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一:圆的认识的课堂导入(陈老师)师:我们先一起做一个游戏。(老师示范表演:一段细绳,一端系着小球,另一端用手拽着甩小球。)生:学生模仿老师甩小球。(玩得很高兴)。师:用这根细线,一端系上一根粉笔,另一端用手按在黑板上,把刚才小球运动的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画,再请学生自己画一画。)  相似文献   

2.
第一步:认圆.教师先用一段20厘米长的铁丝在它的一端装一个有色小球,另一端固定在一个有摇柄操纵  相似文献   

3.
演示:出示一根细绳,绳子的一端系着一个小球,把绳子的另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一开始先用手指轻轻地推一推小球,继而再用力甩动小球一圈。提问:小球在前后摆动的过程中一开始形成了一条什么线?后来又形成了什么?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出示已学过的平面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是一个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怎样的提问才最有效呢?笔者试从三个教学片段的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片段1:前不久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听了一节研究课《圆的周长》,课上教师为了揭示圆的周长与半径(直径)有关,转动系绳的小球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小球运行的轨迹形成的圆的周长。然后缩短绳子的长度,再转动,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提问: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一看,心里都很明白,一齐说与半径有关。像这样的提问,实际上教师已经告诉学生答案,提问只是表面的提问,为了追求热闹的场面,表面轰轰烈…  相似文献   

5.
圆的认识     
教学目的:1.能区分圆与球体.2.会使用圆规画圆.3.掌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4.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教师提问:“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对于这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学生还不能根据圆的特点准确回答,这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一、初步认识圆1.教师演示.旋转两头系有小球的毛线,得到圆.  相似文献   

6.
例1 光滑的半球形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球心正上方有一光滑的小滑轮,轻绳的一端系一小球,靠放在半球上的A点,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用力拉住,使小球静止.今将小球从A点缓慢地拉到E点,此过程中,半球对小球的支持力和绳对小球的拉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7.
某教师教学《圆的面积》的方法是——首先提问:“你们已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学生答完,教师指着黑板上画的一个圆问:“那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以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圆的面积”)不等学生回答,教师接着说:“其实,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不难,你们看一看课本就会了。”  相似文献   

8.
【教学案例】一、复习引入1.课题引出旧知。由课题"图形的面积",引出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重点强调求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圆的半径)2.教师画图,学生观察画图的过程。(教师先画了一个半径2分米的大圆,接着以同一个圆心画了一个半径1分米的小圆)学生叙述观察的情况。教师强调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我们要学会使用。3.引入课题:组合图形的面  相似文献   

9.
徐晓可 《教师》2011,(11):40-40
案例一:圆的认识的课堂导入(陈老师) 师:我们先一起做一个游戏。(老师示范表演:一段细绳,一端系着小球,另一端用手拽着甩小球。)  相似文献   

10.
现象一:在一节"轴对称图形"课上,当学生通过"折纸—剪纸—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长方形、圆等8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折一折,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和小组交流后,一致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从表面上看,教学效果不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判断某一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我们运用了设计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做能使学生得到清晰而明确的物理情景,可使学生观察到物理过程的特点及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动手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打下基础。1 实验—结果—分析例如:长为L的细绳,一端拴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O点,O点正下方C处有一钉,OC=L/2把小球拉至悬绳成水平位置,无初速释放。如图1所示。图1 习题图示A、小球向下摆经过B点后绕钉C做圆周运动,直至绳全绕在钉上。B、小球经过左方与…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48页。一、提供材料,激发兴趣教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信封,内装许多基本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拿着这个信封猜一猜,信封里有些什么?然后拿出来看一看,说说信封里纸片的面积怎样计算?12圆的面积怎么算?14圆的面积怎么算?[评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根据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运用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打开信封,发现都是自己熟悉的平面图形,学生想:这些图形我都知道,面积也会算,老师提供这些图形给我们干什么呢?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1.构造三角形 例1 一个表面光滑的半球形物体固定在水平面上,在其球心O的正上方一定高度处固定一个小滑轮,一根细绳的一端拴一个小球,置于球面上A点,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如图1所示.现缓慢地拉动细绳的另一端,使小球沿球面从A点移到B点,在此过程中,小球所受球面的支持力FN及细绳对小球的拉力FT的变化情况是( )  相似文献   

14.
《教学月刊·小学版》中“好课多磨”这个栏目始终吸引着我的眼球。我深深为教师认真准备一节课的过程所折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节课要上出彩,不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也有幸体验了一把,三次上了《圆的认识》。2001年11月,浙江省嘉兴市。我试图在课中突出以学生的生成为主,最大限度地展现开放的课堂教学。简录如下:一、从已学习过的图形中导入圆师:这些图形你都熟悉吗?现在老师把这几个图形放在信封袋里,哪个同学能很快地摸出圆来?……为什么?[让学生把握圆的基本特征。] 师:你们觉得圆是怎…  相似文献   

15.
例题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个质量为M的小车,小车上固定一根竖直的轻杆,一条长为l的细线一端系在轻杆的上端,另一端系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现把细线拉至水平,并由静止释放小球,如图1所示.问:当小球运动到何处时小球的速度最大?最大值是多少(设M=2m)?  相似文献   

16.
片断一: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六种图形。师:你们能利用小组中现有的六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这六种图形吗?(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师:从这些平面图形来看,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呢?生: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评: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了“围成”“所有”“总和”的内涵,并进一步理解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意义。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此环节使周长知识进一步延伸,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而且掌握了一般的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平面图形的周…  相似文献   

17.
曾一飞 《物理教师》2002,23(6):52-53
分析物理过程 ,构建物理情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经之路 ,物理习题难解 ,则往往难在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不能分析其物理过程 ,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 .本文就分析物理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谈粗浅的体会 .1 物理量突变在有些习题中 ,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受物理规律或约束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突变 ,学生在解这类问题时 ,容易忽视突变的存在而当作连续变化的问题来处理 ,造成失误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理过程 ,提示突变点的存在 ,分析突变前后的运动情况 .图 1[例 1]如图 1所示 ,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于O点 ,一端悬质量为m的小球 ,把小球拉…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初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2.通过对圆周率值的探求,培养学生操作、观察、体验、探究的能力及概括能力。3.继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探究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圆的认识”,那么你想知道老师手中的硬币在空中走过的路线形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那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用手在空中摇动一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坐标系将数量关系与图形联系在一起,以图形的特征揭示数量的变化规律,以数量的变化规律说明图形的特征。若将这种解析思想用于解决物理问题,解题过程将会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例1 在一条倾角为θ的很长的斜坡上某处,以初速度υ0水平抛出一个小球,试求小球在斜坡上的射程多大?  相似文献   

20.
在旧知背景中生发新知。课始,教师说:“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这里摆了一些图形 (出示下列模型 ),谁来把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介绍给大家 ?” 一个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了模型 (1)、 (2)、 (4),教师追问:“图形 (3)我们也学过了,为什么不介绍呢 ?”同学们抢着回答,这个图形尽管学过,但不是立体图形,它是平面图形——圆。教师又追问:“图形 (5)可是个立体图形,为什么不介绍呢 ?”同学们着急地说:“因为这个立体图形我们还没有学过。”于是,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 (5),并适当翻转,让学生整体感知圆柱,随后导入新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