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在1959年先后写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蔡文姬)序》等文章为曹操翻案,做出了新的历史评价,在当时曾引起了一场各抒己见的热烈讨论,那场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澄清了一些有关评价曹操的问题。近读刘知渐先生《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旧话重提,觉得大有商榷之处。想就有关曹操评价的三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自从1959年郭沫若、翦伯赞二同志发表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引起了学术界先后很多关于曹操评价的讨论。大部分对曹操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给以肯定。1981年第2期《江淮论坛》发表了李则纲的遗作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文学界关于曹操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同志们的浓厚兴趣和普遍关心。为了推动同志更深入地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为了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我们教研组举行了一次讨论会。会上发言很热烈,邹贤俊同志首先以“应该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曹操最大的历史功迹在于大规模地在内地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这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利用了人民的力量和依靠自已的军事政治才干,统一了北方,并为此后全国统一准  相似文献   

4.
最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了有关讨论曹操的文章以后,国内各大城市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都对曹操展开了讨论。牵涉及的问题很广泛,归纳起来有:曹操对统一的作用问题;曹操镇压黄巾农民起义问题;民族英雄问题;屯田问题;曹操个人的品德问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等等。既然问题提出来了,各个方面的人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在这以前没有一个学术问题象“曹操”这样被讨论过,这真是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不同意见的人,通过这次论争,研究了史料,学习了理论。不明确的问题逐渐明确了,有些不了解的问题了解  相似文献   

5.
正确评价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统治阶级对历史真象的种种歪曲,不仅有意无意地抹杀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也对不少不为他们所“欢迎”的英雄人物,有过否定歪曲之处。做了千余年反面教员的曹操,便是其中的一个。所以我是完全同意为他翻案的。但目前的讨论中,似乎有两种偏向:一种是有些同志说曹操一切都好,把他做的坏事也说成好事;另一种是有些同志说曹操一切都坏,把他做的好事却又说成坏事。这两种偏向,我认为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自从郭沬若、翦伯赞两位同志提出替曹操翻案问题后,各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学术研究和讨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近郭沫若同志在"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接着又提出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问题的讨论,将因此而再深入一层,是令人欣喜的事.郭沫若同志说:"评定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以他所处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王仲荦的《曹操》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是运用“魏晋封建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该书主要以阶级标准、道德标准和历史作用标准对曹操做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而评价标准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阶级斗争的色彩也不太明显。该书因“莫须有”的罪名在“史学革命”中受到批判,未能参与到1959年“替曹操翻案”的大讨论中。《曹操》作为建国以来第一本研究曹操的专著,其学术价值值得肯定,其学术命运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8.
历来对曹操的评价可谓众说不一,主要有英雄和奸臣两种说法,但大多受小说、戏剧、评书的影响较多。诗言志,文章从曹操的诗歌浅析其思想性格,或能有助对曹操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各报刊、杂志陆续发表了有关东汉末推行法家路线的著名政治家曹操的研究文章。曹操,是我们研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历史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关于如何评价曹操,它涉及到法家与农民战争的关系,法家路线的阶级实质和法家的进步作用等问题。展开对这些问题的争鸣,对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评价法家,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将是有益的。现将前一段评曹中提出的若干问题和看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钟嵘的《诗品》对于曹操的诗歌有着一句这样的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今天的诗歌评论家看来,这是对于曹诗的很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曹操的诗歌被钟嵘归于《诗品》所列“三品第”中的“下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在对于曹操诗歌的整体阅读基础上,结合对于钟嵘《诗品》的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相似文献   

12.
<正> 开国以来,关于《三国志演义》的曹操形象,曾引起激烈的争议。分歧点在:曹操是个“白脸奸臣”,还是“红脸英雄”。造成这种分歧的症结究竟何在?这将牵涉到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曹操形象塑造的成败等等。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对罗贯中创造的曹操形象作出应有的估价。这里谨作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4.
曹操传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的话,对我们今天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重新评价曹操是深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5.
论曹操     
毛主席在《北戴河·浪淘沙》这首词里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就是曹操。公元207年,曹操东征乌桓,在归途中曾经登临碣石,写下了豪迈的《碣石篇》。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在这里,毛主席对曹操给予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关于曹操的评价,"乱世之枭雄"似乎是基本的定论,倒也简洁明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则认为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但是人们终究要认识曹操,客观地评价曹操。事实上,从曹操做过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不同寻常的智慧。从望梅止渴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不寻常的素质和魄力进行了巧妙的激励;从割发代首中,可以看出曹操用机智的权宜做出了兼顾两全的决断;从绝妙好辞中,可以看出曹操用独到的眼光一直关注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众多,但唯有三国时的英雄曹操最令我敬佩。《三国演义》把曹操描绘成一代奸雄,于是很多人就用一个“奸”字去评价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诈虚伪的人物。这种评价受了“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我认为这样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可说引用《三国演义》开篇诗句,自然引出本文的“风流人物”。批驳他人对曹操的评价,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是历史上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人物”。曹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他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没…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在《诏策》《章表》《章句》等九个篇目中十次论及曹操,对于有关曹操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家世、人品、文论思想、与文学之关系、诗文的表现等都有涉及。其中借评价陈琳檄文对曹操家世、人品的描述,平理若衡,值得肯定。另外,因《文心雕龙》之性质,并未对曹操作品作艺术上之品鉴,而无论《诏策》当指事而语、《章表》勿得浮华,或论赋嫌于积韵、弗好兮字入句,或对创作主体之强调才、学相辅,并无负面指责贬抑之语,虽未成体系,但所言大抵中肯,保存了中古时期关于曹操的不少珍贵资料,为今人提供了值得信赖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对曹操情有独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不仅肯定曹操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且赞赏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尤其对曹操诗歌更加偏爱,并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20.
应对一千余年来曹操的历史争论,作出合乎时代的评价。曹操一生为国家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又做了许多坏事,在三国政治军事斗争中,不惜残害人才,大量杀人,以至灌城屠城,来完成他的统一事业,其所表现的险恶诈伪品格,对当时历史和后代的影响都是相当恶劣的。曹操只能是三国时代军阀色彩很浓的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