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偏狭的认识是:备课=写教案,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而事实上,很多名师的教案并没有拿在手上,而是装在肚子里的,他们的课走到哪儿备到哪儿,他们的课上得一样很精彩。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从直接关系看,临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准备教具器械是备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也是备课———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生备课。狭义的备课才是写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  相似文献   

2.
看了《广东教育·综合版》第2期刊登的《无备课上课,不必谈之色变》一文,感触颇多。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值得商酌。其一,备课就是“写教案”文章认为:当前教师备课不是留着上课用,而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备课不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无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等等。很显然作者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一看法是有误的。事实上,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和一种表现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备课除了备教材外还包括课前的其他活动,如了解学生、搜集资料、设计教学思路以及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备课不是为…  相似文献   

3.
工作中,我们习惯于拿到教材就着手开始写教案,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点,从教学难点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等,写得不厌其烦,写得孜孜不倦,教案写完了,课也备完了.殊不知,写教案仅仅是备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之前我们要备的内容却有很多很多,比如,字词、朗读、练习、学情,作者的谋篇布局,文章的遣词造句,  相似文献   

4.
1.做好课前功夫,精心备好每节课。我校对部分教师实施弹性写教案制度,但不是弹性备课。目的是为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而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其实,不写教案的备课是更高层次的备课,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就像讲演不写讲演稿,讲座不写讲座稿一样。无论如何,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精心备好每节课。2.教师备课一定要做到"四备"。我感觉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备教材"一定要对教材所涉及的"双基"(基  相似文献   

5.
备课     
有效的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要求教师备课时能够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有人形象地称教案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省簿”.备课固然不能等同于写教案,但写教案却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讲课固然不能“照本宣科”,却也不能天马行空、任凭自己即兴发挥.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备课     
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概括为备课(包括写教案)、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等几个环节。备课是对教学活动的构思,教案是备课的文字体现。可见,备课、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备课一般是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所谓“备教材”需要达到“六要”:一要熟悉《教学大纲》要求;二要熟悉教学“计划”安排;三要明确教材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四要了解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五要突出重点、突  相似文献   

7.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银川一中王述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讲课。为了把课讲好,在课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大纲、钻研教材、参阅资料、了解学生、编写教案等等,这些工作,统称为备课。只有课备得充分,才能把课讲好。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教材是众多专家根...  相似文献   

8.
谈备课问题     
康金成  黎明 《宁夏教育》2002,(10):59-59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包括备学科体系、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等等。备课不充分,无异于打无准备之仗,注定是要失败的。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本天经地义.然而人们往往曲解了备课的涵义,把备课同写教案划上了等号,并把教案是否认真翔实.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态度的标志之一,于是,教师除了上课、批改作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外.就是伏案笔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 ,脑子里只是想这节课要教什么 ,而不认真想一想学生要学什么。结果讲课效果总是欠佳。在备课时备学生是一个颇值得思考的问题。几年来 ,笔者研究发现 ,要改变教师备课无学生的现状 ,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做到三清楚 :一是清楚学生学什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一些中学里,有部分老师,极力反对写教案。他们说:教案写得好,课堂教学不一定好;不写教案,只要有备课,教学也不一定不好。言下之意是说写教案没有什么作用。这种意见,是不是正确的呢?我认为这是值得研究的。 我们知道,老师们备课,是不是单备教材呢?我看不是。在备课时,除了深入钻研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备教法及备自己。例如语文老师在备教材方面,应把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系统性、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有些课文的时代背景等等,都要认真钻研,深入领会,这样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的目的要求和重点难点,并安排好教学  相似文献   

11.
如果翻开一些教师的备课笔记,往往会发现那只不过是《教师备课手册》《、教学参考用书》之类的剪辑本。许多教师认为写教案毫无意义,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考评,写是一套,行又是一套。其意义大约也就是练练字罢了。然而,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为了保障其有效进行,教师要进行必要准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学法……这诸多内容在脑中起初混乱无序,只有深入思考,科学整合,才能使之清晰、条理、深刻,在授课时胸有成竹。而要做到这一点,最佳途径是使思考书面化,即写教案。因此,教案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尤其是要适应新课程理念带来…  相似文献   

12.
武术界有"十年磨一剑"之说,教育(学)界就应有"十年磨一课"之说,甚至听说过一辈子备一节课之说。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是每位教师每天要面对的"三部曲",小学数学教师一年大概要上200多节的"家常课"。毋庸置疑,有效备课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所谓的"有效",浅显地理解就是备课时备的东西能用上,让教师更从容地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但备课绝不等于简单地写教案,也不是机械重复地"拷贝"教案,更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备课写教案应做到“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提问设计,备板书设计。一备教材。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正确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以此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备课时教师还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心中必须明确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教材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占的地位,避免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教案展评会上,一本本教案,封面设计图文并茂,一页页备课纸写得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看来,字里行间真可谓教师们心血的结晶啊!诚然,教师上课要备课,这乃天经地义,有关领导和学较如此重视教案备课,也无可厚非;确实,怎允许教师不备课而随意走进课堂,信口开河地去贻误广大学生呢!然而,怎样备?这就值得商榷了。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准备好课,但毕竟这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完成好教学任务。问题是“课”不只限“备”在纸上,更不能示花架子。很难信服,教师教案写得好,就足以证明教学效果好?据说,从前私塾老先生的课是“备”在眼里,“备”在  相似文献   

15.
单维度备课是指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多维度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家长、备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等等;不仅关注课堂,还要关注课前和课后;不仅为了学生的发展,还要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可能成  相似文献   

16.
备课与背课     
教师上课前必须备好课,但怎样才算备好了课呢?这不能只看教案写得如何好,还得看教师是否真正吃透了教材,对教材中的字、词、句、段、篇章结构等是否了如指掌,对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是否心中有数。如果能达到“背课”的地步,我敢说,即使不写教案,也算备好了百分之七八十;教学效果不能说胜利在握,也能说胜利在望了。  相似文献   

17.
有机会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很受启发,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怎样备课.我发现有些老师备课,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熟悉教材,吃透“两头”,精心设计教法上,而是花在写教案上.有些语文教师一学期要写四、五本教案,一课书也要备它十多页,但从内容来看,绝大多数是照抄教学参  相似文献   

18.
谈备课中的背功●亓臻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案写好了,不等于备好课了,写好教案不是备课工作的结束,写好教案也不等于就能讲好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得下一番“熟悉教案”的苦功夫,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内容,揣摩构思,...  相似文献   

19.
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备课艺术   要讲好课,先得备好课。备课是教师授课前的知识准备过程和教法探索过程,备课的关键是要吃透教材。   一般备课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认真钻研教材,要把教材所涉及的有关专业知识弄懂弄会。同时要留心收集有关最新科技动态的资料及时补充备课素材。第二步,根据自己所要讲的具体章节内容写出教案。写教案时,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的规定性,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等方面选取教学内容,构思组织教案。要明确教案是讲课之本。第三步,在上课前一天反复重温教案,把讲课内容在脑子里反复熟…  相似文献   

20.
每学期教师要写三四本教案,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一应俱全。多数教师普遍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是一种应付检查的无奈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太大关系。以语文教案为例,段义、句义、解词、中心思想等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参考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可还得再把它抄到教案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