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教学中,由于教材独特的社会性和学性内容,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教学中通过正确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过程,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语知识的同时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吴艳红 《文教资料》2013,(14):36-37
在当今社会里,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师是美育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领悟美、感受美。  相似文献   

3.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对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周扬同志曾说:“在现代化教学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因为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美学观点,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5.
季明  薛文黎 《天中学刊》2003,18(2):121-121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生物教学中的美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增强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智力的发展.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并非人人都能发现美,积极地追求美.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辨别美,提高美育效果呢?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要展示教师美好的形象 教师是教育的楷模,其言行举止有极强的示范作用.许多学生对自己崇拜的教师具有模仿性.因此,教师的一言…  相似文献   

6.
实施美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以及发展学生的素质、创造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到教师具有"美"、教材中挖掘"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引导学生拓展"美".  相似文献   

7.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具有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潜移默化的特点,对人的品质和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审美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有赖于从事美育活动的教师个体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教师的审美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陶冶人的情感,增长知识和才干,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有深刻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要积极创设课堂情境,使美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同时,要走出课堂寻找美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寓教于乐,注意联系对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又以理性回到感性,切实提高美育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美育素质。  相似文献   

9.
符建科 《现代语文》2008,(10):99-101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教学。有人说语文是“诗意的栖息”,“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的优美意境。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为其主要目标。”(其中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语文教师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用美学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着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白然美、认识人物美、  相似文献   

10.
美术教学是中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锻炼学生审美意识的直接途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唤起学生潜藏的感情来求得共鸣,并形成学生的审美教育,即美育。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的审美教育优势,挖掘生物教材中潜在的美育因素,结合生物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2.
浅论生物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学中潜藏着丰富的美,美与德密不可分。生物学教师要充分挖掘生物界中的美,积极渗透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德,把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到生物学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美,绝不仅仅是外表和形式的,而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复合体。现代体育教学中的美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促使学生爱美、健美、创美,从而获得美的仪表、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形体、美的动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一、教师要利用自身的表率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首先要求体育教师注意培养自己的体育审美能力,对体育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  相似文献   

14.
陈栋梁 《学语文》2005,(5):9-49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依循着美的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凡学校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可见,政治课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及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教学结构要展示逻辑美  “通过合目的、合规律的造形活动,可以将自然形式改造为美的形式”。(马克思语)政治教师要营造课堂教学美的气氛,进行美育渗透,其前提条件是根据教学…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到领会事物美或艺术美的方法,产生美的感觉或体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美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心灵美等内容,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结合课文学习,指导学生鉴赏美;分析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美。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品格完善,心胸开阔,思路明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足见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陈建国 《成才之路》2010,(13):44-44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实处处都体现着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注意去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种种特色的美,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之中融入美育,能够净化学生心灵,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美育,教师要有“美”的教学观念和“美”的修养,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教材中的“美,”以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改蕈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美育,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师在教学中需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