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艾丽斯·沃克通过写作为黑人女性的解放做出了不懈努力,她的努力旨在解放在双重压迫中喘息的黑人女性。沃克在《紫色》中以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塑造了多个同时拥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角色,莎格成为沃克笔下挣脱传统束缚与压迫的黑人女性的代表,是沃克眼中同时拥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完美女性的典范。这个角色的塑造成功地传递了沃克对于消除两性差异、达到两性和谐的理想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兰多》是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并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小说,它集传记、史记、小说为一体,打破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以性别突变、时空穿越等特征,有意识地突出了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女性奥兰多的成功,揭示了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进一步说明20世纪确实是女性小说高度发展的时期。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神奇地穿越了近4个世纪、数代王朝这一事实,微妙地批评了男性强权社会的无情以及女性应享有的平等权利与同等智慧。按照伍尔夫的观点,女性要成为自己,首先决不能完全臣服于男性的压迫。她所主张的女性“成为自己”,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自主又开放的女性自我;这样一种自我既独立,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有着生生不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主人公由男到女的变性,集男女于一身,直到婚后她又可以写作,都清楚地说明伍尔夫是遵循她自己提出的“双性同体”这一写作理论的。伍尔夫运用“双性同体”这种隐喻的写作手法,借助奥兰多奇异的变性,以达到她对男权社会的斥责。  相似文献   

3.
《甘肃高师学报》2007,12(3):35-37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当代美国文坛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充分显示了她对妇女整体解放的理解和关注。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与审视,她在《紫色》中超越性别的限制与对立,大胆地塑造了一批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人物形象。本文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通过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生存状态的分析来探讨作家的“双性同体”意识,揭示她所宣扬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因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情感方式在南方小说家中独树一帜,基于她对自身生命体验和对生命本质属性的深入思考,她的小说创作延续了对孤独与双性同体的主题不断挖掘,本文着重探讨“双性同体”主题在麦卡勒斯笔下的形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通过塑造双性同体两性和谐性格的典范莎格、从男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西丽、以及从女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某某先生,深刻阐释了双性同体两性和谐的主题,为黑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女性自我意识和双性同体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二者代表了伍尔夫的女性文论的发展过程.文章结合伍尔夫的两部小说<远航>和<奥兰多>,论证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从以树立女性自我意识为起点到走向双性同体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达洛卫夫人》中的萨利·赛顿形象与"双性同体"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创作理念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广泛的关注。《达洛卫夫人》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其中萨利·赛顿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反映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双性同体才是真正理想的写作理念,而她的作品《海浪》一直被认为是一篇双性同体的完美作品。然而,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叙事声音的分析得出结论,虽然伍尔夫被称为女性主义的斗士,但她的作品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双性同体。男性仍然占据主宰地位。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题是托妮·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她的第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中同样透射出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想。小说中的派拉特是一个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在她身上既有女性自然、母性、感性的特质,又兼具男性理性、独立、刚强、果敢的特质,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交流融合,美好的女性特质和理想的男性特质的和谐共生。通过塑造这样一个理想的女性,莫里森表达了她的性别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0.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重要的作家之一,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发表就立即震惊美国文坛。双性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但是现有的双性同体解读容易最后落入探寻作者生平和性格特点的窠臼中,而忽视了麦卡勒斯文学创作的初衷。如果运用怪诞视角切入文本,解构传统双性同体理论.就不难发现麦式双性同体的创造性,它是矛冒的,不确定的,流动的,富有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艾丽丝·沃克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当代非裔小说家。在创作中,她认识到惟有汲取根源于非洲的优秀价值观念、生活模式和风俗习惯,传承黑人民族文化,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才能在势头强劲的白人主流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她的非洲文化情结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对非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潘玉良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而成为成功画家的极少数例子,她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性格。由于她本人不曾接受传统文化艺术启蒙,使她成为20世纪前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她用独具东方意韵的线条和色彩,绘制具有民族气质和个性特点的作品,为中西艺术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伊迪丝·希特维尔(Edith Louisa Sitwell,1887—1964)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现代主义女诗人,她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且对彼时英国诗坛倡导的写实之风大为不满,强调诗歌艺术性,提出艺术是生活的变形。同其他现代主义诗人一般,伊迪丝的诗歌立意在于表达现代人的空虚与焦虑情感,但在创作手法上锐意创新,既在诗中设置奇特意象,又侧重于诗歌的声音元素,使其诗一反同时代诗歌的僵化、疲软之风,在20世纪英国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文学在人性主题的认识和发展方面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变化。这种变化与黑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政治斗争相伴而行,也与黑人作家和民众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人性认知的逐步深入直接相关。在整个20世纪里,经过大致三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黑人文学逐渐成熟起来,步人世界文学的前列,其对人性的认识和分析也变得冷静而客观,达到了文学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生前因《女权辩护》的发表被视为当时的重要作家和女性思想家。20世纪中期以后,她更被誉为18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主义思想家和现代女性主义的奠基人。然而在她身后近一个世纪里,她因其反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批判为离经背道的女人,评论界对她几乎无人问津。本文在回顾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充满争议的一生后,对她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做了一个梳理和评析。  相似文献   

1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伟大的英语短篇小说家。她的作品有挥之不去的幻灭感,她结合自身坎坷、阴郁的生活经历,如实地抓住生活中的片断和瞬间,透过平凡的生活现象,揭示出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存在的深刻主题——普通人从童年到成人各个阶段在日常生活的挤压下滋生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18.
曼斯菲尔德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以短篇小说见长。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笔触在其小说中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一种普遍的宿命论情绪,即人生的悲剧感。幻灭感、孤独感和死亡感构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悲剧性主题的主要内容,这种极具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奠定了曼斯菲尔德在英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也为英国短篇小说的成熟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她被称为“短篇小说界里的乔伊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赛珍珠在《大地》中所塑造的女主角阿兰的形象。阿兰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结构中受压迫受欺凌的中国妇女,但同时作者又赋予阿兰主体性,她在父权制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并且还竭力打破父权制统治,向父权制发动了默默地但有效地反击,为自己争取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和权利。  相似文献   

20.
兰斯顿.休斯无疑是20世纪最优秀的黑人诗人之一。对他诗作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也是汗牛充栋,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侧重于他的代表作,即他中后期的作品,而对他的早期作品,即他的成名之作《萎靡的布鲁斯》重视明显不足。可无论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来说,《萎靡的布鲁斯》对休斯后来的创作都起到了路标般的作用。而这种路标式的作用也正是任何一个休斯的喜爱者和研究者不可以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