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味小说”风格论──方方、池莉合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味小说”风格论──方方、池莉合论樊星关键词汉味小说;风格;方方;池莉“汉味小说”,即以具有浓郁的武汉地方风味的文学语言描绘武汉风土人情的小说,它无疑已成为当代地域文化小说、当代城市文学总格局中颇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方方、池莉两位女作家便是“汉味...  相似文献   

2.
池莉的小说取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致力于描写他们平常生活中凡俗的一面。她的小说充满了汉味文化的意蕴和内涵,主要表现在小说中营造的汉味物质文化生活、小说人物的汉味精神和小说的汉味语言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汉味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文坛上出现的优秀地域文化小说,大量富有武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图景和民俗风情使之迅速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枝独秀。武汉作为商都的特色也深深篆刻在汉味小说中。汉口商业故事的讲述、人物塑造上的商业文化特色、语言上的商业文化色彩,以及经商故事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不仅为汉味小说打上了深深的商业文化烙印,也使之成为武汉地域小说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4.
武汉的水文化外观千姿百态、内涵源远厚重,是武汉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汉味小说关注武汉城市的人情与文化,不仅将水作为小说的背景环境与情感寄托,还讲述与水有关的故事,刻画人物如水的性情。汉味小说中将水的秉性和文化哲思巧妙融入作品底色,使之成为汉味小说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以何祚欢“儿子”系列为代表的一些汉味小说,展示了武汉市民文化精神中宽容坚忍、勇于担当的一面。这似乎为俚俗、粗鄙的武汉市民文化增添了一丝亮色,然而也许正是这一点造成了恶俗、粗鄙的蔓延。发掘武汉市民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引恶向善,贬丑溢美.以文学的手段表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武汉地域文化特色.这是“汉味”作家创作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作为四十年代主流文坛之外独特的“实验”作品,卞之琳的小说《山山水水》虽然内容不完整,但其文学思想意义和所具有的史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小说各处内容的细节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时代风云下“世道人心”的敏感,而正因为这些细微的沉思牵引出了有关“心灵、战争、生存、个性与共性”的抽象思辨,战争岁月中知识份子的形象与认知意义在此文本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看《钟山》     
《钟山》第6期就一篇好稿子:头条孙惠芬的《致无尽关系》(中篇)。今年年关将近,而小说预先将读者拉人了浓浓的过年气氛之中。小说以一个城里的三口之家回老家过年为线索,追踪了中国传统农村大家族过年的基本流程:办年货、旅途接送、吃团圆饭、祭祖拜亲等,又串连起大嫂的糖尿病、母亲的赡养、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鲁迅在1921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小说,从“风雨如晦的故乡”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关于《故乡》的解说就没有停止过。郑振铎在给周作人的信中指出:“近来创作世界产品虽多,好的却极少,鲁迅君的《故乡》可以说是最好的作品。”其实,经过岁月风尘的风干与磨砺,《故乡》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9.
无数英国青年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问世。为了这部被后人誉为“19世纪的最后一部伟大的小说”,三年来作者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有如“在小说中摆脱自己的病症”。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这“病症”是俄狄蒲斯情结,是畸形母爱或占有性母爱。作者本人在小说创作后期致加勒特信中,似乎证实了这种看法,并且说这是“无数英国青年的悲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小说的具体内容,探讨作者提到的“病症”,探讨这种普遍的“悲剧”,以求正确地理解作者及其《儿子与情人》。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采用小说材料来修史是学界的共识,但历来褒贬不一.宋人吴缜《新唐书纠谬》就认为,《新唐书》“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在史家眼中,什么样的“小说”可以作为“史实”用来修史,《新唐书》又是怎样甄别小说材料的,它如何把小说“正史化”?《新唐书》采用李公佐《谢小娥传》来修撰《列女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借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一窥唐宋史家的小说观念和史实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