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9月,有两桩事我记忆犹新:一桩是我在长江崇文广场逛书店时,发现有几家书店挂着“《〈出彩作文〉精选本》已到”的告示牌,一打听才知道这本书销路很好;另一桩是在武汉外国语学校读高中的女儿回家告诉我,她的同学们在书店买了《〈出彩作文〉精选本》。新闻出版工作者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编辑出版的图书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尽管2005年秋天  相似文献   

2.
昨晚陪女儿去书店买学习资料,结账时老板说,我是常客。送我一本新来的杂志,说着拿出一本《哲理》杂志递给我,像《读者》那么厚的,我一看标价1元,很是吃惊。想不到竟然有这么便宜的杂志!  相似文献   

3.
说到字母“Q”,自然就会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Q”这个字母现在就成了“搞笑”、“另类”的代名词。我虽然吃过“QQ”糖,见过“QQ”车,听说过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书籍,却从没有听说还有Q版书籍。今天第一次听说竟有一本《Q版语文》正在书店畅销,于是我放下手中活,赶忙跑到书店,看个究竟。  相似文献   

4.
一份遗嘱     
“书本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几页你就离去了。”这是出自现代“诗人”方靖凯同志的悲叹,下面是他的书本《名人故事》的遗嘱:(先声夺人的开头方式。)哎呀!我是《名人故事》,本来我好好的在书店里待着,都怪那天是我的“放架日”,都怪那天又恰逢小主人去逛书店,就这样,从此我的悲惨生活开始啦!(大段的陈述,假如能“拆”成一些小段,怎么样?)小主人把我带回家,就迫不及待地非礼我。  相似文献   

5.
《小读者》2004,(2)
重庆万州区分水镇西路28号的钟耀达来信说:一次在书店幸运地发现了一本令人神往的清新漂亮的《小读者》,一看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下来。当我读完手上第一本《小读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我无比兴奋。好像我跟《小读者》有“一见钟情”的缘份似的,真  相似文献   

6.
心语     
星星姐姐:你好!还记得我吗?上次我给姐姐写信,怎么没有回音呢?嘻嘻,逗你玩呢!这是我从接触《小星星》以来,第二次给星星姐姐写信。从二年级开始接触《小星星》,到现在已经六年级毕业了,在我成长的足印里都似乎可以找寻到一些闪亮的、璀璨的小星星,它们好奇地探着脑袋,我便一颗一颗数着。其实在我成长的同时,《小星星》也在成长,不是吗?从“大眼亮亮”到“巫婆村”,从“胖叔叔”到“幽默大师小豆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知不觉我的手里只剩下2006年7、8月的最后一本《小星星》了。度过我小学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暑假,捧着最后一本心爱的《小星…  相似文献   

7.
我记得的第一位老师是《列那狐》。那时我大约五岁,已经认识不少字了。“牛”字旁边画着一头牛(印象最深的是这头牛身上一块白一块黑,和我只见过的黄牛大不相同),“食”字旁边一碗米饭一双竹筷,单调的“看图识字”我已经不想再看了。连生表哥比我要大十多岁,他看的《天雨花》我一点也不懂。可是真应该感激他,不知道从哪里给我找来了一本开明书店出版、郑振铎翻译的《列那狐》。一翻开灰绿色的封面,洁白的洋纸上印着的精致而又生动的钢笔画,立刻深深地将我吸引了。  相似文献   

8.
读者心声     
感谢你们编了一本精彩的杂志。一次逛书店时,无意中发现了《课外阅读》,从此,它便走进了我的生活,并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次我把《课外阅读》拿到班里,同学们都争着看,竟把这撕破了,我又好  相似文献   

9.
生日礼物     
李雪 《数学小灵通》2022,(12):22-23
<正>明天我就要过生日了,妈妈准备送给我一个生日礼物。妈妈问我要什么,我说我想要一本课外读物。吃过晚饭,妈妈带我来到了书店,我第一眼就看到了我非常喜欢的《十万个为什么》新版本。我指着这本书说:“我就要这本了。”妈妈看了看书架上摆放着的书,说:“这本书从左边数是第8本,从右边数是第9本,这排书共有多少本?”  相似文献   

10.
寒风,呼呼地刮着,从我的头上一直侵袭到脚下,从我的裤角里一直钻到心坎上。好冷的天!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重新裹紧身上的棉大衣,走进了“旺旺书店”。书店里冷清清的,往日热情洋溢的服务员此刻也懒得照顾生意,只一味地窝在炭火旁边守住自身的温暖。我漫无目的地翻阅着书架上的书。从一层架上摸到三层架上也没找到合适的,正要打算放弃的时候,一本《鲁迅选集》映入我的眼帘。我对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字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亦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我爱不释手地翻看着。从第一编的《呐喊》到第二编的《彷徨》。清淡的油墨清…  相似文献   

11.
由于《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引发的反响,“奶酪”似已成为一个时髦的新名词。报刊上不乏“新经济到哪里寻找新奶酪”这样的标题,国内一位作者甚至还写了一本“颠覆版”的书——《我能动谁的奶酪》。书店里将两本“奶酪”放在一起销售的场面好不热闹。正当“奶酪”成为热门词汇、热门话题,甚至成为新视野、新观念的象征时,文化评论家朱正琳先生却发现,这两本书之间的交锋,在一些关键之处已经“走岔了道”,他对此另有一番思考与见解。——编者  相似文献   

12.
逛书店     
正4月22日晴乘了几分钟的车,我们来到了教育书店,刚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人山人海,挤满了顾客,有初中生、高中生、小学生、叔叔、阿姨等等,他们都在翻阅着书籍,查阅资料。我跨进店门,迫不及待地奔向小学生类的书架前,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籍,让我眼花缭乱,有《人间故事》《神话故事》《十万个为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我急忙挑选了一本《水浒传》,像一匹饿狼一样狼吞虎咽地读起来。我读得津津有味,如饥似渴,一位位好汉的命运遭遇让我牵肠挂肚。当看看一位  相似文献   

13.
魔书平玛     
今天我买了一本书,是魇幻小说,叫《平玛》,在书店看见它时,只有一本了。说来也奇怪,售书人在收钱时,似乎说了一句:“店里好像没这本书呀!”我没在意。拿回家一看,我才发现书上怎么全是白纸!我疑惑了。什么书嘛!正嘀咕着,突然,这本书忽上忽下跳起来。我惊呆了,一会儿悬在空中的书向桌子上投下一幅图画,接着,我便昏了过去……  相似文献   

14.
书非借而不读乎儿子喜欢买书。从四五岁时起,每每周末闲暇,他都会主动提出“到书店转转”。这一转要是没人拦着,儿子会觉得那些书本本都好,都应该买回家去。买回去又如何呢?一般来说是头两天新鲜,时常翻翻看看。几天一过,那书就进了书柜。迄今为止,儿子的小书柜里有上百本书,从《百科知识》到《格林童话》;从《儿童简笔画》到少年版的《西游记》……据我所知,从头到尾完整地读过的,只一本《皮皮鲁外传》。就这一  相似文献   

15.
家教信息     
家长陪学好吗? 前不久,在上海市四川中路上的一家书店,列有一套名为“小学生家长辅导孩子学习丛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数学各6本。看来,家长将要从“陪读”走向“陪学”了。  相似文献   

16.
书情     
有空时,总爱到书店逛一逛。身为学生.嗜书如命,却囊中羞涩,面对新书只能一睹“芳容”。我是不敢乱花钱买的,翻翻新书,即所谓“望梅止渴”吧! 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去了书店。这里已有好多同学在买书。店主夫妇约50岁左右。丈夫挺个大肚,很慈善。妇人娇小麻利,脸上常带着生意人特有的微笑。我的目光在书架上迅速搜索着。突然,一本厚厚的书《作文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的诗歌梦     
一天晚上,我闹着老妈带我到书店里买书。在书店转了一会儿,老妈发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她拿在手里翻了翻,问我你听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  相似文献   

18.
王立莉 《良师》2010,(1):54-55
悉尼一家书店里,在一摞摞外文书刊中,一本红色烫金字的《孙子兵法》非常吸引眼球,书名被译为《作战的艺术》。奇妙的是,《孙子兵法》作为书店的热销品,竟然摆放在一堆商业书籍之中,左邻右舍都是商业奇才的著作。这让我亲眼见证了《孙子兵法》在知识经济时代被“知本家”们热程中,我发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符号,或者说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可谓千奇百怪。这其中有对神秘的东方韵味的理解,也不乏对中国的误读和曲解,毕竟他们阅读到的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并不全是公正和客观的,但他们眼中的中国也的确值得我们思考,有反思,才会有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在书店里,我拿着《记忆碎片》犹豫了一下。--还有比买一本网络文编更没品位的事么?这本书20块钱,我可以买一本《同学少年都不贱》,做个坚定的张迷,才不像有些人,是个张迷又担心被说成小资不敢公开;可以买一本《简·奥斯丁的  相似文献   

20.
谭虎 《教师博览》2003,(6):53-54
偶逛书店,发现家教指导类的图书骤然多了起来。这既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又显示着商家的眼光,也折射出知识文化人的敏感。本着“看报看题、读书读皮”的习惯浏览书架,忽而发现一本《千万别管孩子》,不禁暗自钦佩作者起的好书名:前卫、亲切,视觉冲击力强;然而接着又看到另一本,叫做《孩子不能不管》,好像是专门与上一本书打“笔墨官司”。两本内容似类同、观点不相容的书名,不免令人满腹狐疑。我相信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读者———要不然,如何能挤进竞争如此激烈的图书市场?然而从年轻家长的角度去看,可就太难为他们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