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象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大众文化的兴起,不仅打破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元化格局,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而且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促进了民众思想观念的自由发展。然而,中国大众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与缺陷。因此,应辩证看待大众文化意义的双重性,全面提升大众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本质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在文化上,与之相对峙的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开始,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所区别,大众文化似乎包含更多的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这一现象和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逐渐在我国产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级。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领、规范大众文化,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话语中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是一种文化进步,对另当前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然而,作为一种有着巨大影响而又充满内在矛盾的文化境遇,肯定大众文化的进步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大众文化的弊端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大从文化自身也的确存在着种种不足和问题,必须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引导、规范、调节、控制和改造,以现代人文精神提升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5.
分析精英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现状,揭示一度位于中国文化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文化在借助现代高速传媒席卷文化市场的大众文化冲击下面临的困境,探讨精英文化如何突破大众文化的包围,在多元文化中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的出路及提升的途径,提出面对当下的文化困境,精英文化必须调整好姿态,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做出自己在当代的生存抉择,在文化趋于多元化时代,保持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本质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在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大众文化的最终价值导向是文化的和谐,从而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大众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和谐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具体形式、内容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也起着规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批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现代文化哲学的视野,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现象及大众文化理论进行剖析与批判。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现象,并非如有的人所谓的表征了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与繁荣的景观,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与人的个性的发展,恰恰相反,它确造成了大众文化集权主义和真正文化的沉沦,造成人的民主意识的消解和自由个性的萎缩,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培育“四有”新人危害极大。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出了如何制衡大众文化的偏颇,引导其向着理性、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学校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疏离、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负面影响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必要性.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一本质特性、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众文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全面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发展最迅速、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文化形态,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大众文化本身具有的一些缺陷与不足,给我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王波 《文教资料》2006,(10):134-135
文章简要梳理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指出应从审美的视角分析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本质特征,做出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应站在当代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中来看待当前的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勃兴势必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和偶像文化是当前高等院校中的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应在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去解读大众文化概念。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兼具双重性,既有浅表化和娱乐化的现象,也有内在的人文精神。大学生是全社会中最能接纳大众文化的群体之一。只要突出大众文化的审美情趣,使之符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那么它对大学生便有了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种广泛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化在社会大众中具有日益强大的影响力,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然而,现代性诉求的底蕴和国家、政府调控的力度,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充斥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就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后现代性特征进行探讨,以寻求更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的大众文化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5.
扫荡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氛围和文化语境,并与大众文化对应契合,尤其在电视文化上,体现为一种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电视大众文化。其中,“青春演唱组合”现象和“戏说”现象就是这种文化表征中的代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尤其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与倡导人文精神建设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中国当代电视文化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借用西方的“大众文化”概念与批判理论否定其建构人文精神的文化功能的观点是偏激的,它忽略了中国电视文化的制度体制、文化传统背景和接受群体的具体需求。电视文化学作为人文学科,只有在批判地继承、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民众的当代文化需求,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内核,才能够立足于高品位的文化起点上,建设出有中华民族风格和话语体系特色的电视文化学。  相似文献   

17.
呼唤高层次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大众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变迁紧密相连。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大众文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在变化、发展着。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研究者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样是文艺心理学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和社会实践课题。2002午5月,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心举行了以“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就大众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大众文化的作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等进行了研讨,比较集中探讨了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本刊本期以“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为题,选登以下几篇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课题更为热烈、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文化构成了个体发展的软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与繁荣,对这一代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出发,分析了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旨在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语境,从而来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一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9.
"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在当代戏剧文学作品中也表现频繁。从戏剧角度呈现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女性意识,从性别角度来审视戏剧创作对当代女性主义戏剧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重在揭示当代戏剧中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揭示当代戏剧中表现出来的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及特点。戏剧创作应当摒弃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偏见,应当抛弃陈旧的性别角色定位和传统的性别观念,建构女性意识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的繁荣、思想的革新,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解读大众文化,首先说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逻辑,然后再针对大众文化阐明其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和背景.再总结大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重要功能,最后对大众文化所具有的消极社会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