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新闻的审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过去人们并未提出"新闻的审美传播",但在实事上,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就是审美;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自觉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与审美能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会涉及到:一、从审美高度认识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在精神层面把握物质世界和超越人自身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精神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们自觉自由的新闻传播活动显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二、新闻的审美构成及其有效传播。这表现在: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新闻素材;以尊重受众的审美诉求进行新闻采编;以"人是目的"的人文关切作为题材展开的阐释立场。三、思想的力量与审美的传播。新闻的"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新闻的"令人感动",会通过新闻作品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力量来实现的,是某种能够打动人的思想在人的情感维度上的审美反应。四、审美关切是新闻传播的深层意识。这表现在:一方面,对新闻的接受者而言,是报道与当下人生的真诚亲近,是报道对受众的心灵呵护;另一方面,对新闻的传播者而言,对新闻的审美关切必须成为其自身的自觉追求。为此我们不能认为乃至期望新闻活动外在于审美化的日常生活。相反,我们更愿意看到,人们尤其是新闻业者对新闻传播拥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刘小楠 《大观周刊》2013,(11):169-169
人本主义是西欧自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一文艺复兴时期所涌现的一种新思潮。由此衍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分析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3.
白大陆 《新闻传播》2009,(10):23-23
埃里克·弗洛姆(Erich·Fromm)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融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创立了他自己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其中社会潜意识是他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之一。广告作为一门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心理学有着不解之缘.本文试图用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观点来解释它在公益广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或者"人内传播",是一切外在传播的基础。人需要通过自我传播构成对自己的看法,形成某种认识,赋予社会感知和行为的连贯性。人在社会互动中关于活动、感受与经验的印象累积即记忆,人的大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都离不开记忆。因而记忆是自我传播的前提。如果丧失记忆,"主我"变成了一片空白,与"客我"失去了正常对话的功能,自我传播也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5.
张鸿飞 《新闻界》2012,(9):14-18
孟子传播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他坚信可以通过教化发扬人自身的善端来传播并实现其"王道"理想。针对统治阶层和士人这两种不同的受众群体,孟子分别采用了游说和讲学两种不同的传播模式。本文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孟子传播活动的两种模式,考察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传播效果,并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分析其传播活动对中国传统社会传播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的网络空间。目前,世界上互联网络人口已达21亿,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群。计算机网络技术共同开启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第三次浪潮",或者说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重大革命,互联网对传播、繁荣一个国家的文  相似文献   

7.
出版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出版活动必须要符合群体利益和组织原则,以促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社会共识为目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需求。人的思想性的需求来自于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习吸收他人的思想,所以,思想就是市场。图书是思想当中的思想。出版人的使命就是选取好的内容,传播有价值的思想,让这些思想推动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8):53-59
传播作为人类社会最普遍的活动之一,必然"结构化"于社会环境中,对传播活动的研究可以抽象出社会传播结构。在以拉萨市曲水县R村的田野调查中,占有不同社会资本的村民构成了不同层级的传播单位,利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种理想传播形式促成了社会资本分配与流动,从中体现出乡村社会的传播结构。这拓展了传播学的"想象力",为理解西藏乡村传播现象与社会转型提供了视野。  相似文献   

9.
赵松 《青年记者》2021,(24):5-5
随着人类逐渐进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高科技时代,传统人本主义受到冲击,关于人工智能的"后人类"相关观点开始涌现,它们并不是一种政治化划分,而是以智能新技术为基础,对新的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 1.赛博格社会:人与技术融合或超人类主义.随着机器与人的深度结合,人的边界和主体性问题成为赛博格研究主题."赛博格"被用来描述未来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指入与技术的高度融合,"一个将自然与人为合成一个体系的、自我规范的生物体".人与技术的融合,意味着传统人文主义定义的人类物种边界变得模糊,人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人或生物人,而成了格雷所说的"后人类".在后人类社会图景中,赛博格突破了人类的硬件和软件界限,一方面可以通过生化机械技术强化机体"硬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神经认知科技增强心智"软件".  相似文献   

10.
我在这里集聚了一些文章,都是关于出版与人类文明方面的。文中议论到出版的历史,并且追溯到文字的起源。出版,是通过出版物传播科学文化和对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活动,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与智慧。我试图探讨出版活动与社会进步的关  相似文献   

11.
方舟 《视听纵横》2004,(6):38-39
新闻是富有活力的信息,在人类所有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是最活跃的。人作为社会的人,对新闻信息的关注与分享是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人类经遇或目睹重大事件的时候,第一反应并不是对这一事件进行历史的记录或进行哲学的思考或艺术的再现,而是通过传播来与人分享,讨论这一事件。传播新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第一位的反应,而哲学、艺术、历史等则是第二位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他坚信可以通过教化发扬人自身的善性来传播并实现其"王道"理想,但彼时的传播效果却未能如愿。本文从现代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分析孟子仁政主张与传播对象自身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来考察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传播效果,并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分析仁政思想的传播对中国政治传统和社会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一些著名的传播学家、社会学 家对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及媒介的民主 角色等问题多有论述。美国著名哲学家 杜威认为,传播是民主的中心,它不仅 扮演着联结公民的角色,而且扮演着解 答个人与社会利益矛盾的角色。他甚至 宣称:"传播是人类生活唯一的手段和 目的。作为手段,它把我们从各种事件 的重压中解放出来,并能使我们生活在 有意义的世界里;作为目的,它使人分 享共同体所珍视的目标,分享在共同交 流中加强、加深、加固的意义……传播 值得人们当作手段,因为它是使人类生 活丰富多彩、意义广泛的唯一手段;它 值得人们当作生活的目的,因为它能把 人从孤独中解救出来,分享共同交流的 意义。"①新闻传媒的社会调控,指国 家、政党、社会集团和行业组织利用物 质、法律、政策及规章,对新闻传媒行为 进行强制性的管理与约束。 中国与西方各国,对于新闻传媒都  相似文献   

14.
"出版"一词,在西文中是由"公于众"演化而来的,19世纪末"出版"一词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由于受传播活动的技术因素、传播的内容因素、传播的社会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在梁启超引入"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理念后,"出版"一词取代了"模勒"、"板印",流行开来。这既是与世界相应语词接轨的结果,也是语词优胜劣汰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谈加强大学生情报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迎接21世纪的挑战,争夺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各国报道了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而我国也在有计划地建设信息"中速国道",人类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这样的社会中,信息的生产、处理和传播,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6.
认知传播接受主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接收、感知、识辨、判断、加工以及再传播功能的个体,其对信息具有能动认识与处理能力。在认知科学还未成为一门显学之前,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及心理机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处于"暗箱"状态,传播学受众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与思想层面,未能真正透视人类认知机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以"认知"为切入点,对传播过程中的接受主体进行考察,探究在动态的传播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大脑、心理机制与信息的交互影响,信息的体内认知传播机制及体外社会环境对信息的认知影响机制等。经考察发现,在体内系统中,经过选择的信息经感官输入后,在体内会被知觉系统加工,这一加工过程伴随着信息的留存或舍弃,最后输出的是新质信息;考察媒介系统发现,新媒介会通过调动颜色、字体等结构性要素来建构思想;在社会系统中,个体认知受群体意识和规范的影响,在媒介影响的不同社会阶段,人们对信息认知的态度与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新闻传播活动无疑是人类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新闻传播从业者就是文化产品的选择和播送者,职业的特点使他们始终处于时代进步的最前沿,他们的神圣职责就是要创造最具时代性的、最能代表人类进步方向的文化氛围,反映社会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通过这种舆论引导来实现架构人类精神文化的根本任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发现,新闻传播活动与人文精神内在的契合点,新闻传播事业本质上与从文化的角度来肯定人的主体性、人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的人文关怀有着一致性。所以,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应该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我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指南,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不仅彰显了中国从整个人类的共存之道出发,构建合作共赢、共商共享的世界图景,也是推动国际协调合作的强大正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中国贡献全球治理智慧的过程,通过与西方的话语体系的对接,从而形成中外相互融通的话语传播体系.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传播格局,营造国际环境,进而探索传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自人类出现以来,与大自然的抗争就一直在持续,到现在已经达到了让地球不堪重负的地步。马克思曾提醒过我们.“对多数人来说,19世纪的环境问题明显是遭受社会打击意义上的难题。它们主要是由日益与城市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包括农业工业化)相关的经济剥削而产生。”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把相关的预防措施予以实施用于外部环境的改善。所谓“生态主义”是指在绿色运动中强调解决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纲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反省这一点。而生态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20.
林新 《新闻界》2006,(6):89-89,84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新闻传播活动自然也必须以“人”为根本。一切新闻传播活动首先必须是在重视生命存在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需求,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新闻人生命意识和人本思想的强弱之分最终体现在各自的采访行为和报道文本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