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从我国目前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一种唯理性的误区,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和灌输,而缺乏必要的诗性启发与引导.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道德教育的功效,使道德教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必须从"问理的道德"转变为"问心的道德",使道德教育走上一条美学路径,倡导诗化的道德教育.教师如能从用一种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及加强自身修养这两个角度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宇宙万物的无言言说、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教为不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这一观点对中国的教育曾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这一理念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用以探寻"教为不教"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现途径,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因教而教"的内涵 近年来,根据一些教改实验的成果,教育界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学"的研究,对过去很长时间里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提出了批评.但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注重教师的"教",也只是注重教师因"材"而教,而忽视教师因"教"而教.王夫之说:"夫学以学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及教学任务、目的等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它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又吸收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语文教育观内涵极其丰富,主要涉及"两个关系"和"一个问题",即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习惯、能力之间的关系和教材问题.本文限于篇幅,只谈及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观与当前素质教育观的基本精神相通.学习研究叶老的语文教育观,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体教结合"已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是一种现行体制下的发展和延伸.本文探讨了"体教结合"的发展思路,为促进学校体育目标和竞技体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先秦孔子以"诗"为教,言修身当先学诗,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即为"诗教". 后世推尊儒学,奉《诗》为经,"诗教"思想遂传承久远. 探其广传之根源,其一,"赋诗言志"[1]对春秋时期"诗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推介作用;其二,"独尊儒术"是"诗教"思想极盛于汉的重要原因;其三,封建科举取士制度是隋唐及此后"诗教"思想在士子阶层广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其四,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杂曲百戏等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也使"诗教"思想得以在市井细民之间广泛传承. 及至近代,虽因读经之衰落而致"诗教"思想沉寂良久,但今人若能在继承古之"诗教"传统基础上,假之现代科技之条件,丰富创新"诗教"之传播方式,必将有利于"诗教"思想之复兴,有助于"诗教"兴国之大业.  相似文献   

7.
天台宗是中国化佛教第一宗派,其理论奠基人是隋朝智顗.目前很多人认为智顗的判教思想是"五时八教",本文重点考察智顗的判教思想,认为智顗的判教思想并非"五时八教","五时八教"是到湛然时期才正式被确立为天台宗判教体系的,智顗的判教思想不能用"五时八教"来概括.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三级评教"和"学生评教"的含义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学生评教"在"三级评教"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三级评教"系统中的"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创新改革带来重大机遇。为了培养更多实践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课程更要得到创新和改革,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智慧"教为不教"在教育界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效果不够理想,部分中职学校十分重视技能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单来说,若学生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与信任,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与习惯,难以做到与国家携手共赢。中职生技能水平不高,可以利用技能培训提升,但思想道德品质出现偏差则无法补救,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1])。为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教为不教"理念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并提出具体优化策略,旨在更好地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从东海县职业教育中心水晶雕刻专业办学实例说明"产教结合"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认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应以"产教结合"策略通过实践探索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在管理上最突出的是提倡“学生自治”。本文以原始文本为依据 ,结合当代学校德育管理的实际 ,就什么是学生自治、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自治、怎样施行学生自治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认为在当今继承陶行知这一思想遗产 ,实行学生自治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是富有成效的德育教化的重要途径。最后指出学校领导要将学生自治当作“学校里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出现新局面、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高的问题一直是“两课”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难题。本文从分析“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认为改革的根本出路首先不在于探讨教学技巧,而在于如何修订教学内容和重构课程体系,因此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开设经典选读课程和职业道德、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德育生成的逻辑样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成哲学认为,世界万物是永恒的发展变化和动态生成,在生成哲学的价值理性范导下,大学德育蕴含先验概念和认知图式的双重建构过程,德育生成的价值建构与意义阐释并非混沌无序状态,而是遵循德育生成的逻辑框架。"符号认同"德育生成愿景是价值判断的同质逻辑和事实判断的异质逻辑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符号认同"的德育生成要统摄于德育符号"编码-解码"的生成机制和运作逻辑中,并在大学德育活动中建构着动态生成的效能方式和意象性的符码关系。现实运作中的德育出现了"非线性"偏移的"本源性危机",浮现出外在严苛与内在虚妄的价值偏移,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大学生德育实施的价值悬置和实践流弊。全媒体视域下"符号认同"的德育实践需要大学在境遇权衡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成理路,并形成大学场域中"政治-符号-德育"的生成共同体,最终趋向于大学德育的"异托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师德”作出了新的解释,并进而提出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两点建议:一是“为己而学”,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准,这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二是“寓身教于言教之中”,教师的讲授,不仅传承学问,而且展示人品,变课堂教学为立体式教育,使学生在受知同时,得到“师德”的浸润,从而益智增德。  相似文献   

16.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笔者针对道德教育长期收效甚微带来的困顿,反思了传统道德教育理念之下的道德教育缺乏人性化理念和内容。通过对道德教育人性化分析,阐明道德教育内容中应有道德权利教育、对个体生命尊重的教育内容以及和谐内容在内的理念。同时,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注重道德教育方法的人性化改进,是克服道德教育目前所遭遇到困顿与尴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进行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教学方式是否坚持"主体性"教学;三是教学效果是否注重学生的智慧开发、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思想道德素质、哲学素质、政治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在阐述新世纪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侧重从新世纪高校德育的核心、新世纪高校德育的创新两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世纪高校德育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