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谭敏 《教育评论》2020,(5):22-28
与城市家庭教育呈现出的习得性、理性化、相容性、筛选性和学习型等文化特征不同,农村家庭教育由于经济水平、成员背景、教育理念、成员互动等多方面的特点衍生出一套文化逻辑。随着社会结构与功能变迁,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文化内核发生剧烈动摇:家庭双系抚育受到巨大挑战,家庭教育主观认知模糊,教育内容方法无所适从,面临传统教育资本失落和现代教育资本匮乏的双重危机。建立起承继与突破并重的农村家庭教育系统,重塑农村家庭的文化场域,搭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充盈农村家庭教育的传统资本与现代资本,完善构筑农村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避免文化性断裂引发的叠加式和循环式后果,实现农村家庭教育文化逻辑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应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一)家庭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在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国内人口流动频率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大批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经商,农村收入增加了,摆脱了贫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由于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5.
高层动态     
《教育》2007,(34)
全国妇联:加强构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组长张世平近日在四川调研时说,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除了呼唤重视、社会关注外,孩子们最需要的还是来自自己父母的关爱,因此,妇联将进一步加强构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以此帮助引导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父母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其的家长义务。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村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家长缺乏改善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农村困境儿童家庭与学校互动较少、家长与困境儿童的感情比较疏远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以下实践路径有助于提升农村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加强家庭教育制度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凝聚教育合力;建立农村社区家长学校;构建家长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研究运用南京4-6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比较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融合现状的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学校融合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学校融合的重要因素,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劣势是流动儿童学校客观融合相对较差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景鲜丽 《学周刊C版》2020,(18):191-19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阐述了新时期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并客观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改善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这一现状,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部地区的农民向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民奔"钱途"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关怀情况下出现的身心问题,并从家庭教育、学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潮"现象出现后,我国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呈现出新现象、新特点.本文以农村家庭模式划分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发展的趋向,并针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对子女社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统小农经济的产物,梁平年画因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反映了传统价值观、道德观,而盛极一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梁平年画失去了民间生存的土壤,面临着消失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新时代梁平年画功能的衰退、民众年俗心理的转变、年画市场的急剧萎缩以及政治运动的摧毁等原因。针对这种现状,可采取民间传承保护,教育、研究机构传承保护以及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应对。  相似文献   

13.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农村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课题,对促进农民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现实意义。从湘西农民受教育状况判断,中国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从湘西农民科技素质的构成看,农业社会的科技素质在中国农民科技素质结构中的比重很大;从湘西农民科技意识来分析,中国农民对实用农业科技非常关注,但真正应用到生产中去的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社会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传统农村金融安排由于其制度上存在缺陷,不能有效地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中介组织。当其以中间变量的形式存在于农村金融组织与农户之间后,便可以通过其组织职能、载体职能及中介与服务职能派生出多种机制来有效地降低农村金融交易费用,增进农户融资绩效。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农业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向现代农业组织的转型.本文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思想,分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户职能多样化的两难冲突.从分工和专业化、交易费用、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条件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家庭及其社会功能发生了巨大改变,其中家庭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经历了重大变革,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在家庭与社会发展变革的联系和作用中发挥着重要功效,以不断满足人们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各种需要以及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的需要。在家庭社会功能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依然在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即接受均等的教育,尽管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认识和努力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但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仍是社会各级各类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之一。以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来反思和分析传统家庭社会功能发展中所充斥着的男性中心思想和意识,可以重新审视家庭社会功能变迁对教育机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思考并解决家庭社会功能发展和教育机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努力促进社会教育机会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农业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向现代农业组织的转型。本文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思想,分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户职能多样化的两难冲突,从分工和专业化、交易费用、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条件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出现了诸如“升学主义”观念有所加强、基础教育“育人价值”受到忽视、“身份”歧视导致辍学现象增加、留守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下滑、课程结构欠合理等问题。为此,应通过转变基础教育观念,强化基础教育的文化传递与改良功能,消除“身份”歧视意识,加强对留守农民工子女的监护,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等,有效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现状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的现状也未能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继续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发挥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的功能,应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合乎实际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制度性城乡差别,已有的文化环境差异引起相应的“文化地震”,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使农村户口居民来到城镇工作后难以融入当地的政治社会生活,形成了农民工被边缘化的政策因素、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