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星有一个绰号叫"玻璃鱼" 从马赛演出回到巴黎,休整一天,十三日晚上八点半钟,开始在巴黎著名的卡西诺剧院作第一场演出.剧院门口贴满了宣传金星的海报,海报上突出了舞者金星的舞蹈造型.那是金星跳<半梦>的剧照.一身红裙,像一朵火红的玫瑰,舞姿优美,姿态传神,这是一副动感很强的舞蹈艺术造型.这幅剧照是随团摄影师洪南丽拍摄的.红色是中国味道的颜色,我想,金星选择这幅剧照作形象宣传,一是剧照质量的确不错;二是红色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我收藏的邮品不多,也很难说被我收藏的这些邮品究竟具有多少收藏价值。若干年前用来收藏的邮品是很紧俏的,后来的情况不一样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邮品好像并不怎么紧俏了,这几年还听说有些邮品更是大掉身价。正因为这些原因,对于邮品,严格一些说,实际上我是但收不藏的,凭邮卡从邮局取回邮品后,在家里随手一放,并不在意它们日后真的会不会“升值”。但其中有一帧首日封,我却是十分珍惜的,一直保存得、或者说是收藏得很好。因为,就是这帧首日封,与其说是让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还不如说是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远方的人你可曾听说……”手机里持续传出这首歌,这就是蒋异的固定铃声,她喜欢传统音乐,也喜欢京剧,这与她欣赏昂贵的钻石并不冲突。魅力的承受者无需仰人鼻息而是心悦诚服,魅力有一种开颜、悦人的神秘品质。正是历史和文物的魅力,使蒋异收藏了更多的感动。因为家庭的熏陶,蒋异从很早就钟情于收藏,对于收藏,她将之评价为:品位与享受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档案情缘     
马金华 《湖北档案》2002,(12):22-23
我是一个家庭档案资料收藏的爱好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家庭档案一直是我几十年来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记录它、收藏它、整理它、利用它、欣赏它,从中获取了不少的收益和乐趣.  相似文献   

5.
正初春的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者,手里拎着一个布兜,来到了保定市档案馆,我一看,是局里退休的老馆长——杜永康。只见他从兜里掏出几本书,说这是自己的拙作,送给馆里收藏的。我说这是好事,馆里还从没收藏过兰台人自己写的回忆录呢。厚厚的一本书(全书40余万字),书名是《岁月记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发行。杜老走后,我拿了一本,翻看起来,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合上书本,在我的脑海  相似文献   

6.
我读书特别杂,抄起书就读。最近特别喜欢的书是马龙写的《我的祖父马连良》,前几年特别爱看评书大师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在这之前我看过很多齐如山谈京剧角色的书,有一段时间抱住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7.
本溪市档案馆日前将京剧大师梅兰芳关门弟子毕谷云艺术档案征集进馆,并列为该馆名人档案特藏。这些档案来源多样,种类不同,内容丰富,从剧本、戏票、剧照、磁带、光盘直至演出海报、报道和有关书籍画册,涵盖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载体,全面地反映了毕谷云表演艺术和工作、生活情况,是研究毕谷云艺术生涯和表演风格难得的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8.
因编辑《奉贤收藏》一书,笔者结识了区内一大批业余收藏爱好者,他们节衣缩食,将收藏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当数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区收藏协会理事邵根才先生。因为他的收藏极具史料性,他的整理和保管也令我这个从事档案工作近20年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因为收藏而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邵根才先生几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处,处在何种岗位,对收藏始终痴心不改。目前他已经收藏了10大主要类别的藏品3万余件,涉及古书、钱币、字帖…  相似文献   

9.
逸致不逸我是个新闻记者,在业余生活中,我爱好中国古陶瓷的收藏与研究。听起来,新闻记者和古陶瓷的收藏与研究似乎不相干,其实恰是新闻工作促使我和古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前几年,我曾在华声报主持文艺部的工作。华声报的主要读者是海外华侨、华人、国内归侨、侨眷,以  相似文献   

10.
我不懂京剧,但爱看有关京剧的书。《伶人往事》就是写给我这样的人看的。 不懂京剧看京剧的书当然没有资格评论京剧艺术。我看这些书是要认识京剧兴衰所反映出的社会经济,或者京剧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洁尘 《视听界》2007,(2):108-108
我先生看电视一般只看三个频道。一是体育频道。他是球迷,每周要看几场比赛,德甲、意甲、英超什么的。二是央视戏剧频道。先生是天津人,父亲是京剧票友,从小生长的环境中京剧氛围比较浓厚,把他培养成了一位京剧爱好者。再就是央视的农业频道。作为一个园艺爱好者,农业频道里那些如何剪枝培土倒盆施肥的节目,让他学到了不少知识。  相似文献   

12.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收藏了不少图书资料。可是收藏的东西多了,难免也有搞混的事,因为人脑再好使,也不能记住几万册图书资料的品种,更不说那些图书中还有一些是需要配缺补残的呢! 我的身边于是就多了一个本子,那是一个专门用来配补残缺丛书和报刊的记录本,也是我经常要查的档案目录。 买回家的书是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测览一遍的,而我的那本记录本就更是三天两头要拿出来看看的。这本记录本不仅是我十多年收藏的见证,也是我逛书市、  相似文献   

13.
古中国的歌     
京剧研究,据我所见。有不少是在非京剧专业工作者那里展开的;而他们的研究,或广度,或深度,则不时多有超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的情形。这一方面,大约因京剧艺术本身即是很感性的,事实上并不那么“专业”而“隔膜”;另一方面,则是身在京剧此“山”之外,远近高低,尽在眼底,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尤其喜欢他这个京剧票友表演时的扮相。他演京剧上台亮相漂亮,谢幕也很精彩。有时我甚至认为谢幕时的一举一动更显功夫,更显一位票友对京剧的理解和热爱。"半世纪拉美情缘老吴与我闲聊时的这段话语转眼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自2013年3月18日老吴去世至今这半年多来,作为老吴在新华社的下属、同事和朋友,我每每想起他的这段话都感到  相似文献   

15.
我当被告     
<正>在我的书房里,我一直收藏着一份特殊的民事判决书。判决书的日期是2002年8 月。之所以一直收藏着,除了因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当被告外,更是因为它在时刻警醒着我:在进行日常的新闻报道时,切勿忘了“法”字。  相似文献   

16.
微关注     
<正>我是甲荣:近日,西安市档案馆对西安易俗社秦腔剧本剧照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加工,以数字化形式征集抢救西安易俗社秦腔剧本剧照档案,加工完成后的档案将进行原件封存,以电子版向社会提供利用。真乃幸事。西北麦客:据悉,民国警博近日从文物市场,购得部分民国各类警察期刊,其中不乏创刊号,按理应送档  相似文献   

17.
樊建川是一个商人,但他更是一个执著的收藏家,多年来他一直梦想建立一个抗战纪念馆。这并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他收藏的抗战文物已超过两千件,还有一大批各种资料。 “就个人收藏的抗战文物而言,我绝对是全国第一。”樊建川对自己的收藏很是自豪,“我的一些藏品在  相似文献   

18.
弓蕴 《图书馆杂志》1991,10(6):35-36
我馆声像资料的收藏以录像资料和录音资料为主。我馆声像资料的收集有以下几种方式: 1.购买通过音像出版发行单位、情报研究机构、书店及国外的出版商购买,这是我们主要的征集方法。 2.内外及归国人员捐赠国外学者,学术团体在与我国进行文化交流时  相似文献   

19.
1915年我在上海出世,五六岁即随同长辈看京剧。彼时上海京剧流行连台本戏,带有机关布景,更迎合一般外行人和孩童们的兴趣。我在10岁左右已是十足戏迷,关于伶人与戏目历历如数家珍,自己亦能哼上几段,上弦吊嗓,朗朗上口,且有板眼,显然得力于百代、高亭、蓓开等唱片。  相似文献   

20.
“京剧是国粹,是国宝”,人们经常这样说,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尤其是当今的青年人,有关京剧的知识甚少。因此,通过书刊等媒体的大力宣传,让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了解京剧,熟悉京剧,认识京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今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