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一个字看《雷雨》人物性格福建/郭丽莎当分析完《雷雨》第二幕的人物对话后,我问:“同学们,在《雷雨》的对话中什么词出现的频率最多?”(一阵翻书声)“叹词。”“对,仅仅“哦’就有多少个?’’(同学数课文,答道:)“20个。”“我们知道,《雷雨》的对话是...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选入高中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二幕。本节课是《雷雨》的第一课时,分析第二幕的第一场,冲突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展开,矛盾集中而尖锐,便于学生学习鉴赏。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选入高中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二幕。本节课是《雷雨》的第一课时,分析第二幕的第一场,冲突在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展开,矛盾集中而尖锐,便于学生学习鉴赏。  相似文献   

4.
所谓戏剧结构是指剧作家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而对剧中人物、环境、情节等的布局安排。中学语文教材第四册戏剧单元中的《雷雨》和《茶馆》分别节选自同名话剧第二幕。这两幕戏有其共同的特点,它们的戏剧冲突都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雷雨》的戏在一个夏日午后的周公馆里展开,《茶馆》的戏则在一个夏日上午的裕泰茶馆内进行。但是这两幕戏在戏剧结构上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雷雨》的戏剧结构是纵剖面式的。剧作家采用回  相似文献   

5.
《雷雨》是蜚声中外文坛的著名的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课文节选的第二幕是全剧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全剧中最精彩之笔。因此全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在这一幕中窥其全豹。它那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高度性格化和富于动作性的台词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根据一般授课情况来看,一般要用三、四课时方可完成教学任务,而效果并不理想。对于这种六千多字的长课文,  相似文献   

6.
老舍的《龙须沟》全剧共三幕六场,中学语文教材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第三幕第一场描写改造龙须沟的壮举,时间是一九五○年夏。第二场,时间已到夏末,新沟落成,给人民带来幸福。在改造龙须沟的过程中,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造自然也改造了思想,最后在一片欢庆气氛中结束全剧。这一场戏,是全剧的最后一场。教这场戏先要引导学生阅读全剧和舞台说明,使他们进入规定的情  相似文献   

7.
牵一“问”而动全文──《雷雨》长文短教实验张万详,王玉环语文教材选取了曹高成名作《雷雨》第二幕。在这幕里,鲁侍萍、大海母子由于不同原因先后来到了周公馆,与昔日的阔少爷、今日的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相见,并产生了种种瓜葛。这样,阶级矛盾和家庭矛盾、现实的...  相似文献   

8.
尽管曹禺同志在《〈日出〉跋》里认为,“《雷雨》技巧上,我用的过份.”然而,《雷雨》的艺术技巧,在今天来说,仍然是足资人们细细品味与学习的.本文想就该剧第二幕中周朴园和侍萍的互相“发现”谈点浅见.所谓“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其中又有两种情况:“有时只是一个人物被另一个人物‘发现’如前者已识破后者;有时双方互相‘发现’”(注).这两种情况在《雷雨》第二幕中都  相似文献   

9.
青年是由少儿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回眸《雷雨》第二幕,从周、鲁邂逅交谈流露出来的片言只语中,我们能捕捉到青年周朴园的身影.看到这个“暴君”向善的昨天一页。30年前,青年周朴园留学德国回来.爱上了  相似文献   

10.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有处称呼的变化 ,是周朴园心理活动的细微表现 ,值得咀嚼。一A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很贤慧 ,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 ,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 ,后来 ,———你知道么 ?一B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 ,沉思地 )侍萍 ,侍萍 ,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 ,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请注意 ,前文的“我”“年轻小姐”在后文相应的变成了“我们”“这个女孩” ,称呼上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我认为这是周朴园心理变化的表现。具体分析如下。综观《雷雨》全剧 ,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术界对《雷雨》的研究臻于成熟、硕果累累,但是高中阶段的《雷雨》教学却并不乐观,尤其是《雷雨》全剧中一些关键性文本在高中教材中的缺席,给《雷雨》教学带来很大困扰乃至缺憾,导致师生在节选文本中得出的有理有据的结论一旦放回到全剧文本就会变成明显的谬误,而且主题探究空间狭窄,悲剧价值无从谈起。笔者认为,《雷雨》节选原则应定位为悲剧价值的最佳体现,即对命运主题、悲悯情怀的张扬。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一些剧本,如《雷雨》的第二幕、《龙须沟》的最后一场、《威尼斯商人》的第四幕第一场和《窦娥冤》的第三折。  相似文献   

13.
一、从创作动机分析《雷雨》第二幕讲的是在分离三十年后的某一天,鲁侍萍又巧归周家,巧遇周朴园。可见,《雷雨》在构思人物情节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合"。  相似文献   

14.
一、从创作动机分析《雷雨》第二幕讲的是在分离三十年后的某一天,鲁侍萍又巧归周家,巧遇周朴园。可见,《雷雨》在构思人物情节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巧合”。  相似文献   

15.
《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及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周朴园是个复杂的、多面的人,应结合人性的角度全面地去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雷雨》这部悲剧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张国宝 《学语文》2006,(4):14-14
《等待戈多》是高中第五册中的一篇。作者贝克特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剧作写两个肮脏的流浪汉—弗拉基米尔、艾斯特拉冈或狄狄与戈戈,在黄昏时分等待着一位名叫“戈多”的人。全剧共有两幕,第一幕中“近郊、小道、枯树、土墩”的冷清场景在第二幕中除了枯树上添了几片叶子外了无变化。  相似文献   

17.
恰到好处的雷雨环境描写是《雷雨》第三幕戏的一大特色。本幕中雷雨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心理状态、推动情节发展、加剧戏剧冲突产生了极大的功效和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雷电颂》节选自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这些抒情独自,像狂风席卷天地,如惊雷震撼山岳,似闪电劈开长空,气势磅礴,雷霆万钧,是屈原悲愤感情的总爆发,是全剧的高潮。  相似文献   

19.
《雷雨》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是由于《雷雨》的创作暗合了基督教"罪感——惩罚——救赎"的模式。《雷雨》全剧再现了周公馆的罪恶,把周公馆各色人物的罪感表现出来,周公馆的罪恶最后受到惩罚,罪孽深重的周朴园皈依了基督教,周公馆成为了教会医院,基督教救赎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20.
在《雷雨》中 ,仇父恋母的俄狄浦斯情结贯穿全剧 ,而且主人公有着俄狄浦斯式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