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报刊业加快了改革步伐。随着市场化改革有序展开,本着“优胜劣汰,管办分离”的方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加强对小报小刊的治理整顿力度,一大批小报小刊,包括一些专业机关报实行了关停并转,部分长年亏损、发行量小的小报小刊被叫停,部分报刊转由大的党报、报业集团来经营。“忽如一夜资金来,千报万刊梨花开”,当初“非主流报刊”(注)的出现,有历史与化的背景,也确实扩大了新闻阵容,推动了新闻竞争,丰富了报道内容,使报刊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政府主管部门的角色由“办媒体”向“管媒体”转换,“非主流报刊”在治理整顿后的生存状态仍不容乐观,那么,面对这些变化,他们如何应对?又该如何发展呢?  相似文献   

2.
丁文 《记者摇篮》2005,(9):43-44
现下.“小报小刊”、“子报子刊”的称谓使用频率颇高。人们不仅嘴上说、笔下写,而且赫然出现在官方的红头文件中。那么,何谓“小报小刊”、“子报子刊”呢?窃以为,此种称谓,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我国报纸版面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版面的改进是持续渐进的。促进我国报纸版面改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报纸类型的多样化。1980年以后我国晚报的复兴,形成“小报促大报,晚报促日报”的局势,晚报的定位不同于机关报,版面风格也与机关报不同,其生动活泼的版面编排对日报影响很大,曾吸引了不少地方机关报的编辑人员到一些著名晚报考察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现在好多同志都有这样一个看法:小报好办,机关报难办。办好机关报有它的难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还要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即机关报有小报难以比拟的优势。党的机关报的优势至少有这样四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地市报纸,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本地本市,还想知道全国和世界;不仅想了解政治、经济,还希望知道文化、体育……。“本地东西太多”已经不是什么“优点”。第三,“小办”未必真“小”。在地市报纸的版面上,常见大块的会议消息和官样文章。平心而论,这种现象往往比大报还严重。“小办”的排他性和扬本性  相似文献   

6.
朱强 《新闻记者》2004,(5):62-64
创刊于1984年的南方周末,最初是作为地摊小报的形态在报业市场上出现的。1980年代初,国内很多单位纷纷创办文化娱乐类的小报,这些小报大多格调庸俗,很多内容是捕风捉影式的历史传闻、娱乐圈的花边新闻以及稀奇古怪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读者的猎奇心理,因而颇有市场。这类小报其实是对当时国内“单一报种时期”“眼睛朝上”的“官报”模式改革,但由于南方周末本身是党的机关报的“增刊”,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像其他一些庸俗小报一样一味向一些品位低下的受众邀媚献宠,而在内容选择上采取“大雅大俗、雅俗共赏”的办报方式,即,一…  相似文献   

7.
党报性质晚报风格──湖北《松滋报》社小报“大办”的尝试纪登刚湖北省《松滋报》是中共松滋县委机关报,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周二刊小报。如何使党报办活,既坚持党性原则又保持晚报风格,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问题。在这方面,《松滋报》社作了有益的尝试。该报编审人员的...  相似文献   

8.
小报“大办”探新路肖水泉本栏责任编辑廖杰“小报小办”是企业报的经验之谈。笔者从1994年初担任《东电报》总编辑以来,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同时还探索“小报‘大办’”的新路子,并取得一些成效。这里说的“大办”,不是否定“小办”,而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把...  相似文献   

9.
省报的困境     
“小报挑战,省报平淡。”几年前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喟。几年后的今天,在我翻阅今年8月份全国27家省、区委机关报(由于很多不可比因素,我们撇开了北京日报、解放日报和天津日报三市委机关报)时,仍免不了摇头叹息。  相似文献   

10.
曹山旭 《新闻前哨》2003,(11):11-13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在新闻界大行其道,被人们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似乎很在理,似乎很时髦。比如,把社会生活类的大众化报纸统统指称为非主流“小报”,而对各级机关报,不论个头大小,一概尊为“主流媒体”。令人不解的是,一些省级晚报和都市报也耐不住寂寞,似乎不甘认可自己“不入流”的社会地位,信誓旦旦地提出要向主流媒体靠拢,要跻身主  相似文献   

11.
地市报纸通常被人们称为“小报”,这就道出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小”。怎样在“小”字上做文章,显示它应有的个性特征,是地市报纸新闻改革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盐阜大众报是四开四版(周六刊)的小报。近几年来,我们同兄弟报纸一样,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摸索和研究。我们认为,大报的许多经验和长处值得小报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  相似文献   

13.
党委机关报怎样搞好“热点”引导,是党报工作者新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热点”是群众关注、社会关注的重大事情,是一段时间内人们议论的“焦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对党报生存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报,这里主要指各级党委机关报,近年来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过去未曾有过的问题。发行量和广告量相较过去或与其他种类的报纸比较,呈日渐委顿之势,以致“小报养大报”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使党报尤其是党委机关报走出困境,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路子,是新闻界和新闻理论界都十分关注、重视的问题。提高党报尤其是提高党委机关报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为目前新闻界和新闻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刊今年将分两期发表有关专家的文章,以期给读者一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现在好多同志都有这样一个看法:小报好办,机关报难办。办好机关报有它的难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还要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即机关报有小报难以比拟的优势。党的机关报的优势至少有这样四点:一、它是党的喉舌,在读者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权威;二、它能及时了解党委的意图,得到党委的指导和支  相似文献   

16.
我和实报     
实报是抗战前的老北京人熟悉的一张四开小报。因为它比对开的小,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小实报。我熟悉的是1933年以前的小实报。那个阶段,我给它写过通讯和社论。小实报不同于当时的一些不登或少登政治新闻,只搞低级趣味的一般小报,它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即“小报大办”。它的内容和大报一  相似文献   

17.
地市县报,人们往往把她与省以上大报相比,习惯地称她为“地方小报”. 小报以城乡的基层干部、广大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小报小办,很受欢迎.许多读者反映,每当送来了各种报纸,大家首先抢看的是当地小报,“亲不亲,故乡情”.近年来,全国报纸发行工作中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大报普遍下降,小报稳中有升.这是需要人们思考的. 现在各地的小报星罗棋布,展示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前景.这是因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处在政治上安定团结,经济上稳定发展的上升时期,而作为为振兴  相似文献   

18.
李鹏 《今传媒》2005,(12S):50-53
虽然,“大报”“小报”的概念一直以来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严肃”与“低俗”的代名词,但现在,这种概念慢慢开始转换,大报和小报的区分仅仅是版面大小的区分而已。在中国大陆,四开版面小报一开始就走出了格调低下的阴影,即“小报大办”。而世界各地也开始出现抛弃传统的对开版大报追随四开小报的现象。这是一种生存形式的转变还是报业“危局”形势下的嫁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在南阳日报社通讯员培训班上,我听了王大莹老师讲的“小题大做”,感到很新鲜,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生括中的小事件、小人物、小问题、小典型,按常理,应该是小事小报,但对新闻来说不仅大事要上大报,“小事”有对也能上大报。因为小事发生在百姓身边,离百姓最近,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百姓的关注程度也最高。  相似文献   

20.
我们南充县各级党委对报刊发行工作比较重视。今年,县委和县委宣传部门先后印发了加强发行南充报(地委机关报)等三个文件。县委书记康咸熙同志等曾来我局,召开全县区、社党委书记参加的电话会议,研究扩大发行报刊问题。我们局200多名职工,在提高思想认识,克服了“抓小报不如抓大报油水多”等错误思想后,摆正了大报小报一齐抓的位置,把南充报的发行工作搞上去。现在,南充报的发行量已增至13,017份,实现了地委提出的队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