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翻译界多数学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可行的翻译方法,但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严复“信、达、雅”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并从译和原的关系、译和读的关系、译艺术性三方面对直译和意译进行比较,不难得出结论:直译迷反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意译则符合“信、达、雅”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
直译和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时期众多翻译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争论,进而指出把直译和意译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近代译家的共识,也是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豪杰译”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和“直译”。有人则坚持“意译”。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实际上,“直译”、“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意译”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略论英汉翻译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英汉翻译中两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旨在提出直译是基础,意译是辅助手段,在翻译中两并存,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译界早有“直译”和“意译”之说,因为它们没有清晰的定义,“五四”以来,译界对它们一直争论不休而导致至今依然没有公认的定义.英文中相当于中国“直译”的literaltranslation和word-for-word translation以及相当于“意译”的liberal translation和free translation翻译方法以词语意义为基础,而中国的“直译”和“意译”翻译方法与它们截然不同,以词语形式为基础.中国翻译理论界应该摆脱“直译”以形式为重、重“形似”,“意译”以意义为重、重“神似”的惯性思维.“直译”和“意译”应重新定义.翻译方法由“直译”和“意译”变成“直译”、“意译”和“直译加意译”.  相似文献   

6.
谈中师文言文的翻译武威师范学校张兆文中师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对译,尽可能使原文的每个字词在译文里都有着落,最好是按原文的语序。但由于汉语的发展演变,在翻译过程中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采用意译。意译,就是根据现代汉...  相似文献   

7.
直译·意译·选译-翻译操作模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直译与意译,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两种主要的翻译操作模式。采取直译还是意译,从学术流派的角度,主要是由翻译主体的化立场决定的。以移植、推广异质化为主,则多采取直译;以保护本土化为主,则多采取意译。我国近、现代翻译史上的严复、林纾与鲁讯,分别是直译和意译两种模式的优秀代表,其得失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高校国际交往中的翻译,则应从当前我国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现状出发,根据教育外事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不同气氛以及学术化环境和要求,分别采取直译、意译或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早期佛经翻译与西方早期翻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东西方古代翻译方法虽然都经历了由直译到意译再到直译与意译的调和,核心议题都为“信”,但东西方古代译论在思维,译论表述等方面却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由于其本质上的不同,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策略运用在翻译中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在诗歌翻译中,对于直译和意译的取舍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原诗意象、思想和感情的传达。以《为女民兵题照》一诗的两个英译本为例,简要评析译诗中直译和意译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论翻译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译、意译是任何翻译理论都无法回避的一对基本概念。关于直译、意译在翻译中的地位问题,一直都是中外翻译理论争论的焦点。通过深入探讨中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包括我国的佛经翻译理论,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奈迭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后认为: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应当只是直译,也不应该只是意译,而应当是直译和意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本文笔者试就新闻报道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体讨论翻译方法,即直译与意译的选择问题。直译和意译并非是相互排斥的两个个体,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在不同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要灵活使用这两种翻译方法,让译文更加传神达意,更好地服务受众。  相似文献   

12.
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翻译技能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中,作者结合译例阐述了两种常用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在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文质之争,又称为直译和意译之争,是翻译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历年来围绕直译与意译的争论,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家。本文主要从佛经翻译中诞生的文质之争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译学史中的直译与意译的论战,并致力于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误译是对直译和意译的曲解.误译包括死译和胡译.死译不是直译.胡译也不是意译.汉译英中以死译的情况居多,而死译的结果造成翻译不足或翻译过头的错误.避免误译可以采用直译法、调整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15.
翻译言,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直译就是把握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忠实于原作语言的翻译方法。意译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原作的意思表达出来的翻译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翻译言宜采用直译方法。具体方法有:  相似文献   

16.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高中英语教材的最重要的两种翻译方法。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直译与意译的对象可以是包括成语在内的单词,也可以是句子,下面我们就分析直译与意译在单词、成语和句子翻译中的运用进行逐一地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有关颜色的短语有三种方法翻译:直译,近译和意译。为了更好地翻译有关颜色的短语,我们要区别一词多义、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符合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8.
直译与死译     
张小川 《海外英语》2013,(7X):148-150
直译与意译策略是做好翻译的基本功。死译是常见翻译问题之一,是机械转换语表形式,而未能准确转换语里意义,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死译具有机械对译、保形失意的特征。死译与直译容易混淆,二者具有同一性、相似性和区别性。理解失准和表达失畅是导致死译的重要原因。破解死译步骤有三:透彻理解、完整转换、准确表达。透彻理解指从语汇、语法、文化、百科知识理解角度透彻理解原语意义。完整转换指通过正确运用直译、意译策略,确保语意完整转换。准确表达指通过正确使用增译、减译、转换、分合、对译的翻译七法,使译文更加准确、灵活地表达原语意义。直译与死译研究有利于翻译学者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好直译、意译策略,避免死译。  相似文献   

19.
从直译说起     
王建国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69-73,175
直译的概念原为词对词翻译,后来演变成一个松散的概念.因此,直译和意译之争在古代译论中和现代译论中性质是不一样的.本文认为现代的直译概念的松散性是导致现代直译和意译之争的根源,而古代的直译和意译之争起源于对神的信奉.本文还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提出了明说翻译和含意翻译的概念,提出当前直译概念缺乏科学性的观点,呼吁停止这场毫无结果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英语成语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追溯其起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二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三是神话、传说、寓言.成语的正确翻译要把文化起源和恰当的翻译方式结合起来.英语成语汉译有六种方法:一种是直译,按照其原来的形式和顺序翻译;二是直译加注释;三是套译,就是借用汉语的成语格式翻译与汉语外表不同但内容相同的成语;四是意译,抛开原来的形式,把隐藏的含义译出来;五是直译加意译;六是意译加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