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编初中物理第二册“物体的热膨胀”一节中,通过“手握烧瓶”,“用酒精灯给装满冷水的烧瓶加热”,及“用火给铜棒加热并加以放大”。这样三个实验得出结论:“气体的热膨胀最显著,液体次之,固体热膨胀最不显著。”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用“酒精灯加热”实验费时较长,且液面变化不显著。如果将盛满水的烧瓶放入盛有热(开)水的烧杯中加热(如图)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玻  相似文献   

2.
1 气体热膨胀实验 在课本介绍的实验装置的玻璃管中滴入一些肥皂水,这样在玻璃管中形成一串小小肥皂泡。由于肥皂泡的表面张力较大,能保持很长时间,当手握住烧瓶时,从肥皂泡在玻璃管水平部分左右移动可反复观察气体的热胀冷缩。如果把烧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第二册p.33气体的热膨胀演示实验,直观、明显,但缺陷是水柱不易控制。对此,笔者作了如下改进。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将一内径3~4毫米的玻璃管弯成U形,用橡皮塞和200毫升的平底烧瓶紧密相连。 [演示步骤] 课前在一个烧杯中放适量带红色的水,U型玻璃管一端能侵入水中约10毫米,用手握住烧瓶,将玻璃管离开水面,对烧瓶里空气加热约1分钟,从烧瓶中排出一部分空气,再将烧瓶放回图示位  相似文献   

4.
一、实验器材: 1000毫升的烧瓶一只;橡胶塞一个(配烧瓶用);5—10厘米长的玻璃管一根;15厘米长的橡胶管一根;止流夹两个;酒精灯一盏;铁支架一个;天平(连砝码)一架;水若。 二、实验步骤: 1.在橡胶塞中间打一个穿心孔(孔直径比玻璃管外径小1毫米),玻璃管紧穿在橡胶塞中间;再把橡胶管套在玻璃管上。 2.烧瓶内盛以约为其容积的十分之一的水,塞紧橡胶塞后,置于铁架上,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待烧瓶内的水剧烈沸腾时,移去酒精灯,迅速用止流夹夹紧橡胶管,不让橡胶管漏气。 夹紧橡胶管,这点很重要。夹不紧,瓶外空气就会进入瓶内,实验就得重做。我们是这样夹的:一个夹子平夹橡胶管后,把胶管折起来,用另一个夹子再夹起(如图)。如果用医疗器械用的橡胶  相似文献   

5.
教学准备 100ml圆底烧瓶、250ml烧杯、大水槽、铁架台、火柴以及水、酒精、酱油、固体膨胀演示器。教学过程一、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镜投影仪打出教材P_(33)图(1),提问:壶里的水为什么往外溢?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观察实验。讲述:现在我们用100ml圆底烧瓶代表水壶,把烧瓶装满水后用带细玻璃管的胶木塞塞紧瓶口,用笔在玻管的液面处作一标记,然后把这个装置放入  相似文献   

6.
最新版初中物理第一册P166关于“沸点随气压改变”的演示 ,若能测定某些特定气压下的沸点值 ,定量研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因此 ,本人在教学中对这个演示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图 11 所需器材烧瓶 ,双孔橡皮塞 ,一孔插入温度计(最大量程在 1 1 0℃左右 ) ,一孔插带有支管的玻璃管 ,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热水、乳胶管、无液气压计、两用打气筒。仪器装置如图 1所示。2 实验步骤2 1 在烧瓶中注入半瓶 80℃左右的热水 ,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2 2 在玻璃管中接入打气筒和气压计 ,当水温达到 90℃时…  相似文献   

7.
如图装置是初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上演示气体热膨胀的一个实验装置。本人对这个实验进行扩充取得良好的演示效果。一、演示物体的微小形变如图为了避免用手接触烧瓶,会给烧瓶加热,双手用厚纸或木块挡住,再用适当大的力挤压烧瓶,可明显看到带色液柱的移动,从而说明烧瓶的微小形变。  相似文献   

8.
一、悬念引入,挑起思维矛盾 本课是继“热传导”后,指导学生认识“热对流”——热传递的又一种方式的一课。为顺利导入新课,并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悬念性较强的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烧瓶里放几只蝌蚪,瓶颈处用棉花塞住,倾斜烧瓶,在烧瓶口部用酒精灯加热。不一会儿,瓶口的水沸腾了,瓶里的蝌蚪却依然游来游去。这一现象令学生惊叹不已,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这样叙述的:“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的变化”.(图1为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我认为此实验应作如下改进:“将少量碘放入烧杯内,把烧杯放在铁架台石棉网上,再将装有适量的冷水的圆底烧瓶放在烧杯上,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和停止加热后碘的状态的变化.(图2为改进后实验的装置)图1       图2  教材中实验存在的问题:1.用手拿着烧瓶并用酒精灯对其加热不当.用手拿着演示,教师距…  相似文献   

10.
Ⅰ试题精选一、填空题1.热膨胀的规律是: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在温度降低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固体膨胀得,气体膨胀得。(91武汉市)2.长的铁桥只是一端固定,另一端要架在滚子上.这是为了防止产生的力的破坏。(90年海南省)3.为了防止热胀冷缩产生的力的破坏作用。架设电线时,夏天要比冬天拉得(填“紧”或“松”)一些;铺设铁轨时,两根铁轨接头处留的空隙,冬天要比夏天留得(填“大”或“小”)一些。(91年浙江省)4用酒精灯结由铜片和铁片组成的双金属片均匀加热,双金属片膨胀的情况如图10-1所示。这表明当双金属片…  相似文献   

11.
可燃物燃烧时,呈现出白色、黄色或红色火焰的为多见.今介绍一种无色可燃液体,点燃后产生美丽鲜艳的绿色火焰,做该趣味实验时,每个学生都兴奋不已.该液体制备方法如下.称取10克硼酸,量取100mL甲醇,10mL浓硫酸;将三物质小心地倒入烧瓶中,塞好带有尖嘴玻璃管的单孔塞.取一带铁夹、铁圈的铁架台,先放好酒精灯,按酒精灯外焰加热的高度把铁圈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圈上垫好石棉网,在它上面放稳烧瓶,用铁夹夹牢.点燃酒精灯,使温度缓慢上升至微沸状态时,点燃尖嘴玻璃管口,便呈现出醒目的绿色火焰.当烧瓶中晶体消失后,…  相似文献   

12.
对演示实验“人造雪景”的改进英山教委仪器站陈鑫(436700)英山程咀中学胡光很多资料介绍用卫生球制“人造雪景”:将卫生球碾碎放进插有树枝的烧瓶中,在酒精灯火焰上摇动烧瓶,微微加热,出现萘的升华,停止加热,烧瓶内树枝上便可出现洁白玲戏的“人造雪景”。...  相似文献   

13.
一、学生做完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后,提问:“液体受热时液柱上升得很快,受冷时,液柱为什么下降得慢?” 这是正常的实验现象。通常情况,烧瓶里的水与水槽中的水温没有什么差别,而放入热水中,两者之间的温差较大。温差大,瓶内液体受热速度快,其热传递方式是以对流为主的,热对流传递速度比传导快。这样,受热时液  相似文献   

14.
一、实验导入法。例如,教“热胀冷缩”时,先演示“热喷泉”实验。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瓶口塞有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喷出,就像喷泉一样。教师演示完毕,要求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会从瓶里喷出来?学生看了实验十...  相似文献   

15.
1.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向日光灯管中加满温水,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橡皮泥塞紧管口,用酒精灯对管内液体加热片刻,可见细管中液面上升;停止加热,将日光灯管浸入冷水中,可见液面下降,说明液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相似文献   

16.
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热膨胀1.规律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的时候膨胀,在温度降低的时候收缩。在相同条件下,固体膨胀得最小,液体膨胀得较大,气体膨胀得最大。注意:(1)“一般物体”不是“一切物体”。有些物体反常,如水在0℃~4℃时热缩冷胀。(2)温度“升高”不是“高”;温度“降低”不是“低”。(3)“相同条件”指的是:①相同体积;②相同温度变化。2.技术上的意义(1)热膨胀对人们有益的利用:如双金属片。(2)物体热胀冷缩受阻,产生力的破坏作用,要防止,如铁轨间留空隙等。(热胀冷缩是无法防止的)。3.…  相似文献   

17.
热辐射吸收本领的演示实验,是在初中物理下册第二章第七节。此实验用同一烧瓶验证两种情况,但所用时间无限制且不同时,没有对比性,再者液柱在玻璃管中移动无参考点,造成实验可信度低,说理性不强,学生有异议等缺点。为克服以上缺点,我们采用全新的设计——双烧瓶,同一时间进行,相同时间间隔内气体热膨胀,用U型管内红色液柱高度差改变的差异性,来说明黑色表面的物体对热辐射的吸收本领比白色表面的物体强。  相似文献   

18.
图3点燃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并把它们用透明不漏气的钟罩罩起来,片刻后长烛、短烛相继熄灭,如图1所示.为什么长蜡烛先熄灭,短蜡烛后熄灭?可爱的啄木鸟有一个如图2所示的玩具:一根滑竿竖直固定在底座上,滑竿上套有一个滑环,滑环的外侧用一根轻弹簧支持着一只小啄木鸟,长长的彩色羽毛把小鸟装扮得十分可爱.开始时滑环和啄木鸟都静止于滑竿上,只要把小鸟轻轻向外拨动一下,为什么啄木鸟便会一边下滑,一边不停地“啄木”?它的力量从何而来?吞气吐球在一个烧瓶内放入少量水,并用酒精灯在烧瓶底下方加热,过一会儿在瓶口套一个气球,并移开酒精灯.几分…  相似文献   

19.
1.热传导实验1)找一片薄金属片,在上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蜡。2)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金属片的一角,有蜡面要朝上。3)用酒精灯的火焰加热与之相对的另一角。我们会很快看到,金属片上的蜡会以被加热角为中心按序化开,我们就能直接看到热传递的过程:从温度高的地方(被加热的金属片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讲清“一般物体在温度升高时膨胀”这句话的含义,必然要提到最常见的物质——水在0℃~4℃之间反常膨胀,在4℃以上热胀冷缩,为了让学生确信这一点,可采用如下的实验方法。找一根内径1~1.5毫米左右的玻璃管与温度计并排通过橡皮塞,插入500毫升的圆底烧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