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社会,物质丰富,而传统文化日趋衰落,人们道德失范,精神空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备受冲击。番禺区石楼镇赤岗小学站在历史和现代的交汇点,回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去寻找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独具匠心地提出了“立仁”学校文化,重新绽放“仁”的光辉,也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2.
人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人生幸福的感觉;社会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建立,有了共同精神家园就有了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和谐、进取的社会发展态势。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寓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单体寻找到精神家园的需要。本文自人的文化需要出发,运用文化学方法,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提出了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人生动力与精神家园、社会发展与共同精神家园、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培植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仁、义、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之核心,这种传统文化理念历经五千年,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德,如:爱国、谦让、和善、友好、诚实守信等;但其消极影响也很大,造成了中国人的封闭保守和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导致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缓慢和落后。利、力、理是西方社会传统文化理念之核心,这种文化理念加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刺激,使西方掀起了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和高科技猛进,创造出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却使人们失缺了精神家园,成了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文化界定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我们对其认识和理解应具体地结合相关文化背景,关注其独特、差异性。中国人对人格概念的理解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伦理以及个体信仰和道德追求;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以诸如"仁"、"自然"、"因缘"为代表的儒释道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的扩张不仅带来了都市文化与市民文化的颠覆,更影响了处于传统观照下的乡村社会,一种崭新的后乡村文化因此而产生。本文从"城市的异化与人的片断化"、"精神家园"的永久丢失、主体地位的确证与消解三个角度出发,详细的阐述了小说《怀念狼》所具有的后乡村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中,"仁"即爱人,要求人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现代社会中,"仁"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与理解,是个体与社会联结的中介和它的最理想形式在道德领域中的体现."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它有助于个人修身和群体和谐.我们需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的传统道德体系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价值之维和"头顶星空"。在当代中国社会实际中出现的一系列道德失范、伦理失序的人和事,从文化本源归因上说是传统道德价值观社会影响力消退和衰落。寻求道德失范拯救之道,在于倡导全社会兴起传统文化复兴运动,把"五常"的核心价值体系纳入现代教育中,回归传统道德价值体系权威,发挥法治和舆情法则的力量,重塑传统道德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建立的精神家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既不能走复古的道路,也不能走西化从而否定传统的道路,而应当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现代只有根植于传统才有深厚的生命力,正如传统只有再生于现代之中才获得生命力一样。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方向应当是立足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汲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精髓,创造出既不属于古代又不属于西方,同时又表现出了我们时代根本精神的新的文化形态。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一复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新的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董素敏 《教育》2012,(9):23-24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向全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国学教育中,"仁、义、德、礼、智、信"的道德理论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道德的提升需要学校教育这块  相似文献   

11.
面对21世纪的种种社会问题,张立文先生提出了和合学体系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困境。在和合学体系中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这五大原理便是其为了各种危机和冲突提出来的,并有其现实的社会需要的依据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理论来源。"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首要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本文就是以孔子的仁为基础,以爱人为线索来诠释和合学的五大原理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定内涵,从而证明和原理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又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个解决社会各种危机的视角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学说中"仁"礼"的思想影响深远,建立在"仁"礼"思想基础上的传统礼仪文化重在内心、在敬、在孝、在言行一致,从源头探寻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可以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就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方面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新时期如何实现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化人"本性的复归,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成为当前思政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乐山人民的整体道德素质都有所提高.但一些人存在着精神生活空虚,价值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良等现象.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其中的"忠、孝、仁"观念是其核心和精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忠"观念是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传统文化中的"孝"观念是家庭美德的基石;传统文化中的"仁"观念是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石.加强乐山的德育建设,应从四方面着手:政府方面;媒体宣传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方面;个人的自身修养方面等.在社会转型时期,以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观念为基石,来加强乐山的德育建设,对于提升乐山人民素质,促进乐山旅游事业的发展与和谐乐山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道进德"的校训,"仁爱谨严"的校风,成为"辅仁人"的文化标识,其课堂文化也紧紧围绕"仁"字,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从学校文化特色出发,打造"仁爱"课堂,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以"仁"树人,确立自主精神;以"仁"引智,培育合作意识;以"仁"立德,探究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16.
许何生 《快乐阅读》2011,(6):184-186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精神家园。"这一观点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对精神家园建设的高度关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社会,网络文化成了时空的超越者和压缩者,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守住传统文化的底线,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将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和思考,更好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原创性地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认识:富强—国富民强;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文明—文化强国,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谐—构建和睦、融洽且各阶级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自由—由宪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权;平等—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公正—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治—主张严格依法治国;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敬业—"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诚信—"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友善—"温良者,仁之本也"。  相似文献   

19.
<正>责任,是一所学校的胸襟,更是一所学校的行世风度。学校无偿援助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的薄弱学校,努力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学校在新时期的大担当。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同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百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附中文化特色。一、校训文化:公、勤、仁、勇校训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办学传统与办学精神的凝练。透过一所学校的校训,我们可以找到其历史文化入口的金钥匙,推开精神家园的窗户。学校于1929年提出"公、勤、仁、勇"的校训,其深刻内涵是:公—公者无私,天下为公;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志存高远,匡扶公正。勤—勤者不匮,勤敏以行;勤  相似文献   

20.
地处湘西民族地区的湖南高椅古村,是典型的具有耕读文化传统的古村落。其耕读文化是北人南迁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科举制度的产生和"重本抑末"的传统则改造和强化了这种文化传统。耕读文化在高椅地区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农商并行的生活方式、读书入仕和修身隐逸的生活追求等方面。耕读文化思想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对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精神家园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