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世界其他黑土区由于犁耕、秸秆翻埋耕作而引起的土壤退化,我国东北黑土区以旋耕、秸秆离田、秸秆田间焚烧为主的常规耕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更为严峻。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土保护与利用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文章简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定义、国外成熟的技术模式及其在我国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15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联合吉林省农业部门、高校、地方农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攻克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黑土地实施的难关,研发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和条带耕作机,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免耕、条带耕作、垄作少耕等技术,总结形成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的历程。同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应用后的效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谷云龙  祝伟江 《今日科苑》2007,(12):124-124
机械化土壤保护性耕作是指以机械作业为载体,以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为条件,划区轮耕,以形成良好耕层构造、建立土壤水库和提高地力为核心,以深松为主体,少耕为原则,免耕为方向;松、翻、耙、旋、碎相结合的轮耕体系。  相似文献   

3.
《华夏星火》2009,(11):3-3
10月29日,农业部在京举行全国保护性耕作座谈会暨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验收会。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突破5300万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达到25亿亩,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3亿亩。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玉米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玉米关键生育时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免耕留低茬、免耕留低茬+枯秆覆盖、免耕留高茬+枯秆覆盖、免耕留高茬4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运用Agent建模方法,设计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决策模型,通过农户选择人工秸秆焚烧还田作业(传统耕作技术)与自购农机或购买专业服务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比,研究政府补贴、管制(惩罚)、农技推广(信息诱导)三种政策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动态影响。发现以影响耕作成本的价格杠杆调节机制的补贴和惩罚措施都有助于减少农户秸秆焚烧行为,但提高补贴比惩罚对诱导主动积极型农户采纳效果更为明显;三种政策相比,对环境认知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通过成功的信息诱导措施来刺激农户偏好对采纳决策影响具有最佳效果;从政策影响农户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方式而言,提高政策刺激强度会促使农户倾向选择购买服务来实施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6.
刘丽  褚力其  姜志德 《资源科学》2020,42(4):763-775
黄土高原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和对水土流失风险的感知是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究二者对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户技术采用率的提高、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量、改善生态环境。本文利用黄土高原123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采用逐步回归法和分组回归法,分析了农户技术认知和风险感知对其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及代际差异。结果表明:①技术认知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认知对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少免耕、深松耕、秸秆还田、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强度均是新生代农户大于老一代农户。②风险感知对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户等高耕作和沟垄种植技术采用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强度存在代际差异;对新生代农户少免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老一代农户深松耕、秸秆还田、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风险感知在技术认知和采用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等高耕作、沟垄种植、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采用意愿中,风险感知对于老一代农户的调节作用强于新一代;在少免耕、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中,风险感知对于新一代农户的调节作用强于老一代。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等控制变量对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建议农业技术和政策推广视新老农户区别对待,提供有针对性的补贴,并通过鼓励土地流转为技术采用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马铃薯免耕播种试验,主要提出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播种具有保水保土,抗旱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节水增效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演变发展过程、现状和技术规程;阐明了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的必然选择及保护性耕作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蔡荣  蔡书凯 《资源科学》2012,34(9):1705-1711
作为一种替代传统翻耕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国内,其推广工作却相对较晚。本文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现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利用Probit回归方法分析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因素;利用OLS回归方法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认知、户主非农兼业情况、户主受教育年限和户主是否村干部是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因素;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水平具有正向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认知程度越高、户主非农兼业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比例超过50%、户主受教育年限越长、户主为村干部的农户越有可能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采用传统耕作技术的农户相比,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稻谷单产水平大约要高出93kg/hm2。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演变发展过程、现状和技术规程;阐明了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的必然选择及保护性耕作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高天志  冯辉  陆迁 《资源科学》2023,(3):579-592
【目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本文基于黄土高原陕甘宁地区1268份玉米种植户调查问卷,运用随机前沿(SFA)模型测算农业生产效率后,使用内生转换回归(ESRM)检验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利用逆概率加权回归调整(IPWRA)估计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增收减贫的影响效应。【结果】(1)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考虑反事实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户生产效率比未采用农户高2.9%。(2)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对农户增收减贫有着稳健的正向促进作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人均家庭纯收入比未采用农户显著增加8.9%,进一步使用PSM不同匹配方法验证了该结果的有效性。(3)相比单一技术采用,农户联合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效率提升更高;相比甘肃和宁夏,陕西地区的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收减贫效果更为显著。【结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政府应积极推广、激励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为耕地保护的保数量、提质量、增效率、减贫困等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麦/玉/豆"旱三熟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该模式作为一项集抗旱减灾、用养地结合、保护性耕作、轻型栽培于一体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内涵,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旱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试验推广,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本文总结了"麦/玉/豆"模式在内江地区的栽培技术特点,分析了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传统翻耕、裸露休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一场耕作技术的革命,它是在扬弃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代农耕文化。也就是说,它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耕作技术的优点,摈弃、抛弃了传统的耕作技术的缺点,是一种更科学、更先进、更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农村务农人员结构的改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机具的改进,在总结传统的铁茬播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保护性机械耕作、化学除草、覆盖栽培、科学管理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形成了省工、省力、节本、增产增效的大豆少耕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增产增效情况。大豆少免耕技术减少了土壤耕翻,节省能源,省工、省力;可以保持土壤墒情,有利于足墒播种,防止水土流失;可以提早播种,延长大豆生育期,有利于选用中晚熟高产优质大豆良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全国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2458万亩,增幅近30%。农业部从2002年起,以旱作地区为重点在全国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10年期间应用面积增加了100倍,2012年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护性耕作逐步推广应用到70多个国家,据FAO统计,目前,全世界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近1.7亿公顷,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1%。通过对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情况的概述,提出对我们相关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机械化谷子豌豆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地力水平等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与优势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从而实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环境之目的。本文以该区域的谷子、豌豆轮作为基础,探讨其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及与之相应的机械化栽培技术,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地区特点,能促进该区域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对青海省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进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浅述。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黄河流域的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了实证依据。调查发现,黄河流域地区真正能采用规范的保护性耕作的面积很小,大部分农民只是采用了其中某一项技术。计量结果表明,政策支持、项目实施、劳动力机会成本和灌溉条件等因素都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从长期来看,随着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民知识技能和资金投资能力的提高,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有效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灌溉条件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保护性耕作必将被更多的农民所认识和采用,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耕作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命脉,改善农业工具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本要素,从刀耕火种到大型机械化生产反映出的正是中国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农学教授,他的工作是研究发明新型生产工具,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在保护性耕作领域建树颇丰,拥有高垄平台联合作业机、免耕播种机、开沟施肥一体式施肥器等近二十项发明专利,其中多项成果经鉴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实际应用推广过程中得到农民朋友的广泛好评。他就是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杨悦乾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