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是彝、土家、苗、傣、壮、瑶、傈僳、纳西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武术集宗教、民俗、生产、娱乐于一体.是了解和认识各民族日常生活和文化的途径.研究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等方法,从人类学和民族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巫、舞、傩"等西南少数民族武术的特殊外在表现形式、独特的遗留形式进行系统分析,阐释少数民族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多元特点,并探讨其在现时社会中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少数民族武术的本源与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少数民族武术的渊源及文化流变,认为少数民族武术的本源与少数民族模仿巫术、图腾崇拜、战争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进一步从考古学角度解读三幅典型岩画中少数民族的武术信息,从中阐释了少数民族早期生产生活场景、民间民俗习惯、狩猎战争等与武术起源的关系;认为:根据地域特点追求武术的实用特色;根据战争需要追求武术的技击特色;根据习俗节日追求武术的娱乐特色是少数民族武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武术集宗教、民俗、生产、娱乐于一体,居住于山东的少数民族有55个,其中德州地区回族武术成为山东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代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从德州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史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德州回族武术的宗教文化背景、社会习武风气、民俗民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进行系统分析,阐释回族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时代特点,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4.
高贯发 《精武》2010,(12):76-76
武术植根于民间,深深烙上民间风俗之印。武术伴随着历史的进程驶向今天,并通向未来美好的明天。审视武术的纵横发展,不难发现,武术深受地域、家族、社会背景、民风民俗、生活方式、传承人等方面的影响,并被赋予了博大精深的特点,也透视着武术继承与发展依附地域文化、人文的气息。  相似文献   

5.
关东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有机构成,关东少数民族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内容与形式的多样丰富,渗透到关东少数民族生产、娱乐、宗教、礼教等各个层面.结合文化学、史学、社会学及武术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从武术文化形态的器与具、术与艺、教与礼3个层面着手,对关东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特征进行探讨.从历史悠远的梏矢石即磐、厚重古朴的辽宁式青铜短剑,到兼具实用与娱乐属性的关东"跋里速戏""曲折多战斗之容"的满族扬烈舞,论证关东各民族注重实用、粗犷豪放、尚武好战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模拟征战场景、祈求神灵护佑的萨满文化及祭祀与修武紧密结合的"大射之礼",则真正地使关东武术由"术"入"礼".丰富关东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内涵,推进关东武术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历史文献资料与考古等方法,综合分析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影响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因素、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的分类和特征等问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全面发展和兴盛与衰落等几个主要阶段,是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源泉.影响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与自然环境、民族政治制度与组织形式、民族经济和生存方式、民族周边形势、文化认同和民族心理、民族政策、民俗与宗教信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的类型主要有生产实践类、宗教祭祀礼仪类、军事训练类、民俗节日庆典类和其他游戏娱乐类;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民族性、时空性、传承性、尚武性和社会性等几个方面.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在促进民族交流和团结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浙西南畲族武术的地域文化进行探讨。认为浙西南地区畲族的传统武术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民族特色,除了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呈现出民俗信仰与祭祀仪式的传承性以及民族生存与娱乐的广泛性等地域文化特征。建议地方政府将畲族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杂技与魔术》2014,(5):10-12
祖国大西南云、贵、川、藏少数民族延续几千年的奇丽民风民俗,以及众多古老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原初的欢乐、深化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2014年5月,第10届全军文艺会演之际,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在短期内推出了大型杂技晚会《那山·那水》,展现生活、讴歌盛世、颂扬真善美与光明前景,将西南地区多民族文化融合、提炼及升华。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历史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多样的民族孕育了多样的民族武术内容,其既不同于现代竞技体育,更不是一种世界通行的体育运动形式。社会变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武术的发展,其中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文化、人口数量的变化对迁徙蒙古族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查阅等研究方法,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对传统尚武活动进行了实地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个案,找出共性,为民间武术活动在农村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在有着尚武传统的村落,其尚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当地村民喜爱的武术拳种为载体,这些武术拳种对村落民风的形成具有较深影响,这些村落传统尚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虽各具有地域特色,但在形式上基本上大同小异,它们的开展为这些村落社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它们的开展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环境给它们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论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武术在其整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与各种不同文化形式和层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影响不仅表现为武术自然地受到传统文化环境性熏陶,还在于习武者学会自觉地运用传统文化规范拳技、阐述拳理、指导实践。同时,武术作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代表,又会对我国的民族精神、文学、戏曲和民俗等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美学视角出发,对武术套路意境的美学特征进行了论述,认为武术套路与我们民族的其它文化形式,如文学、书法、绘画及舞蹈等,在文化思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呈现出互相融摄借鉴之景象,共同构成了追求审美意境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其概念来说,武术大大有别于舞蹈、表演和竞技体操。现在武术的弊端在于承载了过多的文化负荷,比赛规则和体制制约着武术的发展。另外,当今市场经营理念、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也对武术造成了不良影响。武术的出路在于回到其纯净的自身,在此之上发展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教师资格证笔试革新正式出台以后,使文化课基础知识本就薄弱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又增加了一道难过的门槛。随着促进杰出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春天的来临,面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亟待补血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要调整思路,科学规划,政策引领,综合施策,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进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来,培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整体实力,为民族国家的建设与治理奠定民族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武术界与影视界面临着共同的遭遇,那就是滚滚"韩潮"的巨大冲击,目前影视界已经从低迷走向成功,而武术却还没有。文章以使武术走出困境、把武术打造成培育民族精神实践载体为研究目的,首先论证了影视界从低迷走向辉煌的内在原因——紧扣民族文化和精神(以电视剧《闯关东》为例展开分析),然后指出:武术教育只有以影视界的成功为榜样,立足于培育民族精神进行改革,才能够走出困境。武术的传统中正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而学校武术之所以逐渐颓废,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丧失了这种精神。目前中国的青少年正需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引领,所以武术要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载体,必须进行改革。文章最后从专业院校的武术教育体系改革、教育部的宏观政策调控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对武术教育任务的执行等方面,分析了武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作为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受不同地域条件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上逐渐形成符合本民族习性的意识观念和文化特征。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的武术拳种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从地域文化着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古文化遗存对武术拳种的深远影响,以达到促进武术运动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从民族学、生态学、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广西壮拳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壮拳积淀了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受到壮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心理结构等影响,是广西壮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蕴涵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观等,体现了壮族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对壮拳进行保护与发展,将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掘、继承及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武术动作元素来源于生产劳动,军事为武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原始巫风和图腾为武术舞化提供了可能。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奥林匹克文化应与武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促进体育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历史沿革中中国武术所承担的的民族使命,并对当代中国武术所承担的民族使命进行反思。研究认为:第一,中国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担负了不同的民族使命:古代武术与军事的紧密联系使其承担了"保家卫国"的民族使命;近代武术的"国术"定位使其承担了"振奋国威"的民族使命;现代武术的"体育"和"文化"的双重定位使其承担了"文化复兴"的民族使命。第二,现今人们在一种民族意识的驱使下,过于强调武术的文化特殊性,赋予武术过多的民族使命,这源于国人对于武术的"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不自信"的双重心态;当前中国武术的发展应该淡化"使命意识",建立真正的"武术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