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呼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然而,呼语历来没有受到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英汉呼语的用法存在异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一一对照。呼语是指对话中对受话人的称呼,在戏剧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本研究选择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及出色翻译家王佐良和巴恩斯的卓越英译本为对象,旨在研究译者对汉语呼语的翻译策略。总体而言,英语呼语多位于句中或句尾,而汉语呼语则多出现在句首,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常需要将汉语前置呼语中置或后置。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很好地佐证英汉呼语使用的异同并对汉英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话现象。杜甫将对话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并灵活地应用到诗歌的各种体裁之中。若从对话在诗歌中表现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完整的对话(即它具备对话的各个要素)和不完整的对话(或对话主体缺席,或对话信息省略,姑称之为“对话性”)。对话及对话性在杜甫诗歌中的创造性应用,不仅大大增强了杜甫叙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情感的蕴藉性和复杂性,而且还传递和体现着杜甫独特的“诗史”思维和浓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陆爱玲 《新读写》2014,(2):54-57
哈利法克斯说:“傻瓜从不与自己对话;第一个思想就带走了他。”所以说,一个能与自己进行对话的人,就说明他在思考。而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有思想。在这七篇文章中,作者或与六岁时的自己对话,或与未来的自己对话,这些对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呼语作为一语言现象,历来不为语言学家所重视.但呼语在汉英语篇翻译当中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既可以丰富语言学研究、又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呼语的使用特点.在英汉语篇中.汉语呼语数量相对较少,英语呼语数量相对较多;汉语呼语大多出现在话语句首,而英语呼语大多出现在旬尾或句中.  相似文献   

5.
言语交际中的呼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在言语交际中,呼语除了具有指称呼唤功能以外,还可能兼有富于表现力的评品功能。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称呼行为具有极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不同文化间的呼语系统及呼语使用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总的来说,呼语可能是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标志。而具体的称呼方式又与文化、社会、教育、信仰、年龄、性别以及说话人所处情境等诸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话题是教师根据诗歌拟写对话的题目,它是展开与诗歌对话的依据和中介。在诗歌教学中围绕话题,探究诗歌内容,挖掘诗歌意蕴,提升学生诗歌赏析品鉴的能力与素养。诗歌“微言大义”的特点决定了拟写的话题要精当,不能脱离文本、剑走偏锋;话题不能浮游于文本、过而不入。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理想化、高效度的“话题”,是教学的导航,师生置身话题中感受乐趣,在话题创设的交流语境下,用话题牵引教学,诱发对话交流、思维碰撞。  相似文献   

7.
刘春影 《华章》2007,(3):113-113
呼语是口语中用得十分广泛的非句子成分,它的基本功能是呼唤对方以引起对交际内容的注意,当然同时也能表达出说话人对受话者的各种主观评价意味.由于俄中两国文化传统、姓名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用俄语呼语应注意语用情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个解释呼语转换语用效果的理论,认为说话者交际的意图的强弱可以通过有标呼语离开其相应的无标呼语的距离反映出来。文章还就呼语转挟语用效果作为增强文学表现力手段在汉语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 2.了解儿歌中对话的方式,明确是谁对谁说话,能照样子和山爷爷对话。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学生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重要媒介,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拥有感,帮助建立学生与英语之间的情感纽带,还能用来评价语言技巧的发展过程。诗歌能表达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历的内心冲突和取得的成就感。他们自然地运用文学技巧如暗喻、明喻、夸张、平行结构、首语重复法、结句反复和押韵来描述自己的情感。他们通过文化视野的拓展,对就业机会、认知工具和与语言之间关系的正确评价,使自己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增强,学习的热情对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和灵魂,情感分析的合理运用可以突破某些诗文欣赏中遇到的难点,也更有利于落实情感教育目标,有利于调动学生欣赏诗文的积极性。但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去欣赏诗文,势必要求欣赏者本人有同作者相同或相近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思想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情感的引导,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诗人宗教信仰的自由状况对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有十分直接的影响。就初唐诗人来看,他们在宗教信仰方式上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受家族化传统影响为主,到受政治利益引导为主;由封闭的、不自由的被动接受为主,到自由的、开放的主动追求为主这样一个历史性转变。其间,士、庶力量的对比转换构成了这一转变的内在动因。随之而来的则是主体人格的觉醒,并因此促成宗教哲学观念的内在化、心灵化,为诗歌艺术在初唐的全面更新奠定了健康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14.
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作为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渊远流长。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引起了许多诗歌,因此,加强诗歌教学,教师必须自我充实。然后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由《花间集》所确立的花间词派在中国千年词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词作为一种新兴诗歌型态的体式规范,展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独特美学价值。作为其时之香软柔美的“流行歌曲”,它为婉约词风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积极的先导。词人在表现情爱这一领域中不断开掘,从字面到构图、色彩、声律、氛围、情调等等,无不力求精美,于是词体成为中国韵文最漂亮、最华贵、最悦耳的“美文”。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中国古代诗词因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魅力给广大中外译者出了难题。诗歌最注重情感传递,古典诗词英译时,最值得注意的也正是情感的传递。本文旨在通过一篇广泛流传的译文来研究汉诗英译中的情感移植。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由于其高度的审美价值,使得诗歌的翻译成为翻译实践中一座可望而难及的高峰。要在译文中尽可能的保存诗歌的审美价值,散文体译诗、创造性转换和"意""形"兼顾的韵体译诗是追求诗歌翻译经典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诗作为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以其内容精炼,言简意赅,含义深刻,脍炙人口而在所有文学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诗歌互译做一个比较,从而使我国的诗歌爱好者更好地欣赏汉译诗歌,也使英美诗歌爱好者真正领略中国诗歌的绝妙和佳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清代西域屯垦诗”引入高职“中国古典诗词赏析”教学中,力图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促进特色学科的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两点:①精读。精读可以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品味其语言魅力,咀嚼诗歌情感。②细想。细想可体味诗歌意境,领会其思想内涵。只要抓住这两点就可以把握整篇诗歌的基本概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