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本以这一教学观念为基础,探讨音乐与美术欣赏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音乐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培养学生从音与画中去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美育教育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作为中学在实施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除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外,着重应当抓好音乐教学,开展艺术教育,形成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欣赏美、创造美等能力。多年音乐教学的实践证明,在学生和一般人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3.
王俊 《知识文库》2022,(16):193-195
<正>美育的使命在于区分真善美,并且在知识的学习、道德的培养与美和艺术的欣赏之间将美的概念相互渗透与融合。艺术欣赏需要培养能力,学生需要成长为一个能欣赏艺术的人,这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美学观。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好的艺术天赋,但是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艺术素养。学习有关艺术的知识、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培养欣赏能力、理解艺术、与生活的理解联系在一起,最终通过艺术和审美的教育,培养心智健全、全面发展的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方面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音乐知识体系没有整体概念。在有限的课时中,极大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良好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可以从清晰的感性认识上帮助音乐理论知识学习,欣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音乐大师的作品,培养和提升音乐欣赏水平。在音乐欣赏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多学科知识引入教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5.
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小学音乐欣赏课则应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欣赏活动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欣赏,达到审美教育目标。本文对小学音乐欣赏课中体验教育与音乐欣赏有效性融合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音乐知识,更应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从小学音乐教学出发,对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9,(10):48-49
<正>生物学是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不可思议的美,无论是生命个体、种群还是生物圈,其中的美都值得学生学习和欣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美学教育:在分析教材案例的过程中发现生物学的对称之美;在深度探究相关知识中理解生物学的韵律之美;在体验生物学科探究中欣赏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8.
贲道宏 《儿童音乐》2011,(12):48-49
正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心灵的情感教育,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情操与思想。学校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懂得音乐、喜欢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是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的宗旨。当然,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9.
音乐课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要使学生爱好音乐、理解音乐,就必须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以及欣赏能力加以训练、培养。在训练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应重视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外,还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重视音乐课课堂教学的美与活。我认为音乐课课堂教学的美与活是音乐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遵循美育规律,坚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欣赏与活动相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相结合,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郑惠 《教育》2013,(9):56
美的教育,就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一个个音乐家,也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几种音乐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让学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并创造音乐,进而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成为一个全面  相似文献   

12.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在美好的音乐王国中遨游,而且要力争使学生从音乐的旋律之美、节奏之美,感悟人生之美、心灵之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果把它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来学,往往事倍功半,很难掌握。音乐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音乐知识及其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了解、掌握音乐与其相关学科的辩证关系,既要有全面的音乐技能技巧,又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修养。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渗透德育,渲染主题,正确导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曾经说过:“我们音乐工作者的任务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怎样塑造人。”实践证明一首健康向上的歌曲和音乐作品,往往会激励人的一生。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音乐表现手段,紧紧抓住教育工作的核心———素质教育这一关键环节,在给学生讲授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的同时,很好地把握音乐与德、智、体、美、劳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在教唱作品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其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音...  相似文献   

13.
江鹭 《考试周刊》2013,(99):191-191
幼儿园音乐活动挖掘和发展着孩子们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着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激发着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的情感。在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唱跳跳、讲讲议议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音乐,感知音乐,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从而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近阶段.我们根据班级开展的主题,选择一些适宜的音乐活动内容,把音乐活动融入主题,使两者相互渗透,让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在美好的音乐王国中遨游,而且要力争使学生从音乐的旋律之美、节奏之美,感悟人生之美、心灵之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果把它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来学,往往事倍功半,很难掌握。音乐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音乐知识及其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了解、掌握音乐与其相关学科的辩证关系,既要有全面的音乐技能技巧,又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修养。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渗透德育,渲染主题,正确导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曾经说过:“我们音乐工作者的任务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怎样塑造人。”实践证明一首健康向上的歌曲和音乐作品,往往会激励人的一生。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音乐表现手段,紧紧抓住教育工作的核心———素质教育这一关键环节,在给学生讲授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的同时,很好地把握音乐与德、智、体、美、劳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在教唱作品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其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音...  相似文献   

15.
诗歌教学渗透着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神圣天职。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 ,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的意义。文章用详实的教例 ,从启迪学生欣赏美、培养学生想像美以及发展学生创造美这三个方面 ,论证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过程与所取得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除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还应该强调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欣赏能力除了能辨别良莠、美丑、正邪之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音乐表现手法的认识,即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它们是通过组成音乐的诸要素表现出来的,教师应灵活地、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结合,深入浅出地灌输给他们,让学生们感受和理解到美,进而学习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音乐表现力,陶冶情操,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孩子们好动,若让他们安静地在教室里听音乐,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疲倦。于是,我让他们亲自参与音乐实践,注重实感,不是诉诸理论分析地欣赏音乐,不是干巴巴地坐着听,而是集听、想、敲、唱、跳于乐曲欣赏之中,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欣赏中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一、运用音乐知识技能,理解音乐。在欣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音乐作品,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  相似文献   

19.
音乐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与追求音乐的同时,使学生发现音乐的美,从而让学生喜欢音乐,学会正确认识和欣赏音乐的美。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它与许多学科,例如绘画、文学、地理、历史、数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其横向联系,在教学时进行相互渗透,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我注重了音乐与绘画,音乐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在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