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界定西方的“大学自治”与新中国“办学自主权”概念的异同的基础上,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三个历史阶段纵向追溯“办学自主权”的历史轨迹,可以明确地认为:虽然中国的大学从成立之日起,其灵魂就已被两千多年来的封建集权思想所禁锢,但是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颁布了多个关于自主办学的法律法规,中国大学就坚持了一种理念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精神是在于大学的自治性和学术自由。毫无疑问,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大学自治!  相似文献   

2.
虽然现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实行的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但实际上集权制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只不过集权的中心由中央政府变为地方政府而已,作为定位主体之一的高等院校是十分被动的。本文试图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探讨政府在高校分层定位中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与高校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从高度集权到适当放权的艰难曲折的过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政府与高校关系调整的思路是:政府应朝着“小政府”和“国家监督模式”转变;政府应继续放权,使高校真正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为了实现“双赢”,高校应准确把握与政府关系调整的“度”。  相似文献   

4.
政府分权:大学自主的主导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杰 《高教探索》2006,(2):43-47
自198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性的政府改革运动席卷全球,再造政府成为最令人瞩目的政治运动之一。而在政府再造的诸多模式中,分权已成为核心所在。相对于传统官僚制组织形式的高度集权,分权成为政府再造的新范式,“自主管理”和节源增效则是政府分权的主要策略及实质所在。而大学自主政策不过是“自主管理”的分权策略对大学组织的适用和定位,其核心是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通过进一步扩大大学自主权,将大学组织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谋生路和财路,以达到节源增效之分权功效。显然,大学自主是政府分权范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推进和演绎,政府分权是当下大学自主政策的主导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多校区大学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一个大学”的理念是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基础●集权与分权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实施是多校区大学管理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前社会变革过程中,教育领域制约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即政府的力量与学术的力量,这些力量长期以来不断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当政府管理模式由“无限”型向“有限”型转变之时,政府与大学面临着发展的共同课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在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方面,政府角色错位,大学没有足够的“自治权”。理顺政府与大学间关系,探寻政府与大学的良性互动模式是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所在,也是我国高校管理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瑞士高等教育经历了由“刚性管制”到“柔性竞争”的治理模式改革.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卢加诺大学、纳沙泰尔大学、南方应用科学大学分别经历了由“国家认可”到“国际声誉”、由“思想守旧”到“体系重构”、由“结构集权化”到“组织动态化”的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瑞士大学组织战略模式转型经验表明,处理好集权决策与合约认同、环境适应性与身份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是一所大学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政府、市场、大学三种力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分别体现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保障等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巨大社会变革 ,促进“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因此 ,建立新型的“政府、市场、大学”之间关系面临着诸多问题。本项研究在立足解决有关问题的基础上 ,研究提出由构建“新型公共教育权力结构”、构建新型“政府、市场、大学”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三个方面内容共同构成的新型高等教育治理结构 ,即新型的“政府、市场、大学”关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如何正确处理好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有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在分析政府参与大学管理的原因基础上,提出政府对大学最理想的管理应该是"重宏观管理,轻微观管理"、"重分权教育,轻集权教育"、"重服务职能,轻控制职能"、"重民主制度,轻科层制度"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权利仍然集中在中央一级,因此,引发了省级政府参与质量保障的积极性不高、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活动的实效性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不畅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协调两级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配置。具体策略是加强立法,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的权责;转变中央政府的管理职能,建设集权适当、分权适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