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549名城市社区中老年居民为调查对象,分析总结城市中老年居民社区教育需求特征,掌握中老年居民社区教育需求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策略,以期为社区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社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相对独立的"微观社会",是民族关系治理的"细胞单位"。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多民族社区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实践,将为社会治理模式探索提供有益借鉴。伊宁市A社区,通过社区文化教育、社区互助救济、社区就业保障,摸索出实现少数民族居民"社会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政治制度认同"的具体做法,成为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和谐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区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城市社区的绿化工作从规划、植物配置、施工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2013年开封市社区老人的需求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老年居民养老机构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年龄、经济能力、个人生活能力、心理状态、是否同子女一起居住等五个因素对城市老年居民的养老机构居住意愿影响显著。为了积极引导城市老年居民接受机构养老这一养老方式,完善河南省养老机构建设,提出了推进服务"瞄准机制"向低龄老年居民倾斜,实现服务内容多元化、促进服务定价阶梯化,重视老年居民的精神慰藉与心理疏导、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树立养老机构良好社会形象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构建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长沙市2个社区的300多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依次有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社会支持等。社区服务在养老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养老不仅收费低廉,而且使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受城市空巢老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把社区居民作为建设主体,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以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为目的,逐步实现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不过,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理应成为人们修身、养生的第一选择。然而目前,传统体育养生在城市社区开展体育养生的情况并不理想,地方政府也未对其表示出应有的重视。对此,本文概括了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对目前社区传统体育养生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社区开展传统体育养生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传统的行政全能主义的社会管理体制必须改革,"强政府、大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我国现阶段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一、行政全能主义的社区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社区长期实行了一套行政全能主义的"亚社区"管理体制,对居民进行行政全能主义的"单位人管理"与"地区管理"。行政全能主义的"单位人管理"是指国家通过社区居民工作或生产的单位对居民的生  相似文献   

9.
社区老年学习团队既是开展老年教育的重要抓手,又是充实老年居民休闲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创建社区老年学习团队,能够有效缓解老年教育满足老年居民学习需求的供需矛盾,提高老年居民的学习力和生活质量,扩大老年教育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为此要求老年教育三级网络提升指导和服务老年居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汤海明 《成人教育》2009,29(11):17-18
社区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区教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身份职业,地理空间、社会文化三个维度阐释了"城市新市民"这一群体的内涵,并分析了"城市新市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引出了继续社会化的理论、并分析了新市民的继续社会化与其市民化的关系,最后通过阐释社区成人教育的继续社会化功能,来证明当前城市新市民社区成人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幸福指数逐渐成为衡量人们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也成为评价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标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西安市级行政中心的所在地,分析该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意义重大。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得出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并提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长沙市天心区社区健身活动参与者的健身现状.进行了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现状,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促使城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健身活动的可行性建议,以供有关管理部门参考,期望来改变目前城市居民参加社区健身活动不足的现状,提高城市居民的身体  相似文献   

13.
加强老城区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森 《毕节学院学报》2008,26(2):123-125
近年来,社区体育在各个城市都得到快速发展,一些新建的居民小区修建了一定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为小区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健身条件。但在城市的老城区,存在空地少、房屋建筑多、街道狭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少的现状,影响了老城区居民的健身活动,老城区成了城市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瓶颈。通过对城市老城区存在的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建设老城区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设想的一点建议,为老城区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目的是探讨云南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体育锻炼与其心理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居民社区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和心理学工作者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557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论是城市居民社区体育锻炼对居民的心理社会支持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两大区域之外,成为双重"边缘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生代农民工扎根城市,成为市民,有利于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身份的转变在目前面临着制度、社会和个人等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困扰。各级政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积极采取诸多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真正过渡。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市建邺区南湖社区为例,从居民需求角度出发,探究影响老旧社区活力提升的关键性要素。通过设计访谈问卷,使用服务质量评价领域的3-D IPA模型,构建了南湖社区更新改造层面服务要素矩阵并对其进行归类,确定了南湖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亟待改善的服务要素。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建筑楼顶坡屋面平整度、雨污管道、宅旁绿化等11个要素的关注程度较高,心理需求性较强,应在后续建设中优先改进。研究为城市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及建议,加强了理论经验与实践探索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社区家庭化将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旋律。随着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社区体育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多彩,社区体育对城市民生工程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作用凸显。  相似文献   

18.
健康社区的总体要求社区环境、服务、人群、社会等各个环节、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平衡发展。常熟市在健康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着以下非平衡现象:建设主体方面,政府推动力比较强,社区居民参与较弱;健康环境方面,"硬环境"建设比较好,"软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健康服务方面,存在着社区预防与社区治疗、体育健身设施与健身服务等方面存在脱节。通过加强社区居民参与和"软环境"建设、强化社区服务等措施,促进健康社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上海率先建立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凸显出街道办事处身份不清、定位模糊、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方式行政化倾向严重、难以树立社区服务观念,资源获取渠道有限、管理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要继续调整社区管理的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建设资源,加快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  相似文献   

20.
School leaders in highly disadvantaged urban communities across the globe walk a tightrope, caught between the needs of commun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policies. This article aims t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of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hips. It examines the policy discourse on urban schools and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leadership. The policy context is one of UK and international concerns about divisions in society and the rise of political extremism: concerns which, in the UK, have led to a policy focus on community cohesion. The article offers a conceptual framework—a theory of action—as a possible road map for school leaders to manage through this complex and evolving arena of policy and practice. The template— developed through earlier work on urban schools—is underpinned by a focus on trust (as the lubricant to link communities together) and social capital (as a way of harnessing the ‘social energy’ of communities for positive good). The template is tested against the leadership of two school principals in challenging contexts in London and Greater Manchester.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potential for schools to create space for the voices of the marginalised and disenfranchised to be heard. This analysis will resonate with school leaders serving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in many international contexts and signals a new departure for leader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