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剑波 《上海教育》2002,(14):25-25
几年来,我们从班主任的家访和日常接触中,发现我校预初年级的学生,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自理能力差的多(大多数学生,仍每天由父母接送),自学能力差的多(不知如何听课记笔记,不懂如何预复习),娇生惯养的多(饭来还不张口,要父母哄着吃;衣来还不伸手,非名牌不穿)。关心尊重他人的少(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普遍存在着任性)。分析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现状农村初中学生大多居家较远,基本上都是农民的孩子,其父母多忙于生计,对孩子的管理较差,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从小就被爷爷奶奶宠溺着。这些学生行为习惯差,自立、自理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特别是数学能力更差。使农村初中教师面临着许多工作困难。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对数学学  相似文献   

3.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现状农村初中学生大多居家较远,基本上都是农民的孩子,其父母多忙于生计,对孩子的管理较差,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从小就被爷爷奶奶宠溺着.这些学生行为习惯差,自立、自理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特别是数学能力更差.使农村初中教师面临着许多工作困难.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现状农村初中学生大多居家较远,基本上都是农民的孩子,其父母多忙于生计,对孩子的管理较差,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从小就被爷爷奶奶宠溺着。这些学生行为习惯差,自立、自理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特别是数学能力更差。使农村初中教师面临着许多工作困难。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尚道文 《农村教育》2006,(10):46-46
一、职校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目前。进入农村职校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年龄一般都是14—15岁。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而且,有许多可能还从未离开过父母和家乡,因此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1、生活环境的变化现在的职校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即使是农村学生,也有许多是在家中比较娇惯的,在衣食习惯上都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而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初离父母的他们不仅一时难以适应校园集体生活,而且自理能力差的学生还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新的生活。有的学生自己不知道洗衣服。就把换洗的衣服累计多了带回家:有的学生吃不惯食堂就天天下饭馆:还有的因不习惯双层床铺而导致失眠。  相似文献   

6.
对于低年级的合作学习,有相当部分教师反映:班额大、学生多;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合作意识弱、能力差,各种合作学习的习惯还未养成,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很难组织;即使组织,效果也不理想。那么,如何组织好低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呢?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提出与实验目的 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已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有不少还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教师常常只注意教学内容本身,而忽视学生如何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内容和方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差,思维不灵活,不会进行预、复习,听课时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不会记简要笔记。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跟着练,停留在模仿加记忆的水平上。如长期这样下去,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势必造成恶性循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课程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3):167-16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一种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学生,这些正处在好动时期的孩子,自控能力差,由于缺少父母的严格教育,久而久之,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他们遇事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自律能力差,普遍表现出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成绩滑坡等特点,所以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为不得不大力解决的问题。作者提出要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应该立足"四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引导留守学生与父母书信、电话、视频,适时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多与管护人交流。  相似文献   

9.
本期观点     
《父母必读》2008,(10):14-14
父母精神紧张会影响宝宝的健康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压力能够影响自身的健康情况,但对于压力如何影响他人健康的研究还不多。英国研究人员对120名5~10岁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要求父母每周记录其子女的健康状况(如果子女生病还要记录他们的体温),每6个月都要填写有关他们自己精神健康、压力事件以及家庭冲突的问卷。  相似文献   

10.
翻看农村学生的中考作文,除少数作文情感真挚、文采斐然外,多数作文情感生涩、用词生硬、文体杂糅,与优秀作文相比,水平差别之大,令人吃惊。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农村中学多处于偏远山区,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交际能力差,不善于表达;加之父母多在外打工,孩子放学后独自沉溺于手机虚拟空间,极少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11.
星星点灯     
“给父母洗脚”成小学生作业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别出心裁,把帮父母洗脚、吃饭时帮爸妈夹菜等作为家庭作业,让“亲情作业”改变独生子女身上的弱点,也架起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得到长辈的关爱多,而主动关心别人少。为了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品德,新学期刚刚开始,学校就给32个班的1500多名学生布置了“亲情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帮爸妈做件事。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将“作业”时的感受写出来,分年级进行“亲情作业”交流。令学校意…  相似文献   

12.
贾婕 《学周刊C版》2015,(6):105-106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很难想象这个人怎么还会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我们学生迫切需要经受感恩教育,学生心灵深处那颗感恩之心急需唤醒。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教育学生懂得:知恩·报恩。  相似文献   

13.
青帝 《大学生》2013,(23):32-34
正所谓非传统学生,根据美国教育部的定义,就是非应届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就读的。这些人年龄一般较大(超过25岁),除了学习还得工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勤工俭学。不靠父母资助。所以他们常常无力承担全职读书的费用,只能做兼职学生(每个学期不修满学分)。他们通常有家庭,不住校,不少还得照顾年幼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韩熠 《班主任》2004,(4):28-30
一、问题概述与背景资料 王涛(假名),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与父母同住,独生子女.学龄前,父母上班时间无暇照顾孩子,王涛常常是独自被反锁在家中.没有上幼儿园、学前班的经历.一年级时胆小,不敢与同学玩;二年级开始表现出和同学不能友好相处.三年级我开始担任王涛的班主任,发现他与同学不能很好地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差,情绪容易激动,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打架.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自毕业以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多年来接触的学生较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头几年,年轻气盛,讲课、考试时很多学生接受能力差,反应慢,我嘴上虽不直接说,但在态度上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近些年,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对学生的认识也较客观,遇到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耐心了。在上课时往往苦口婆心地讲,好好学习对将来如何重要,不能毕业对将来有什么危害,对家庭对父母有什么损害。说到这些,部分学生往往低下头,一脸愧疚,但是下次上课他们照样不爱学习,人在心不在。这样反复多次以后,我也感到无能为力,认为有些学生就是不懂事,…  相似文献   

16.
“特困生”特指学习困难的特殊学生,特殊是指这些学生的父母离异、丧父(母)等不完整家庭的学生,或者家长无暇顾及的留守儿,也包括自控能力差、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等.正是这些特殊的因素,导致他们的意志薄弱,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困难,物理成绩不稳甚至很差.  相似文献   

17.
很多学生都不吃早餐(break fast),据统计每天吃早餐的人只有57%,早餐质量较差的人数更高达77%。有的父母还认为自己从来都不吃早餐,身体不是挺好的吗?其实,不吃早餐的危害极大。1.让你反应迟钝:早饭是大脑(cerebra)活动的能量之源,如果不吃早  相似文献   

18.
宋修琴 《小学生》2011,(4):41-41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公告栏     
《父母必读》2008,(10):18-18
父母精神紧张会影响宝宝的健康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压力能够影响自身的健康情况,但对于压力如何影响他人健康的研究还不多。英国研究人员对120名5~10岁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要求父母每周记录其子女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成文君 《广西教育》2015,(12):27-28
据《新闻晨报》报道,1月11日,上海市嘉定区的一所民办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其中一项内容是现场跪拜父母。800多名学生集中在大厅里,站成四排,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向自己的父母行三跪九叩之礼(见本页图片),然后跪行至父母面前聆听教诲,父母与孩子促膝互动交流。学生还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作为永远留念。仪式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这样的新闻每次见诸报端,都会引来巨大争议。在当今社会,跪拜这种仪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否一点可取之处也没有?目前舆论各执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