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缪辉 《群文论苑》2003,(1):14-16
社区化教育作为都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发展化教育产业和发展化教育事业,都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化生活需要,从根本目的上讲是一致的。繁荣化教育事业是发展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化产业又会促进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张薇 《群众文化》2001,(5):35-36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化、教育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艺术教育则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它关系到能否促进少年儿童全面素质发展的一个极其主要的教育环节。可以说,对于少年儿童来讲,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鲍佳倩 《视听》2022,(3):43-45
社会正逐步步入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后现代时期,视觉媒介的革新促使消费主义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精英艺术向大众审美转型的下沉式发展.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精英艺术向下兼容,并表现出商品化、大众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精英艺术的层次正趋于平均化,以更适合大众口味的方式"向下倾斜",变得日益平庸化.艺术创作受制于大众审美,艺...  相似文献   

4.
乡镇化站艺术档案工作是化站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是各化站在其开展化艺术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不同载体的艺术件材料(即字、图表、声像)的组合。它对探讨群众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寻找化艺术轨迹,研究群众化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如何开发化艺术档案信息资源,为建设化大省服务,是艺术档案工作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认为,艺术档案要在建设化大省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抓好开发利用,通过提供艺术档案信息服务,为化事业更有效地使用,使艺术档案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促进化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化馆、化站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的群众化事业机构,也是当地群众进行化艺术活动的场所。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化艺术手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组织开展艺演出、化科技知识讲座和展览等群众性化艺术活动:辅导培训群众  相似文献   

7.
陈美玉 《兰台世界》2006,(1X):15-15
档案化是社会主义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档案是化艺术的基本载体,是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化交流、社会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是对国家和丰十会有保俘价值的各种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历史记录,是宝贵的化遗产。它记录了艺术家和演职人员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艺术劳动成果,记录了化艺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一个地方悠久的历史化和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这些珍贵的历史财富,是进行艺术交流和学术研究以及考核演职人员成绩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化馆、站是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视了这一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1949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北京市在接管、改造民国时期留下的鼓楼、前门箭楼两个城区民众教育馆以及门头沟、长辛店、南苑、高碑店四个郊区民众教育馆的基础上,同时建立发展新的文化馆、站,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奠定基础。在这一时期,各文化馆、站主要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面向广大市民.开展时事教育、政策宣传、识字扫盲、科学普及等活动。  相似文献   

9.
《乐记》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理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群众歌咏作为群众音乐最重要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先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化馆作为国办群众化单位,是群众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管理职能重心下移,化馆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人民群众是社区的主体,面向大众,为人民服务,是化馆的职责。化馆的工作,应时刻想着群众,研究群众的需要,想方设法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事落到实处。社区化是社会主义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先进化的重要方面,社区化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周政 《兰台世界》2007,(12S):49-49
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文化艺术档案的建立对于总结经验、制订发展计划、挖掘整理民间艺术、研究群众文化理论、推动文化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杨桃莲 《新闻界》2005,(5):65-66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3.
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是逐渐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是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是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家极其重视藏书印,在中国印学史上,藏书印占有独特的地位,藏书印随着藏书建设事业和篆刻艺术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周志懿 《传媒》2006,(6):26-27
记者:您认为目前中国传媒业面临什么样的发展环境?<传媒>应该怎么做? 张建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扩展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基层民众的化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与提高,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各地区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明显,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域的化生活有了很大的差异,以上海为例,就中心城区来讲原有的一些基层化设施和化活动也在新的环境下不可避免的有所削弱,边远地区与中心城区发展不平衡,设施条件、资金来源、民众参与程度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聂君伊 《东南传播》2024,(2):128-130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艺术思潮,起初引起过较大争论,后在马尔赛·杜尚、约瑟夫·卡苏斯等大师的努力下,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发展为主要的艺术门类之一。观念艺术打破了西方现代主义对于艺术传统形式的要求,连接了艺术和现实的空间,创作者往往以所处时代的社会群体心理现状为灵感,在模仿和提炼后呈现,以表现当下人的美学需求。本文将围绕南非艺术家鲁洛夫·洛(Roelof Louw)1967年创作的观念艺术作品——《橙子金字塔》,阐述观念艺术的美学价值,分析其是如何立足现实、借助想象,以创造理性空间、成就艺术世界、走向真实社会,从而为人们带来奇妙的审美感受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革新,影视艺术传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新时代信息传播的优势,以多种方式对影视艺术内容进行整合,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制作出更多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供人欣赏。流行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反映了普通群众的思想和精神实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创新是推动事业前进的动力。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档案部门社会地位的高低,要把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实效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贴近区域发展脉搏,贴近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好服务,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为经济强区、化大区、宜居城区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理上台湾和福建原本为一体,海峡形成后两地之间的化交流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研究表明,不仅台湾早期的居民来自大陆。而且新石器时代的大岔坑化、凤鼻头化、圆山化都来自大陆,两岸史前血脉相连是颠扑不破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