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红牡丹》,是继《京华烟云》之后,作者的又一部颇有影响的力作。它被称为是林语堂作品中“最香艳”的小说,是现代华人“伦理家庭”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也许还是林语堂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独领风骚,别具一格的颠峰之作。但也有人说这部小说“追求‘性的解放’”,“同西洋的色情作品相差无几。”的确,这部小说写得“香艳”、抒情,颇具浪漫情调,给人以新鲜感。但它绝非浅薄的言情小说与鄙俗的“色情作品”可比,其根本区别,就在于这部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与哲理内涵,展现了高雅的审美格调。如果  相似文献   

2.
约翰·福尔斯的最后一部小说《幻想》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评论界和读者所忽略。事实上,这部小说是一部奇特的玄学侦探小说。它具有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既是悬而未决的迷案小说又是自反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上均反映出作者的“失踪”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3.
吴趼人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们大多把它看作是一部讽刺社会的暴露型小说.其实,它是作者的自叙传小说,不但小说主人公“九死一生”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设置和主题意蕴也都体现了自传性.小说中展开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谴责,都与作者的身世感怀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创作突破了“小说界革命”理论中狭隘的政治功利性,丰富和推进了近代小说启蒙观念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4.
曹禺作为著名的话剧艺术大师已为世所公认,他创作的每一部话剧60年来历演不衰,深受中国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喜爱。原因在于曹禺的每一部话剧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曹禺话剧的整个乐章中成为不可忽略的变奏,在艺术的嬗变中为我国今后的话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变奏之一:人物的典型化塑造人物形象是剧作家艺术追求的目标和文学创作的首要任务。曹禺在《看话剧〈丹心谱〉》一文中写道:“写戏主要写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划人物这个问题上。”曹禺不仅注意写人物,而且善于写出人物的性格来,在处理人物与情节的关系上,曹禺不注意调遣…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于一八七三年三月,直到一八七七年七月才完稿,前后共用了四年之久的时间。这期间托尔斯泰对原稿作过多次重大的修改或改写,有时写得比较顺手,有时就简直写不下去,不得不停笔,作者称之为“闷人的创作沉睡期”。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终于获得了出于作者预料的巨大成功。它发表时,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他同时代的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赞誉这是“一部最完美的艺术作品”,并说在“现代的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作品可以和它相比。”  相似文献   

6.
林渤 《文教资料》2011,(16):25-27
本文利用文化空间理论对雷蒙·威廉斯的小说《第二代》进行研究和赏析。威廉斯所创作的"威尔士"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小说《边界》和《为蒙诺德而战》都围绕主人公的威尔士情结展开叙述,甚至以此为主题。本文认为,《第二代》与这另外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小说中关注的是牛津这个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现实。小说中的社会是一个工业主义影响深远的社会。作者写作该书的真正目的在于对该社会中纷繁芜杂的现实提出自己的洞见。工业主义就像是一台大石磨,在工业化社会里,无论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还是知识分子,都会被它所碾磨,它才是作者谴责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曹禺的四部代表作中共同的“出走”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作者人文关怀的历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拯救”之环,同时也意味着“上下求索”的终结。作者以后的创作已经没有了那种厚重的拯救和拯救的厚重,一变而为轻松的“逍遥游”。  相似文献   

8.
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或“小说何以成为小说的小说”,即:在小说创作的同时对小说创作本身进行评述。这两种过程在形式上精密结合,从而打破了“创作”与“批评”的明显界限。使它们合并为“阐释”和“分解”的概念。海勒的《老年艺术家画像》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它在内容上形式上和语言上造成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的解体。  相似文献   

9.
人们普遍认为《原野》是借鉴表现主义艺术比较成功的作品。作者认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作者指出,曹禺在戏剧创作的初期,便为佳构剧“一类戏所笼罩”,想写一部有故事、有穿插、有紧张场面的戏剧,以适合中国戏剧观众的欣赏需求、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曹禺深谙西方各种戏剧艺术,他注意到了曾风靡欧洲的佳构剧正适合中国观众的需求。于是作家便借鉴佳构剧的戏剧理论和技巧原则,写出了《原野》。在《原野》中表现出佳构剧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构工整精巧、具备“必需场面”和抽象而严肃的主题等。作者认为,《原野》是曹禺戏剧创作的转换期作品和特殊现象,也是成功的尝试。但是,《原野》所受表现主义影响及在佳构剧理论和技巧运用上,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1.
无数英国青年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问世。为了这部被后人誉为“19世纪的最后一部伟大的小说”,三年来作者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有如“在小说中摆脱自己的病症”。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这“病症”是俄狄蒲斯情结,是畸形母爱或占有性母爱。作者本人在小说创作后期致加勒特信中,似乎证实了这种看法,并且说这是“无数英国青年的悲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小说的具体内容,探讨作者提到的“病症”,探讨这种普遍的“悲剧”,以求正确地理解作者及其《儿子与情人》。  相似文献   

12.
《汴京梦断》(第一部)是近些年来我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部力作.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并不是按照作家的某种文学观念,去筛选历史生活,甚至改造历史真实,以适应作家文学观念中的某种所谓“当代意识”;也不是从历史题材中,牵强附会地“发现”或  相似文献   

13.
对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的解读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争议,其原因在于作品本身的含混性与作者创作时的无意识的映现.文章拟沿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轨迹,应用心理空间理论来解释鬼魂出现的原因以及作者创作的初衰,指出女教师出现对鬼魂的幻觉源于其心理空间中框架间元素的映射使其多元交融空间能量无法达到守恒造成的;而作者创作的初衷并非是创作一部心理小说,使该作品成为一部成功心理小说典范的深层原因是作者无意识空间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作者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年轻的匈牙利男作家。她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虚。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者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一两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了。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一、小说教学 “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默识”.也是小说进入阅读时的特定情形。这种特定情形.决定了作者创作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了读者对待小说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式:读者阅读小说,不仅关心小说写了什么.更关心小说是怎么写的。如果我们把“小说写了什么”称为“故事”的话.那么“小说是怎么写的”则可以称为“叙述”。  相似文献   

17.
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反映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学创作中,“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以及文学流派的交替。奥斯丁小说的主题都是婚姻问题,在她看来,最理想的婚姻在于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达到均衡、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文学符号的功能不仅在于“合成文本”,也在于“直接表现思想”。在某些小说中,叙事性符号不仅是作者集成情节、体现主旨的构件.也是作者直接呈现信息组合主旨的意象。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甄士隐”,作为叙事符号不仅仅作为小说情节中的人物的姓名存在,符号本身包含的“假语村言”、“真事隐藏”的内涵已经直接传达出作者创作的立意。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又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20.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与哈代此前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人的主体意识及其动机行为前所未有的重视。主人公对外界的能动反映和自主选择使作者塑造的人物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和积极的追求者。这种重视人物的创作方法使得哈代最终突破以往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环境决定人物命运的模式,走向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