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两年,干报纸编辑,不免常翻各种报刊杂志,但见文摘栏的各种“之最”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忽一日,我的两位朋友来电话,说编了厚厚一大奉《世界新闻界之最》,有出版社准备出版,稿酬值一台彩电呢!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捎来特别的鼓励编辑同志:不久前,我意外地收到一份四川省的《新闻界》杂志,我并没有订阅,怎么回事呢?按图索骥,一个电话追问到《新闻界》编辑部,回答说:“涪陵日报社为部分通讯员订的。”写新闻两年多来,我偶有“豆腐干”贴在“报屁股”;虽涉足过消息...  相似文献   

3.
《新疆新闻界》编辑室为了把杂志办得更好,给每个读者发了一张《读者意见征询调查表》,虽然我也填了这张表,但感到仍有未尽之意,再谈点看法。我今年54岁,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克拉玛依油田写了几十年的新闻稿件。每当我订阅的《新疆新闻界》杂志一来,总要先阅读“通讯员之页”这个栏目的文章。我还重点阅读“新闻与写作”、“新闻知识专题讲座”、“采写体会”、“新闻和语言”、“好稿评介”等栏目的作品。每期都要从头至尾看一遍,有的文章还要读多遍。1991年第二期“通讯员之页”栏目中胡四海的《投稿杂  相似文献   

4.
写好稿,出精品,是每一位新闻报道员孜孜以求的理想,但真正能“心想事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身处最基层的报道员来说,更是好梦难圆。1998年我在新闻从业路上留下了值得记忆的“痕迹”:言论《看着饭桌忙种田》获1998年南通市报纸好新闻三等奖;与《海安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妇女标兵陆美芳结下200多个“致富亲”》获江苏省1998年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通讯《第200个“穷亲”》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笔者是一名乡镇报道员,学识和水平都属平平之辈,但一年中竟幸运地摘得了几只“大桃”,细细总结之,惟一个“勤”字使然。新闻界前辈把当好记者总结为“五勤”:眼勤、手勤、身勤、嘴勤、脚勤。我则对手勤有更深的体会。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6年来,已记了满满的近20本采访本,它是我弥足珍贵的新闻信息库。许多优秀新闻人物和好的新闻事件都是从  相似文献   

5.
近日,收到《新闻界》编辑部寄来的《新闻界》,那份喜悦甭提有多爽了。局望同志争相传阅,末了都说:《新闻界》是行家里手的精言妙论,对写稿子大有益处。原来,大家根本不知道还有个《新离界》,“笔杆子”们如凿壁借光。《新闻界》是我为《巴中日报》“我与巴中日报”征文写稿获奖所得的赠品。我细细品味,足然我们与《新闻界》编辑部远隔重山,但这本杂志却启导我们习文悟性,帮助我们走近新闻。得到《新闻界界》就等于觅到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帅。以前,写搞也得过一些馈赠,此类馈赠还是头一遭,我想对业余作者进行这样的“输血”,恐怕…  相似文献   

6.
1985年7月创刊的《消费报》,在茫茫报海中大概只能算是一个小阿弟:四开周报,可谓“小报”一张。然而,纵观其创刊来的文章,不乏名家佳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闻界宿将、8旬高龄的顾执中,不仅乐意出任《消费报》特约记者,还不吝挥笔,先后在《消费报》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特别是在一次政协会议期间,顾老一连为《消费报》写了五篇文章。也许可以这样说,两年多来,《消费报》是顾老发文篇数最多的一份报纸。名人如此支持、扶植“小报”,实令人钦佩。由此使我想起另一个问题来。凡是摇笔杆的人,都会遇到一个知名度的问题。新闻工作也是如此。于是乎,在一些新闻工作者眼里,不该有大小之分的报刊杂志居然有了“大”、“小”之别了。且看他们如何区别对待——眼睛往往只盯着大报大刊,至于那些“小报小刊”,则对不起——不屑一顾。为什么有些“小报小刊”的稿源不足或约稿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8,(3)
感受《文友》——兼《文友》与《女友》之比较文/汪沛手头拿着两本同出于女友杂志的1997年第10期的杂志,一本是一度蜚声国内的老牌杂志《女友》,一本是与之“同母”而后起的尖尖小荷——《文友》。有心无心地翻阅之后,我便弃装帧精美、内容华丽的“海棠红号”《...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的运作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才各位老总的发言,使我很受启发。现在我讲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两年的回顾舆论监督在不断深化,不断前进。1997年《新闻界》杂志曾在攀枝花市开了一个地市州报、行业报老总研讨会,提出了舆论监督面临的很多困难和问题。今天,应该说我们不仅有了这方面的思考,而且有了成功的经验。比如四川法制报开辟“舆论与监督”这个栏目和最近官司的胜诉,以及许多报纸的舆论监督报道,都说明四川新闻界在舆论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凭心而论,现在的舆论监督环境比两年前更为宽松,成都报业竞争激烈在全国新闻界都…  相似文献   

9.
有句话说:“看本地丑闻.请订阅外地报纸;看外地丑闻.请订阅本地报纸”。有个成语叫隔岸观火.上面所述的新闻界相互“瞄准”的怪现状恰合其意。早些年.《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时候.也是“隔岸观火”的老手.比如报道张君杀人案.湖南本地媒体甚至连轻描淡写都不够格,可《南方周末》居然可以做好几个大版.甚至连民间小饮食店广告招牌“张君包子.吃了解恨”这样的照片都见了报。这是典型的隔岸观火,让湖南媒体自叹不如。  相似文献   

10.
偶然看到一期《新闻界》杂志(今年第2期),从一篇关于新闻商品性的综述文章里,我方知道去年新闻界有一场小小的关于马克思是否谈过新闻是商品的讨论。研究马克思著作多年了,尚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会有分歧,于是我又查看了去年参加这场讨论的两份杂志和一份小报纸。这里只就历史事实是否存在讲一点意见。马克思认为新闻是商品,这是历史事实。马克思生活在欧洲市场经济基本形成时期,这是他从事报刊工作的大环境。他最早为民主主义的《莱茵报》工作时,就谈到过报纸与读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写道:自由报刊“是国家精神,这种精神家家户…  相似文献   

11.
报纸素有“易碎品”之称,这缘自读者读完报纸后多随手将其弃置不理,就像一句行话所说的:“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而如今,随着一批报纸名专栏的影响日深,却引得出版界的青睐,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的文章,已经连续出版了3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近在书摊上火爆一时的《绝对隐私》一书,就是从北京青年报名专栏《口述实录》上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由此可见,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名专栏”就像报纸的名牌产品,越发显得重要了,我国新闻界已经认识到名专栏也是一只“金饭碗”。而名专栏的结集出版又使报纸的传播和影响延伸持久了。  相似文献   

12.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13.
199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研究会主办的《浦东开发》杂志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员,我应聘担任了杂志副主编,主要负责杂志的编采业务。《浦东开发》杂志是目前浦东新区唯一的一份刊物,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工委、管委会主任赵启正又是这本杂志的编委会主任,因此常有新闻界同行问我:“赵启正是否挂名的编委会主任?”我回答:“不!”于是又有人问我:“那么,赵启正对办刊物有何报道思想?你在办刊物中有没有手脚被束缚住的感觉?”我的回答还是一个“不”字。随着浦东新区两委正式挂牌,赵启正副市长也成了新闻界关注的热点人物,而且成了新闻界的知心朋友。赵启正不仅关心新闻改革,而且对新闻工作很在行。如果说,以前我是凭感觉说这话,那么现在我可以说是凭感受说这话。  相似文献   

14.
香港的报纸曾经载文,说上海人一般最喜爱看的报纸中有《报刊文摘》和《联合时报》。《报刊文摘》汇萃各报刊文章之精粹,以其数百万份之发行量,影响自不待言。那么《联合时报》究竟是以什么取胜的呢? 且先请看近来报纸中的一段文字: “前些日子,上海新闻界曾在报上公开披露了某局副局长违反‘八条规定’的问题。朱镕基市长根据中央规定,对未经他同意即作公开报道的做法,在一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来,随着报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报业中崛起了一群都市报.它以其独特风格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中国报业中的黑马。如今,“都市报现象”已成为我国新闻界一道独特的风景。据中央电视台的统计,全国已有此类报纸23家之多,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南方都市报》、《海峡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华西都市报》,它创办三年多,发行量已达五十万份左右,成为中国西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6.
旅居海外时,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想看看当地的华文报纸和杂志。三年前,初到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第一次拿起《南美新闻天地》,我就觉得奇怪,以“南美新闻”四个字来做为报名不是挺干净利落吗?为什么还要拖个“天地”的尾巴?不久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份华文报纸的督印人是卜少夫。卜少夫在香港和台湾都是名人,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新闻界和杂志界,晚年又跻身政坛。他是台北《联合报》驻港特派员,又是台湾“立法院”  相似文献   

17.
报纸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传播新闻.我国新闻界前辈戈公振在他所著的《中国报学史》中曾十分明确地指出:“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这句话说了半个世纪了,直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报纸,至今还忽视新闻,其中以晚报为最. 凡是报纸,不管它姓“晚”、姓“日”,还是姓“周”,都应该是报,而不是杂志.现在往往强调了它的姓,而忽视了它作为报纸的固有功能.说晚报姓晚,喻意要注意报纸的可读性,要有晚报的特点.抓报纸的可读性当然设有错,值得注意的是由此产生的晚报杂志化、日报晚报化的做法.所谓  相似文献   

18.
听潮之乐     
“混迹”于新闻圈之中,说来惭愧,竟几乎没有写过新闻作品。每天上班后,沏上一杯茶,便准“官僚”式地翻阅各种报纸,然后是编稿、校对,夹之以学习、开会。久而久之,心里不免暗暗叫苦:当初“投奔”新闻界是慕其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份苦差事。春去秋来,青春不再,那澳悔也更加沉重。说句大白话就是,我越来越不安心默默无闻的编辑营生。  相似文献   

19.
张乃瑜 《大观周刊》2012,(50):34-34
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的办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在《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上展开了一场关于“黄孩子”的争夺战,新闻界把这种报纸称为黄色报纸.并把报道称为黄色新闻,“黄色新闻”一词也由此产生并迅速席卷世界。  相似文献   

20.
我与《军事记者》结缘,那是2004年10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铁路京广线上拾得一张半新不旧的《中国国防报》,打开一看,在这张报纸四版的最下方,我发现了“欢迎订阅《军事记者》”的广告。随后往下看广告内容,方知这本杂志是“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新闻知识荟萃的园地,新闻采访写作的良师,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啊!这是我多么渴望、理想的一本好杂志。如获至宝的我,顿时感到莫大欢喜。接下来再看书的刊号82-204,全国各地邮局均有订阅,这下我高兴极了。为不忘杂志的刊号,我当即将征订启事用剪刀沿黑框线条剪下,塞进了我随身携带的笔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