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实验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在实验探究中就不能只要求学生按教师或书本拟好的步骤呆板地去做,甚至凑数据去靠结论,而应启发他们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他们通过科学探究来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重要的是让他们领会探究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实验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在实验探究中就不能只要求学生按教师或书本拟好的步骤呆板地去做,甚至凑数据去靠结论,而应启发他们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他们通过科学探究来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重要的是让他们领会探究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给孩子一种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以《葡萄沟》为例:教师一开始留给学生5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  相似文献   

4.
一、给孩子一种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思维、表达与交际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实践、思考的意识,最终提高良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是必需的,它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但英语教学要追求有效性,更需要教师用心去思考、用智慧去构造,正确把握好教材的中心、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不再受教师"话语"主导权利的束缚,进而让他们在独立寻找答案的"旅程"中,充分体味探索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还不善于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教一篇课文,应该从哪里寻找问题突破?如何突破?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研究探究的问题,只有寻找好引导的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思维,才能引导学生怎样动脑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畅通。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标下,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该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当听到孩子们的一声声"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欣喜,达到师生同乐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行探究”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研讨,然后自己综合、归纳、概括,获得结论。让学生“自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感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如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我曾有过模糊的认识,认为“自行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要求,自己去观察、实验、研讨,归纳得出结果,教师只要最后把正确的结论概括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就行了。只强调了“自行”,却忘掉了“指导”。结果“自行探究”变成了“放任自流”。最后,学生是一无所获。比如,我刚开始教《自然》第十一册第七课《杠杆》这一课时,就是这样让学生“自行探究”的,“自行探究”后,要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都摸不着头脑,他们的答案是“这堂课真好玩”。  相似文献   

9.
白怀军 《考试周刊》2013,(8):151-151
在高中生物研讨课中,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非但不会束缚他们的思想,反而教给他们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10.
让灵性重现     
人人都有灵性,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能走向成功,但我们传统的教育却让尘埃加厚,灵性消失。所以,我们要改变课堂的时间安排,留下一点空余的时间给学生放松与思考,事实证明许多创意的形成,并非来自紧张的工作状态,而是情绪轻松、似无似有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创造一种环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与思考,留下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留下刻骨铭心、激动不已的学习经历与体验。引发兴趣,主动探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是让汽车发动行驶的钥匙。教师要下足功夫,打造好这把钥匙,把知识变得新颖、独特、神秘,…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偷懒”是个贬义词,没人会喜欢偷懒的人。我说的这“懒”是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太“勤快”,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多动脑筋去思考。教师有时要学会装傻,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其寻找答案。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探索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2.
“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学会爱!”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小学科学教师杨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3.
一、学生的“不小心”,引发智慧的精彩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角色,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一趋势也顺应大的教育教学方向.教师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要包办,不要急于给答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教师在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相似文献   

14.
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首先应当了解孩子希望做什么。我们经常会询问孩子:"你想做什么?"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去寻找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给孩子制造一个思考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思考领悟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15.
张玉 《考试周刊》2013,(53):148-149
<正>探究法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探究法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  相似文献   

16.
颜银玉 《辅导员》2013,(Z2):137
在新大纲和新教材里,明确指出要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可见,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真理。这就要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到现实生活去寻找、去发现,才有可能让学生爱上探究。一、鼓励孩子提出"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  相似文献   

17.
1.大胆地"放"."放"就是充分给学生自主权.课前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研究性作文?研究性作文是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之后,将其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记录整理而成的作文.   教师指导学生写研究性作文,就是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入问题情境;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把探究的过程整理成文.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写作文的材料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相似文献   

19.
教师指导学生写研究性作文.就是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入问题情境,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把探究的过程整理成文。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写作文的材料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展示。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努力创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