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嗣同》这篇课,涉及到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谭嗣同属于激进派。变法失败后,面对清廷顽固势力的反扑,他本可以脱身暂避,却选择了流血牺牲。对他的这一选择,人们在评价上历来是有争议的。一种意见认为,谭嗣同用自己的流血来激励国人,推动中国改革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曾经提出流血与变法的相关度问题,这种“流血变法”思想的渊源,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研究者有所忽略。本文重点探讨“流血变法”思想在维新派中的影响及与日本明治维新武士精神的联系,揭示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游侠”精神的隐衷。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人格魅力探析李秀云谭嗣同,晚清思想界的一颗流星,以其璀璨夺目的人格光辉照亮了中国中世纪的漫漫黑夜。作为近代“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他的牺牲如同闪电一样撕裂了沉沉压顶的乌云,在撼人心魄的雷鸣声中奏响了近代国人人格新生运动的序曲,也为现代人及未来...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读本第三册上的第一篇课《谭嗣同》写的是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但我个人认为,他的死是不值得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史学界对谭嗣同为何选择献身道路的问题,基本成定论的说法是:牺牲我一人,唤醒世人的爱国激情。但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则众说不一。因此,“戊戌变法”一课中“谭嗣同之死”成为学生关切的话题。支玉良老师《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和高树山老师《也谈谭嗣同之死》(见《历史教学)2010年10月上半月刊,以下简称《高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一《谭嗣同传》是梁启超所著《戊戌政变记》中“第五篇殉难六烈士传”中的一节。这篇传记介绍了戊戌六烈士之一的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六烈士”的其他五人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  相似文献   

7.
中师《阅读与写作》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节选了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仁学》节选中谭嗣同严厉地批判了“为君死节”的思想,并重申“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谭嗣同传》中,梁启超则引用了谭嗣同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对此,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谭嗣同“以死酬圣主”算不算“为君死节呢”?他既然反对“为君死节”,为何还要“以死酬圣主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谭嗣同并非“为君死节”,他的“以死酬圣主”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喜所同志撰写的《谭嗣同评传》一书,约20万字,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谭嗣同评传》是河南教育出版社编辑的《中国近代人物评传丛书》中的一种。该书引用资料比较丰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一文选入通用教材高中语文课本后,有些教师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其真实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疑问,顾振彪同志在《河南教育》(1981、6)和《中学语文教学》(1981、3)上,分别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刊摘录有关部分,供广大教师参考。一、对于谭嗣同的一些认识1、关于谭嗣同忠于光绪的问题有的同志看到谭嗣同忠于光绪皇帝的内容充满全文:谭嗣同受光绪宣召进京;接受光绪的委派,为光绪审阅各地方上的奏折和  相似文献   

10.
支玉良老师在《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一文中(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用自己的教学经历展示了对谭嗣同之死的评价。支老师认为谭嗣同之死是“用最宝贵的生命来捍卫变法的正义”“更具震撼力”“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观点没有人能反对,但同时也不能说明谭嗣同之死有多么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谭嗣同以率直、果敢与坚毅的品格和行为展示于戊戌变法的政治舞台,以敏锐的思维成书了时代性的《仁学》。由此,谭嗣同的思想脉络与活动轨迹不仅受到了中国学者们的多视角研究,也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谭嗣同研究的思想理论层面与学术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那么,日本学术界对谭嗣同的研究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在此,透过小野川秀美、高田淳、坂元ひろ子三位学者的研究,再现日本学者视野中的谭嗣同及其对谭嗣同的研究脉络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冲决网罗"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激进派谭嗣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它贯通了谭嗣同的革命人生和学术人生.本文结合谭嗣同的人生历程和其哲学著作《仁学》中对"冲决网罗"的理论阐述来说明其"冲决网罗"思想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惜茹 《课外阅读》2015,(3):22-23
<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雄就义。百年之后,当谭嗣同的碑像立于国中,关于谭嗣同的影视、传记作品也多有流传,这个只活了33岁的中国男人仍挑战着自己同胞的心智、人生。据说,不少年轻人认为谭嗣同"很笨",不逃走的行为"很蠢"。据说,有  相似文献   

14.
由南开大学人文学院、台湾中华人文展望学会共同发起的“海峡两岸《仁学》与21世纪的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8月22日至24日在南开大学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与会海峡两岸学者围绕谭嗣同及其《仁学》、《仁学》与21世纪的前景等主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拓展了对谭嗣同及其《仁学》的研究。一、关于《仁学》本身的研究《仁学》本身的内容,学术界已做过深入的研究,这次会议学者们多从新的视角多方位来解读《仁学》,以凸显《仁学》的积极意义,把握谭嗣同的思想脉络。如有的学者从…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作为近代变法维新派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人物,他以传统文化资源解读西学思想,改造中国传统三世说,提出了独特的两三世说。三世说始见于《公羊传》,谭嗣同两三世说承接康有为三世说,加以发挥。两三世说将西学进化论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推崇上古思想、最终的大同世界理想纳入中国传统的三世说中。  相似文献   

16.
下课了,学生们纷纷议论着“在戊戍变法中最值得钦佩的”谭嗣同。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感情被激发了,《谭嗣同》的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我抚案静思:从《谭嗣同》的教学中是不是可以模索一点小学历史教学的门道呢?我思考着,思考着,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今后注意。一、孩子们年幼少知,必须用具体的史实进行教学,让历史事实来说话。教学的具体性是教学的基础,只有通过具体的史实,才能使学生掌握确切的历史知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与变法关键时刻,谭嗣同“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实际上这是一次武装游说。据袁世凯《戊戌日记》载,假装“维新”却夤缘荣禄之门的袁世凯,探悉“朝局将变”,正赶写奏折,想提前请训回天津,听到“新贵近臣,突如夜访”,立即“停笔出迎”。谭说“公受此破格特恩,必将有以图报,上方有大难,非公莫能救”。又说“荣某近日献策,将废立国君,公知之否?”他要袁勘王,率死士杀荣禄,除旧党。袁世凯见他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第一篇课文《谭嗣同》写的是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但我个人认为,他的死是不值得的。谭嗣同是由学士徐致清推荐的,开始,梁启超告诉他“皇上无权”,他还不相信。待到他相信时,为时已晚,看到的只是杨锐带出的密诏“朕位已不保,命康与四卿与同志速设法筹救”,他和康有为只有捧着诏书痛哭。接下来找袁世凯,更是他所犯错误的关键。当他见到袁时,随便问几句,便把密诏拿出来给袁看,试想,老奸巨滑的袁世凯怎么会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军队和自家性命押在一次成败未知、前程难卜的政变上呢?政变后,谭嗣同没有逃走,他说:“各国变…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国近代一部思想性极强的著作。从墨家思想、儒家思想、西方民族主义思潮3个方面对谭嗣同思想之开放性进行探析,可得出该书将传统文化赋予具有现代性的内涵,符合现代化的潮流。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对这首诗,历来有几种解释。 梁启超认为,“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作《吴铁樵传》中所称王正谊者是也。”①梁启超是谭嗣同肝胆相照的朋友和同志,又亲身参与戊戌变法,他的解释最有权威性,流传至今,解释《狱中题壁》的文字,大多遵从此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