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宋八大家”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形成与被接受有一个过程。南宋以前学者对唐两家已有共识,但对宋六家文的认识还不一致。吕祖谦最早集中宣传宋六家文,梳理唐宋古文流派。他选编的《皇朝文鉴》、《古文关键》及其他从事的教育活动,对宣传唐宋八大家,确立唐宋八大家的地位、促进唐宋八大家的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洵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以其文颇具纵横之风而独树一帜.因其学杂纵横,亦受当时儒家正统主流的指斥.苏洵传世作品在八大家中数量最少,但因风格独具而被尊为一代文豪.  相似文献   

3.
唐宋之际,祭文写得多而且好的,要数“唐宋八大家”,而尤以韩、欧两家为最。本文试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作一番比照解读,旨在通过分析二者的异同,品赏二位大家的为文风格,探讨我国古代哀祭类文章的某些特质。先看两篇祭文的相同之处。一、典型规范的体式祭文,亦称哀祭文,一般在祭奠死者时宣读,属古代应用文的范畴,有一定的体式和结构。祭文的题目,须标明祭奠的对象,常用“祭××文”的形式,也有用“吊××文”(如祢衡的《吊张衡文》),或“××哀辞”(如方苞的《宣在人哀辞》)等形式的,不过较为少见。韩、欧的这两…  相似文献   

4.
唐宋有八大家,佛山市南海区平地小学也有“八大家”,他们到底是何许人也?且听我把他们一一介绍给你吧。  相似文献   

5.
茅坤是明朝"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文钞>是现存的第一部八大家文选,并成为当时科考的教科书.茅坤选评八大家文钞的目的,一是标举文以明道的文统;二是要明八大家行文之法,作为范式.茅坤论文形式上重视脉络勾画,内容上强调直抒胸臆、本色自然,同时对风格、意境亦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6.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辉煌时期,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无疑代表了此时的最高成就。八大家散文,既有先秦两汉之文的自由活泼,形象生动,精练简明,又有六朝骈文的铺排对偶,长于描绘和抒情,“共同完成了‘文起八代之衰’的伟业”(李道英《唐宋八大家与古代散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八大家散文着意创新,既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又致力于创作实践,自觉重视文章的实用性、艺术性,为古代散文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他们提出的理论和创作实绩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是中国古代散文代表唐宋八大家中的领袖人物,“韩欧”是唐宋散文、正统散文、文以明道、古代成熟散文的标志。历史上对“韩欧”文价值的比较认识存在差异,有韩高欧低、欧高韩低、“韩欧”各具特色、“韩欧”否定论等各类看法,本文就此进行归纳探讨。  相似文献   

8.
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在文学理论上面也卓有建树,其“唐宋七子“说对唐宋七位古文代表作家予以高度评价,确认了从西汉到唐宋的古文传承线索,体现了复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提倡个性的创作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唐宋七子“说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唐宋古文代表作家予以整体性概括,是唐宋八大家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有人问我“唐宋八大家”是怎么回事,我一听,就先嘬了下牙花子。“唐宋八大家”当年是语文考纲范畴,我当学生那会儿,光是背下这八个人的名单,就得费好大力气,比背“辛德勒的名单”还难。更不要说比较这八个人的生平与文字风格,分析各自的文章特点——这活儿恐怕连专修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生来干,都很难说得清楚。  相似文献   

10.
正大脸猫导读:“八大家”?“唐宋八大家”?错啦!我们这篇习作里的“八大家”,是我们班八位才华横溢的同学。不信,请看——说起“唐宋八大家”,那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我们班也有“八大家”,那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呢!先说“作家”——邢思睿。一只尖尖的鼻子,一双小小的眼睛炯炯有神,他喜欢穿黑色的衣服和鞋子。说起他的作  相似文献   

11.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方位,但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不仅语用频率不对称,语义演化也相当不同:由于一则古人每天看见东边日出西边落,"东西"距离可直接感知,而"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南北距离则更依赖想象;二则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所谓比邻而居,往往是东西相邻,"东邻西舍"等于"左邻右舍",由此"东西"更易产生"邻近"义:三是古人座位习惯坐北朝南,最宜放置生活物品是座位两侧,也就是东西向,用"东西"代指东西两侧的物品也就很自然。于是,"东西"由"方位"演化出"近旁",由"近旁"(放物的位置)演化出"物品";而"南北"则演变出"远距"义。  相似文献   

12.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分三个历史阶段论述诗歌“兴”的起源与发展概况:《诗经》时代为“兴”的源头,其本质是“起”,在于引起联想;战国秦汉是过渡期,人们认识到“兴”与“比”都有“喻”义,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后,“兴”的本质是“感”,各种景物构成意境,抒情言志。不管哪个时期,“兴”的运用都是为了把内蕴的感情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诸多名家将<史记·项羽本纪>"战少利"之"利"释为"胜利",值得商榷.全文从钜鹿战役的史实、"战少利"与项羽当时心理和行动的关系、司马迁<史记>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诸多辞书对"利"的释义几个方面,对"战少利"进行了考释,并兼及语文教科书中的类似错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德治”强调“德教为先” ,涵盖从政治领域到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秩序。“德治为本” ,“德教”是“德治”的基础。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关键是加强公德建设 ,充分保留道德的“衡平空间”。德制法治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是人类文化的千古之谜,自古以来一直吸引人们去思考.史铁生以敏感而睿智的心灵参与了这一思考,并获得了颇具深度的独特见解.主要内容包括:"我"是一种结构,不但在生命的整体里,而且在世界所有的消息里;"我"可以分为"内我"与"外我","主我"与"客我","小我"与"大我";"大我"表现为精神或灵魂,与无限之在相连,与绝对价值相通,表现为博大的爱愿,简而言之即神性的我.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把握处理好“鲜活感”“、厚重感”和“实在感”,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实践性”和“多样性”,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韵律美作为书法艺术美的一个方面,其和谐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衡量一件书法作品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书法韵律美的表现存在着“节奏的套叠”现象。“节奏的套叠”要求作书者在把握提按笔法时能分清主次轻重,做到虚实相生。提按的频度差异不仅带来丰富的节律美的变化,同时还直接影响书法的风格和情感的抒发。提按的频度差异及其选择性主要受书体表现的需要、风格表现的需要和情感表现的需要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