验与童年体验的区别;作家要社会化,又要社会化阻滞;童年体验基本上是心理印象,它的历时性特点使它成为作家取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相似文献   

4.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村庄为莫言的文学创作开启了创造性的文学视角。莫言以村庄为书写对象,借以独特的村庄叙事手法成功的塑造了"高密东北乡"文学村落,利于他对中国民间、历史与当下进行现代性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生》2013,(Z1):33-3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户,其对于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激励无疑具有指标意义。诺奖给莫言的颁奖词是:他"用幻觉的现实主义(又译"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那么,莫言为何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奖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下面为您解析莫言获奖的五大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文学风格对于文学创作至关重要。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中国和西方在风格理论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文学风格的形成固然同时代、民族、阶级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但更主要地、更直接地来自作家的主观因素即创作个性。其具体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创作个性的丰富性和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又共同构成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直积极借鉴日本文学作品,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日本元素。从莫言文学作品中的日本表现出发,从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概括揭示莫言文学创作对日本的表现与借鉴,进一步发现莫言作品与日本文化、日本文学之间的联系,为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些许新视点。  相似文献   

9.
作家声音     
正莫言畅谈创作中的创新与守旧日前,莫言受邀参加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莫言在开幕式上从文学的角度,向上千名与会者谈起了他心中的创新与守旧。莫言谦称自己是一个"有很多梦想"的小作家,并且这些梦想都还和创新有关。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莫言说,他想表达的文学角度的"创新与守旧"有两个方面。莫言认为,首先文学创作领域的创新,一般都是在基层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当  相似文献   

10.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诗人、编导等,但将其放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过程来看,还处在边缘化地位。只有加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敢于正视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不足,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  相似文献   

11.
莫言小说具有浓厚的地方本土色彩,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国独特的韵味而彰显别致.这便是莫言小说对民间社会的关注而散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意义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二位华人荣获此项殊荣,我们为之感到欢喜,也感到欣慰.莫言是一位文学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家,他的文学感悟能力是极为超强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极为惊人的.他以其如椽之笔创造的独具魅力的感觉世界与意象世界,不仅属于莫言,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就此来讲,我认为,莫言获得这一殊荣是当之无愧的.他对于世界文学与中国民问文学的吸纳,融创,并由之建构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是莫言为中国20世纪乃至21世纪文学结出的最伟大的硕果.我相信,它将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一样,成为莫言文学的DNA而为人们所铭记.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也有相互交融的公共空间,在文学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中,民族精神可以为文学创作灌注原生的活力,文学创作又可以不断地蓄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繁荣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19,(3):36-41
民族文学的价值在于坚守民族文化价值立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学创作需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初心,赋予民族文学以人民性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学要开拓新境界,需要强化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意识与文化塑形能力。唯有如此,民族文学创作才能为民族文化打造一方精神的高原,实现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建设的双赢。恩施土家族作家唐敦全、彭承忠、蔡章武和诗人胡礼忠的新作就契合民族文学创作新的时代要求,其创作成就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这一奖项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  相似文献   

16.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球对中文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中国学界对其作品与翻译的关系的讨论.翻译是中文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另一位亚洲作家泰戈尔获奖的经验谈起,分析莫言作品的翻译是如何在意识形态操控下走上世界文学的舞台,以及对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莫言获得了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新的文学里程碑,中国文学震撼了世界.在这之后,中国的文学作品将会更加有自己的特色,更能体现中国文学的优异之处,让国人和世界一同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从《红高梁家族》到《丰乳肥臀》,从《生死疲劳》再到2009年的《蛙》,莫言以巧妙的向度和深人的刻画将中国大地和人民遭受的灾难与被历史叙述所遮蔽的独特生命感受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他始终"把自己被酱油染黑的心挖出来,切成三份,在那片红红的高梁地里,为我们的祖先,招魂"的姿态和面对历史、现实的文化忧患意识是尤其值得敬佩的。莫言的文学世界既是个人化的,又因为深深浸染着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忆而萦绕着民族的灵魂;民间资源、魔幻色彩、民族意识、历史思索,种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却被莫言汪洋  相似文献   

19.
主流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往往能影响读者对某个事件背景与事实的知晓与解读。瑞典主流媒体对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12月前往瑞典领奖的一系列报道,充分显示了新闻语篇背后意识形态对客观事实的忽略和扭曲,硬是把莫言从"文学创作者"的作家形象失真地表现为"政府的捍卫者"。瑞典主流媒体不仅有选择性地回避了莫言在文学作品中对历史故事的精彩描述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创作,也局限地、不平衡地在与文学无关的方面主观臆断,最终使瑞典受众偏离了对莫言及其获奖应该有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莫言魔幻文学描摹了中国能承受苦难又充满旺盛生命力量的现实,特殊的想象成全了莫言,使他从取材、炼意、乃至细节描写诸多方面都获得了非一般的自由,莫言获奖表明了国外文学界对中国文化、文学的重视、正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