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任性是幼儿最常见的不良性格问题之一。幼儿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幼儿任性行为是因为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和缺乏与同伴交往机会等,因此,本文针对幼儿任性原因,提出了适当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性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不同时代背景下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分享意识存在对自我施与性分享行为的高自我评价,而对同伴的施与性分享行为低预期的特点;幼儿在自己对同伴的施与性分享行为以及同伴之间的施与性分享行为发生概率的预期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在采取不当的方式分享他人利益上和在不当分享行为的遭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对不当分享行为的惩罚必要性的理解上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3.
幼儿告状行为在小班比较常见,这些告状行为看上去事小,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师幼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正确了解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不当回事,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郑三元 《教育导刊》2009,(10):31-32
本期问题:纠正幼儿的不当行为有没有专业的方法? 我现在有一个困惑。在我十多年的幼教生涯中,遇到最多的是幼儿的行为问题.幼儿动辄不是打人、抢别人的东西,就是破坏环境,等等。为了纠正这些行为,从提要求、讲道理、预警到制止、斥责、批评,甚至奖罚,能用的法子我几乎都用了,可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对那些调皮孩子,  相似文献   

5.
争抢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冲突行为,幼儿发生"争抢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为获得某种物品、为表现自我、为解决问题、为模仿同伴。教师在处理幼儿争抢冲突时应当关注冲突解决过程,尊重幼儿个性;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解决冲突的自主性;科学选择教师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观念里,“幼儿同伴冲突”往往是消极行为的代名词。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更新,这些所谓的“消极行为”在现代教育观中被重新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即在幼儿生活中,同伴冲突也是有教育价值的。家长要想正确处理幼儿同伴冲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幼儿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明确幼儿同伴冲突的特点,了解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幼儿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幼儿具体的同伴互动行为及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幼儿社会生活,把握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寻找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适宜性目标与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日常生活中,幼儿会经常出现一种"我也"行为。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幼儿"我也"行为的意图也各不相同,我们对此种现象做了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教育应该关注同伴的合作行为,要依靠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并将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团课程目标体系中,其中,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是切入点.教师应尽量给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并及时有效地对幼儿同伴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拒绝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特征及产生原因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社会生活的事实.研究者以幼儿园实地观察记录的案例为第一手资料,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发生、发展,探讨教师的教育契机和干预策略,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教育思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同伴冲突是常见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文章通过观察记录和对典型案例的归类分析,依据冲突发生的原因,将幼儿同伴冲突划分为三种类型:资源占有引发的同伴冲突,规则维护或意见分歧引发的同伴冲突,肢体动作行为引发的同伴冲突。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应对策略:资源占有引发的同伴冲突,以渗透社会规则引导幼儿自主解决为主;规则维护或意见分歧引发的冲突,以树立可供幼儿效仿的榜样为主;肢体动作引发的幼儿同伴冲突,以疏导情绪、增进理解为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事件观察法收集到373人次大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事件,其中退缩幼儿253人次,普通幼儿120人次.分析结果表明:大班幼儿的同伴互动行为多发生在游戏活动时间;退缩幼儿具有启动同伴互动的愿望;退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比较自我中心;退缩幼儿较少使用语言互动;退缩幼儿施动行为积极性不足,且难以获得积极的反馈;退缩幼儿同伴互动的成功率较低,但主动互动时会有较高的同伴接受和回应.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法对100名大、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教师通常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消极反应;同伴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出中性反应.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  相似文献   

13.
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以关爱同伴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我曾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表现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杨惠 《家教世界》2023,(3):54-55
<正>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幼儿的认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但幼儿在游戏中时常会与同伴发生冲突,中班幼儿游戏中冲突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教师应通过加强游戏环境的创设,采取表扬、鼓励等方式,重视家庭的影响,帮助幼儿在游戏学会合作、分享,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幼儿园的实习中笔者发现有的幼儿胆子小,不愿主动和同伴、教师交流,自信心不强,不擅于表现自己等。这种胆怯的心理直接影响幼儿的能力,阻碍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幼儿胆怯的性格呢?  相似文献   

16.
小班幼儿正处在开始认识周围生活和学习与同伴交往时期,认知水平较低,因此,我从3个方面来培养小班幼儿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1.感受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我选择符合小班幼儿心理特点的、有感染力的、内容生动的童话故事,配以形象的图片或木偶,让幼儿感受到同伴间友好合作的愉快。 2.练习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根据幼儿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在幼儿熟悉故事的同时,让幼儿参与表演。比如让他们带着头饰表演故事中同伴间友好交往的良好行为,通过语言和动作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关于3-6岁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结果的呈现。幼儿同伴合作行为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标与同伴相互配合和协调,试图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本研究采用质与量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观察和访谈收集数据资料,并将搜集到的案例用定量描述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会退缩行为泛指社会情境下的独处行为,指在同伴或他人在场的情境下,儿童不参与同伴交往或游戏活动,而这种行为不是暂时的,具有跨时间、情境的一致性,即无论在陌生环境还是熟悉的环境均表现出一贯的孤独行为。本文将从两个幼儿的案例中分析他们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笔者结合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源村镇从事幼教支教一年的工作经验,并对贵州省5所农村幼儿园展开调研.从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壮大且存在问题的背景出发,介绍了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行为发展呈现极端化、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不高、同伴关系不融洽,亲社会行为不高、自我意识发展强烈等社会性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有家庭教育不当、幼儿安全感缺乏以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进而从教师专业化、家园合作、同伴关系、"独立性"特点和政府政策五方面提出了关于贵州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夏君 《少年世界》2014,(2):46-48
幼儿园里,每个班总会有几个“令人头痛的孩子”。他们有的突然发怒,无缘无故地推倒别人搭建的积木;有的每天手脚不停地动,不是打碎杯子就是摔破碗;有的喜欢拿起画笔把同伴的画画得乱七八糟……这些行为,是幼儿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问题行为——破坏性行为。这些有破坏性行为的幼儿,在大人眼里成了“令人头痛的孩子”。这些破坏性行为,不仅对物品和他人产生伤害,还会对孩子自身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虽然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但他们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却非常相似。如果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探索科学有效的干预与矫正方法来帮助这些幼儿,他们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