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湖》开头的一首小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我认为写的是南湖的雾景。这里的“微雨欲来”单从字面上的解释是小雨快要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弥漫着的烟雾使诗人感到将要下雨了,是诗人对雾景的动态感觉。“轻烟满湖”,是讲白茫茫的雾象轻烟一样笼罩湖面。“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是说登上烟雨楼向远处看望,迷迷蒙蒙看不清边沿。而部编教参上却写着:“先用一首小诗描述微雨中南湖的远景。‘微雨’,指小雨。‘欲’  相似文献   

2.
部编小学语文十册《南湖》这篇课文开头是四句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濛。”对这首诗,部编教学参考书解释说:“第一段写南湖的景色,先用一首诗描述微雨中南湖的远景。‘微雨’,指小雨。‘欲’,将要。‘轻烟’,指细雨成雾状,好象腾起的白烟。‘登楼’,指登烟雨楼。‘远眺’,远望。‘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迷濛’,看不清楚。这是从烟雨楼上观赏到的南湖景色。”这段文字有不妥之处,提出辨意,就教专家。编者把“欲”解释为“将要”,这是对的。《辞海》、  相似文献   

3.
《南湖》开头的一首小诗,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该把它的意思讲清楚。这里说的“讲清楚”有两个含义:一是把小诗中的字词如“微、欲、眺、苍茫迷蒙”等讲清楚,从而使学生理解这首小诗的意思;二是要使学生懂得,这类文字,不同于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常识性课文的阐述必须合乎科学,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文艺性的文字就不必也不可能这样严格要求。如这首小诗,有人说写的是雨前的雾景,有人说写的是雨景,还有人说雨后也有“轻烟满湖”“苍茫迷蒙”的景象,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十册共有插图23幅(包括看图学文的图)。我在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阅读教学,加强语言训练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些初步的体会。一、让学生掌握图的观察点、观察顺序,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联想。如第十册看图作文《南湖》,这课共有两幅图,一幅是彩图,一幅是黑白图。观察彩图时,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雨中的南湖景色;二是睛天的南湖景色。图中没有画出丽景,我就根据课文中开头那首小诗引导学生说出作者的观察点,观察雨景是在高处,“登楼远眺”说明作者是站在烟雨楼上向远处眺望。并想象雨中的…  相似文献   

5.
千古名赋《滕王阁序》因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垂不朽矣”,千百年来,此联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王勃在描写登楼远眺之景时,选择了“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人们正是在“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莱辛《拉奥孔》)处进行赏析,认为它描绘了一幅优美之景。笔者认为,此联强大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抒发了真挚的感情,使读者如同看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关山月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这首诗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景物的辽阔的边塞图景。诗人把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新鲜而壮观。表面上写景,实写征人怀乡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素以山峰峻拔、水流湍急、江美山奇驰名于世。瞿塘峡更以其雄伟壮丽为三峡冠,有“夔(?)天下雄”的美称。清人张问陶在其绝句《瞿塘峡》(?)赞颂它美如“图画”,即使用“刀管玲珑”之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由此可见瞿塘之雄奇。然而,乐山乐水者代不乏人,唱三峡之歌,咏瞿塘之诗,仍不绝于耳,古今诗人各有千秋,别具风采。台湾诗人刘菲的《过瞿塘峡》便是其中一首颇有新意的山水之作。 这首诗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所谓虚写,即不正面描写山水,主要以写诗人的心情,感受、神思来展现山水之貌,实写其情,虚写其景,情中见景。诗一开头便以“进入瞿塘峡”时心情的变化来写“瞿塘”景色。诗人乘轮船进入瞿塘峡时,扑面而来的是雄伟的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语文第六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体诗《琵琶行》一课中,开头一段描绘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画面之景,是诗人凄凉之情  相似文献   

9.
《望岳》是唐朝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一篇杰作。多少年来,对诗人《望岳》之“向岳而望”还是“登岳而望”问题,众说纷云,意见不一,不少学者在对“望”的立足点的理解上大都持“向岳而望”说,如肖涤非先生、朱东润先生认为该诗作者当时没有登岳,只是向岳而望。而夏松凉先生《<望岳>解说》(见夏先生著《杜诗鉴赏》)一文就认为“本篇是登山远眺之作”,可惜,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必修二选取了《诗经》里的名篇《卫风·氓》。这首诗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课本的注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我认为“抱布贸丝”的“布”应理解为“货币、钱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1.
【案例描述】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时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正待进行下一个环节时,有个乔小雪学生冷不丁地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认为这首诗作者描写的是清晨的景,可同学们刚才说的是夜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大…  相似文献   

12.
1.唐朝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是这样想象美好的春景:“_,_.”他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的“_,_”两句表明季节是春季。 2.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通过描写鸟的活动来表现春景:“_,_ 3.唐朝的张志和在《渔歌子》一词中有两句融五种景物于一体,勾画出一幅清新淡雅而富有动感的“江南春景图”:“_,_。” 4.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是这样来描写春季的:“—,_。” 5.宋朝大词人苏轼是这样描写“春江晚景”的: 6.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通过写“花草鸟鱼”来展现…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是唐代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沈德潜称他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孟浩然的诗,在自然平淡的外表里,有着醇厚的意蕴。这首《过故人庄》即是其代表作之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开头就交代事情的缘由:住在乡村的老朋友邀请诗人作客。文字平静  相似文献   

15.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16.
肠甲拟小“陌钊片宙N胡“~“心一、~~~~~一神神神神认聋 一、峨空 ·1.《炉中煤》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它的副标题是_. 2.《发现》一诗以痛苦的“发现”起始。以惊讶的“_”作结. 3.《白毛女》由—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 4.《日出》在结构上采用的是_描写手法. 5.《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_. 6.,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徐志卒写《_》一诗中开头两句. 7.《乌笼船》是一篇—形式的散文. 8.《春末闲谈》的作者是 9.《里星》以不可胜数的“星星”来比喻_. 10.(死水》强烈感望.表达了诗人希望丑恶事物的 二、单项选择 1.《…  相似文献   

17.
夜读老诗人臧克家同志近作《述怀》诗:“自沐朝晖意葱茏,休凭白发呼老翁。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颇有感触。首先想到的是战斗在教育战线的老园丁。他们在粉碎  相似文献   

18.
席慕容,是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女诗人,其诗常以清新淡雅的笔调,率真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邂逅》一诗借捕捉的那种不期而遇的瞬间,来抒发诗人不尽的离愁别绪的感伤。诗开头径直描述邂逅情景,以形绘情。这看不见的“忧伤”与“流浪”、  相似文献   

19.
《游园不值》一诗,从表意来看,诗人似乎说他没有进入园里,没见到要访的人,后人也多是这样理解的,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全对。一、“十扣柴扉”有“一”开此诗原题《游小园不值》,“小扣”一句原为“十扣柴扉九不开”。诗人若真是“不值”,为什么还要留这“一”开?所以,我认为诗人是在暗示:“门”还是开了。二、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这满园春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冲动,然而园中景色众多,一两句诗岂能渲染尽致。于是,诗人跳出俗套,剪去“满园春色”的主体部分,只选“苍苔”、“小扣柴扉”和出墙的“红杏”做创作素材,这也是诗家常  相似文献   

20.
在《根》这首诗中,诗人牛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坚守者、承受者和奉献者的形象。 根是理想的坚守者。“我是根”。诗的开头以根自喻.交待了自己的身份,一位不卑不亢、勇于承担的勇者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