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梦龙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似乎已为学界所认定。但是翻检一下现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以及一些比较权威的评价冯梦龙及其《三言》的文字,不难发现,在评价冯梦龙时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他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他在《三言》以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评价《三言》时,也往往只把它看成是由冯梦龙编选的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小说集。因此,在论及冯梦龙时往往很少涉及《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论及《三言》时,也很少涉及冯梦龙的思想和小说理论。基于这  相似文献   

2.
《警世通言》是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代表作“三言”中的一言,是一部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的世情小说。在《警世通言》中,不仅有表现侠骨义气的作品,也有宣扬封建道德的篇章,更少不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灌园叟晚逢仙女》一课的自读提示言:“冯梦龙编订的《古今小说》(即‘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其括号中的文字已表明:《古今小说》即“三言”的总称。笔者认为,所说欠妥,值得商榷。 查有关资料可知,《古今小说》  相似文献   

4.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选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编“三言”之一的《醒世恒言》。解放后曾改编成电影《秋翁遇仙记》。明代中叶,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市民阶层的壮大,为中国古代小说开拓了以描写世态人情为对象的广阔天地。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  相似文献   

5.
资产阶级产生的初期.在不同的国度先后诞生了两部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集──十四世纪意大利文学家卜伽丘创造的《十日谈》和十六世纪中国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整理的《三言》(即《喻世明言》、借世通言》、《醒世恒言》)。它们产生的时间虽有先后,但其时代背景和赖以生长的土壤及条件却是相似的。这两部作品集都洋溢着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新时代到来之际要求民主的倾问,表达了市民阶层要求新生、幸福和爱情的呼声。两者共同点都是选自爱情和婚姻题材来暴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的罪恶。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身的局限,卜伽丘和冯梦龙的…  相似文献   

6.
父子性刚     
冯梦龙(公元1574-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和其两兄弟冯梦桂、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的一生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笑府》是他辑录的民间笑话总集。  相似文献   

7.
<正>《灌园叟晚逢仙女》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一篇名作。白话小说初盛于宋,再盛于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于明天启(1621—1627)时,因“贾人之请”将其所搜集的古今小说选一百二十种先后纂辑成书,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后人简称为“三言”。它是我国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作品的总集。《灌园叟晚逢  相似文献   

8.
《三言》中"物"的场域功能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离不开物,明代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三言》中的“物”一般可分为线索物、象征物(主题物)、枢纽物(关键物)、特殊物、幻化物等,几种“物”的功能各有侧重,又时有交叉,显示出作品中人与物交融的审美特质,展现了作者精湛的小说创作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奏雅”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的,即传统的惩恶劝善的主题.当然现实中恶多善少,所以冯梦龙在《三言》中惩恶的的篇幅是比例比劝善的篇幅比例高,本书中最惊心劝魄的最震撼人心的是信任和承诺及不朽的生命和生死不渝的友谊.书中还增加了明代一些故事这也给文章添加了一种现实的厚重力量.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的三言故事.多搜集整理记载民间流传之故事.却又并非是单纯机械的记叙.内中溶入了作者的加工和发挥。《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在唐、五代、宋时就有零星记叙.冯文承其故事大概.对其进行增、削、删、改.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加了曲折性,极具浪漫主义特色.创造了以“奇”为特征和标志的小说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话本、拟话本小说研究者大多认为,《三言》是宋、元、明话本的编辑和加工,其中有少部分为冯梦龙的创作;而《二拍》则是凌濛初(1580—1644)的创作。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第3册)认为,《二拍》“实际上是两本创作集”(第972页)。其根据是凌濛初在《拍案惊奇序》中说过,冯梦龙将“宋元旧种”“搜括殆尽”,所以他“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诙谐者,演而畅之”,乃成《拍案惊奇》。其实,说话人的底本——话本,不只宋、元有,明代也有;就是近代扬州著名艺人王少堂学艺时,他的师父传授给他的书段子也有底本即话本。凌濛初作为话本的爱好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话本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相传于说书人之口,又为当时文人学士所辑录、加工,在当时影响颇大,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而其中又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朦初的“二拍”最为著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书,三部书各收小说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书实收小说共七十八篇.这些小说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不啻为又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现仅从“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中浅析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13.
李红 《甘肃教育》2011,(11):83-83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拟话本中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选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小说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描写了杜十娘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幸福被迫牺牲的妇女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拟话本的困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明时代,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分化,逐渐明朗成演唱的戏剧和传诵的小说。鲁迅先生称此前此后模拟话本的小说为“拟话本”。这一出自《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概念屡经变化,其界限被随意划改,最后变成了如《辞海》所言的很宽的模糊概念:“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代表作则为如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由鲁迅先生这一观点出发,则有种种派生的说法。如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范宁《<话本选>序》中说的“宋文人编‘话本’,目的是预  相似文献   

15.
冯梦龙提倡"性情说",以情教诲众生,这一思想渗透在其代表作《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即"三言"中,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文学主张,以小说作为情教的目的。"三言"所宣扬"人品至上"代替"门第观念","好事多磨"代替"一见钟情","破镜重圆"代替"一休终弃"等婚姻恋爱情节模式,直接受到冯梦龙"情教"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作为晚明时期话本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三言"在话本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情教是冯梦龙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这种观念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情史类略》中,也渗透在"三言"之中.本文通过分析情教论和其在"三言"婚恋题材的体现,试图立足哲学层面,阐释这种思想在当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是我国明代的一位杰出的通俗文学家。其所编著的民歌集《挂枝儿》和合称为“三言”的话本集《喻世明言》(原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早已脍炙人口了。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心态解析》这本专著以探究曹雪芹的创作心态为总纲,既有宏观论说,也有微观探讨,见出著者长期积累的研究心得。书中论及毛泽东主席对《红楼梦》的评论的主要特征是从小说中观察、捕捉到深刻的政治、社会现象及其意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评论文学作品的传统特点。《明代文人与文学》是一本论文集,其中有关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论文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数目,再结合著者的《冯梦龙与通俗文学》专著的成就,就可发现,在近十年来多有推进的冯梦龙研究过程中,著者实际上已成为受人注意并重视的冯梦龙研究专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明代末叶冯梦龙所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它是以宋元话本和明代的拟话本为基础,经过冯氏改写或自写而成的古白话小话集.除了它的文学价值而外,《三言》又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术界总是把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所作“二拍”相提并论,虽然免不了贬“二拍”抬“三言”,但却对它们之间具体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劣,极少作研究分析。其实,“二拍”跟“三言”的差异不言而喻,也是显而易见的。“三言”绝大多数出自宋元话本,冯梦龙充其量不过起了加工、润色的作用。“二拍”则不同了,绝大多数出自凌濛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