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磨课是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那么带教老师如何帮年轻教师磨课呢?文章借助沪教版教材"角的平分线(第一课时)"一课的教学,从"磨理念——知道为什么而教""磨线索——明白教什么""磨策略——懂得怎样教"和"磨反思——理清补什么"四个方面,对"怎么磨"和"磨什么"进行了大胆尝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云凤 《山东教育》2013,(17):27-28
"磨课",是教师用集体协作的方式,通过对一节课进行多轮的打磨,从而达到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集学习、实践、研究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凡是涉及课堂教学的内容都可以纳入磨课的范围,如磨目标——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磨教材——课堂需要怎样的教材,磨环节——哪些是课堂必备的环节,磨幼儿——幼儿可能出现哪些  相似文献   

3.
每个教师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那如何用好教材?我觉得一定要对自己的教材充分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要学会"磨教材的目标、内容、方法、语言及作业的设置",即"磨课",就像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减少教材及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一个简约、朴实和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5.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磨”者,“砺”也。课经过磨砺,磨掉的是粗糙,炼出的是精华;教者一磨课,磨掉的是倦怠,炼出的是深思。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通过磨课,“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师生合作交流的默契,在磨砺中成长,砺炼中成熟。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防止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我校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借鉴吸收许多学校开展教研的成功经验,构建了“说课磨课评课”这一新型的教研模式。一、操作内容及步骤(一)说课。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研究组的教师,采用讲述的方式,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其他教师予以评说、指点。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想、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其中有的方面又细化内容要求,例如,教材分析就分为教材位置、编排意图、前后联系、教学要求、教…  相似文献   

8.
[引子]我曾承担了一堂数学公开课——“分数的意义”,从确定教材到完成上课历时两周。课上了, 但整个磨课的过程却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酝酿]“分数的意义”是一堂“熟”课,成功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老师们也听得有些“腻”了。我一遍遍地读教材,看参考书,从各个渠道收集许多有关的资料和案例,并充分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断地思考和酝酿,期待着能有新的突破。在反复酝酿的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到教  相似文献   

9.
磨课,是教师"化蛹成蝶"的过程。我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为例,谈谈自己磨课的经历。缘起:感动后教什么的困惑作为教材中的选文,有些文本价值侧重于选文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有些文本侧重于所蕴含的表达价值,有些是提供作为某种(如阅读)操练的材料价值,这三者的功能的教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磨课”在中小学各科特别是语文教研中流行起来。“磨课”,即组织同组老师或邀请有关专家对某位老师将要参加教学评比的课反复观摩、推敲、修正,使之趋于完善,以充分展示参评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我认为,“磨课”也是实现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结果理想化的教研形式之一;但在“磨”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怎样“磨”、由谁“磨”、该“磨”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步(一磨):在主持人选定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持人作为主备课人主持解读教材,并与团队成员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共同研讨,然后组织团队成员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分别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读和教学设计研究。第二步(二磨):一周过后,主持人做主讲,解说  相似文献   

12.
<正>很多经历磨课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磨课不仅是在磨课,还在"磨人"。教师能在教学初期就经历"磨课",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磨课"对于新教师而言,是一个成长、提升教学水平的捷径。经过"预设—教学—剖析—调整—教学"的反复探索,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学生水平的掌握、课堂的掌控方面都能得到提升,这是在常态课中无法获得的,教师能够在磨课中得到锻炼,在磨课中成长。一、抓住机会是教师成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赵萍 《考试周刊》2013,(81):55-56
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每次听完后,我总是一头雾水,磨课。磨什么?平常的上课不算磨课吗?直到本学期初,校领导通知我上一节县级示范课,在反复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是不容易。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磨课”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的诞生当然也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重视,磨课已逐步常态化。大到对外展示的评优课,小到平时的教研课,上课教师都要经历磨课的过程。事实上,磨课既是对教师个体的打磨,也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也是团队素养的并进。我们磨课总是先从研读课文开始,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而研读课文最先看到的就是课文的题目。题目,通常被称作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浓缩的精华,是作者反复斟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15.
<正>磨课,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教学研讨形式,是教师基于个体备课及群体合作研讨、总结反思,不断推敲的过程。"磨"字,预示着反复、精益、蜕变,是教师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但磨课提倡尊重个性,崇尚协作,倡导反思,通过教师自备、团队合备、反思促备,最终推动语文教学富有情趣化、生动感。一、发现暗点磨课,说到底就是磨人。教师教学始于自主备课,围绕语文教材、教学重点、学生认知难点、人文素养拓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日前,瑞昌市实验小学组织开展了"打造精品课堂"的语文"磨课"活动,该校8名优秀青年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展示了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磨课"活动是瑞昌市实验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活动以新课程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  相似文献   

17.
磨课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对教师的必然要求。"磨课"一词,内涵丰富:磨课是自我超越的勇气,是取长补短的智慧,是去粗取精的淬炼,是如琢如磨的精进,是精益求精的执著,是磨而不磷的坚毅。语文课堂,必得经过一番"磨"的功夫,方能将文本磨出味道,将教师磨出风格,将语文磨上正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钻研教材深入解读,多种预设随文训练等措施系统地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磨课"。  相似文献   

19.
在每个学期,一般每一个教师都至少要上一堂汇报课或教研课。这犹如对每一位教师的大阅兵,也使其他老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及教研组教师的“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来这是一种很好l的教研方式,但现实中出现了一种“做”课的现象:教师提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答什么问题,一堂课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似乎老师教得很好,学生素质很高。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师生睬前排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郭晶  鞠宽礼 《江西教育》2022,(36):63-64
“上好课”是每个教师的追求,而磨课便是成就“好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磨课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磨,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使得师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教学相长,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