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物理化学实验原理和仪器装置比较复杂,操作步骤中关键点较多,对学生的实验预习质量要求很高。而传统实验教学因实验课时、形式、仪器数量等导致实验相对缺乏效率。本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一套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作为高校传统实验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为解决当前高校实验教学的困难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实验教学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纺织工程中配棉的高消耗,清梳联工程设备数量多、外形大、费用高和危险性大等问题,利用虚拟现实、分布式交互仿真和三维建模等技术,设计和开发了以清梳联工程为背景的配棉工艺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弥补了配棉和清梳联工程实体实验的空白,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配棉和清梳联工程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实验具有强交互性、创新设计性、趣味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社会化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小型立式半自动原油流动性能测试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创建。该实验装置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和压差传感器测量压差的方法,降低了装置的占地面积,提高了实验装置的测试精度和自动化水平,满足了不同条件下的原油流动性能测试的实验教学需要。  相似文献   

4.
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是高中物理第三册课本中的一个学生分组实验,仪器厂家生产的描绘器有以下缺点:一是操作不便;二是导电纸、复写纸容易损坏,不能重复使用;三是完成实验操作所需时间较长。为了方便实验教学,保证实验效果,节省实验开支,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对这个实验装置作了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5.
选用市售的2种活性炭纤维样品作为吸附剂,在模拟甲苯废气环境中进行了甲苯吸附实验。结果表明:4.998 8g活性炭纤维1#在甲苯的进气质量浓度为6 079mg/m3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40min,甲苯吸附容量为41.85mg/g;1.703 5g活性炭纤维2#在甲苯的进气质量浓度为2 718mg/m3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20min,甲苯吸附容量为30.90mg/g。该实验涉及到实验装置的调校、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和表面吸附理论,而且针对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作为环境类专业的综合实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仪器药品缺少。至于那些装置复杂,需用仪器较多的实验,一般学校做起来困难较多,或者没有条件去做。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注意研究将装置庞杂不易操作的实验改变为需用实验仪器较少的简易装置去做,这对于实验设备条件较差的学校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长期没有合适的实验设备,智能仪器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本文以测控模块、通讯管理装置、当地工作站、数据中心服务器、生产商监视工作站、监控手机6大功能模块为基础,结合实验教学需求,详细阐述了自制的综合远程测控实验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和该实验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傅科摆模拟演示装置及对传统傅科摆实验测量方法的改进.该装置体积小,结构简单,演示时间短;传统傅科摆用测一定时间内偏转角度的方法,为方便测量,使用测偏转360度所需时间的研究方法.这样可以实现课堂的教学演示,并提高了实验精确度,有助于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是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傅科摆的有力助手.  相似文献   

9.
实验装置的设计依据工业生产碳酸氢铵工艺流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考虑到实验装置的规模、尺寸,并结合本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物料衡算及能量衡算初步确定了氨法吸收 CO2实验装置主要部分的尺寸参数及实验装置工艺系统,该实验装置将为学生提供氨法吸收 CO2生产碳酸氢铵工艺的实验教学保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实验室现有条件,学生人数,实验所需的仪器规格、数量,试剂的种类、浓度、用量等实验特点的分析,总结了一套在实验准备和实验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有利于保证实验课准备的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FA481型粗纱机是一种新型粗纱机。该机适合普梳和精梳棉及65mm以下化学纤维的纯纺和混纺,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其成纱不时地出现9cm的机械波。文章分析了FA481粗纱机出现机械波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机械波的措施和方案,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2.
转杯纺纱机占地面积大、能耗高、单台套价格高,且其纺纱过程封闭不可视,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同时,现有转杯纺纱教学时长有限,主要以理论为主,不符合新工科背景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转杯纺纱教学中,利用Unity 3D仿真技术对转杯纺纱机各部件进行仿真,并显示其装配效果;同时将纺纱过程虚拟化,使学生能够对转杯纺纱机和转杯纺纱的成纱加捻机理有更直观的认识。利用虚拟技术不仅有效地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为纺织工程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信号频谱虚拟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信号的频谱分析”,建立信号“频域”的概念,开好“信号的频谱分析实验”尤为重要。为此,把计算机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多媒体技术三者融为一体,研制了“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系统”,建立了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基于这个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制作“信号频谱虚拟分析”的实验教学课件。教学实践证明:该实验方法不仅很好地实现了信号的频谱分析,具有重放和再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特点,而且能同时观察到信号的时/频图,从而强化了实验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现有的远距离输电演示仪器进行改进,自行设计和制作了远距离输电模拟实验演示仪,可从定性观察和定量计算两方面演示。这套演示仪不仅可以作为课堂演示实验教具,还可作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虚实结合设计PLC教学实验仪器的方法。该方法在现有PLC实物教学实验仪器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与实物外观和操作功能完全相同的实验仪器,两者通过数据交互和逻辑判断实现虚实有机结合。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仅能以较低的成本提高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能力,而且虚实结合的实验仪器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原实物实验仪器输入输出信号的限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实验仪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旋压成形是一种利用旋压工具,对装夹于旋压机上的旋转坯料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成为所需空心回转体零件的工艺方法.用于旋压的模具简单,对一般机加工设备稍加改造可生产,可提高永磁电机中永磁体的防护零件的生产效率,节约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视频与视频字符叠加实验仪的研制背景、组成、工作原理、主要电路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情况。实验仪电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信号分离电路、控制计数电路和切换开关电路。实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研究性,因而通过本实验仪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视频技术知识,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而且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和硬件描述语言方面的学习也将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该实验仪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虚拟仪器技术在"测试技术"课程相关知识点中的应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仿真实验目标,设计了课程中信号及其频谱、电桥的仿真实验方案及仿真实验程序,实现了不同信号的频谱分析、不同组桥类型的电桥输出特性等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电桥特性的仿真程序可以分别进行单臂电桥、半桥、全桥的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19.
在高职院校"电工技术"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建设完善的基础上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受制于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师的授课经验,不建议新教师采用。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模式,要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方法,所以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Teacher efficacy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variable accounting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eacher practice and student outcome. Because teacher efficacy is a specific rather than a generalized expectancy, an examination was done on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teacher efficacy instrument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the area of writing.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teacher efficacy research, a factor analysis of the instrument yielded 2 dimensions: 1 measuring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and the other general teaching efficacy. Both factors were reliable and only slight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The reported classroom practices of high- and low-efficacy teachers differed, providing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instrumen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variation in efficacy scores was related to teachers' beliefs about how to teach wri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