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我国多年来通行的“社会规范说”道德定义没有准确简明地揭示出道德的本质属性,而是将道德定位在道德现象上,将道德的一些现象和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致使这种道德界定矛盾重重。导致这种偏颇的社会历史性因素主要是:受前苏联伦理学研究的影响、受原经济体制的制约、受人类有限理性的局限。应该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这个道德新界定可称之为“主体品性说”。  相似文献   

3.
对“性灵说”人文意义的阐释意在深化古典文学的研究、探寻其当代价值。“性灵说”的人文意义在于对本真之人及其情性的强烈关注,于宋明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之外,探求着中国人本真生存的道路。诗论与对人本真的认识二而一的关系,是认识“性灵说”人文内涵的关键。从体用两个层面对“性灵”之“实”、“虚”问题向深向广探寻,显示着性灵说在集传统性灵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对人问题认识、体悟之深刻。深入理解与灵性阐释“性灵说”离不开对“性灵”思想源流的辨析。“性灵说”成熟于明清时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思想文化和文学渊源的。  相似文献   

4.
道德需要是推动个人生道德行为的原动力,道德需要与人们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道德需要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公民自觉自愿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需要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内在动力。“道德需要”理论强调在道德活动中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居核心地位,从而突出了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道德需要”理论同样强调道德建设中的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的现实道德状况和道德需要,体现了道德建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趋势,“道德需要”理论着眼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着眼于人的自面而自由发展,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社会道德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自然科学的场理论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用场理论研究社会道德现象,揭示道德主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动因、规律,这对发挥道德功能,加强道德建设,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文明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社会道德场的内涵场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即凡是带电物体发生作用不是“以无穷大的速度直接穿过空间的超距作用”,而是带电体周围存在着一种“以太”介质。这种“以太”介质是带电体相互作用的媒介,物理学界将它称为电场。有人将这种相互作用现象叫“媒介传递说”。美国系统科学家拉兹洛将这一法则又扩而大之,将它变成“旨在包括物理、生…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当今中国道德演变的基本走向?本文认为,它既不是回归“优良的道德传统”,也不是,向个人主义,而是走出整体主义,超越个人主义,走向完善的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7.
谈职业教育现代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   有的发展理论专家提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济,而是美德。因为“美德就是能力,而且是特有的能力。”因而,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是中国职业教育在 21世纪的必然选择。   所谓人格本位,它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立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有文化的人、人是道德的人,主张以德性统驭能力。这种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他们的道德修炼,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培养学会做人,即做一个会创业、会学习、会生活、会处世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因而,从…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何以可能呢?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思考如下5步:需不需要道德?要不要道德,这似乎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哪个人、哪个社会敢说自己不需要道德呢?中国传统文化把这个问题视为人生的根本问题,用有否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其为人的根本标准。如果指责某人不是人,不是说他没有人的皮毛骨相,或存在生理缺陷;也不是说他没有文化,或缺乏智慧;而是说他没有道德,即“缺德”!由此看来,人是必须要有道德的。然而,认为人应该要有道德(应有)是一回事,实际上人有没有道德(实有)又是一回事。对于仅靠风俗习惯来维系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9.
《广西教育》2005,(10B):9-9
蒋一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它在德育观上主要表现为;1、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的工具,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在于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申论古代中国"羊文化"的历史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曾经存在过一种以溏及其善、羲、美(均以“羊”为内核)为特质的“羊文化”。它影响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外交生活、精神生活。有别于远古龙图腾的羊不是个别民族的图腾和附加在灵物之上的吉祥物,而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的图腾,其本身就是一个吉祥物(羊——祥),因而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和吉祥物。真正能够代表“黄河文明”及其祥和循法与礼仪之邦本质的吉祥物不是表征帝王、皇权,面目狰狞和张牙舞爪的“龙”,而是作为法道德的象征与面目和蔼可亲的“羊”。中华民族祥和循法、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与审美崇尚的诗性精神根植于古老的“羊文化”。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而非“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是从“道说”向“人言”,从“不可说”向“可说”的“生成转换”过程,这一转换过程不是机械的、重复式的“应合”,而是在生成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刘晓年 《青海教育》2008,(11):21-22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辞典上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我们需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也就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以及关心人类的文明,关心人类的文化。西方的人文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发展科学的同时,别忘记了人文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和人文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有优秀的人文传统,其核心是关注人。中国人文一词最早的出现不是针对宗教,而是对应天文。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即面对人类社会和个体自身的。中国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重人”、“敬德”的观念。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把“知命”看得十分重要。中国人文传统十分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追求,并且将其与崇尚群体利益和谐地统一起来,十分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注重浸染、陶冶和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特有现象。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框框,而是我们作为人应该遵守的。从中国的道德起源和生成来看,它涵盖了两性关系、劳动与劳动分工、为辨别血缘和维护财产继承而制定的宗法制度、为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生活行为和交际行为而制定的礼乐制度以及为维护政权和阶级利益而确立的法律等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它具有维护生命脉、维护社会个体和社会利益,促进社会文明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五行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产生一种令人敬畏和神秘的意向,被称为中国古代思辨理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是中国人的思想律”。“五行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与五行说来源有极密切关系。关于“五行说”原始含义,论述众多,本文从母系氏族时期“鱼”的“图腾崇拜”观念沉淀延伸,着重分析“鱼”与“五”在音、形、义方面的历史渊源,探寻“五行说”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17.
范云霞 《成才之路》2011,(18):18-I0013
一、物理教育应融合人文教育“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即如此。”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离将带来的弊端是:科学技术将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带来危害;科学发展将不是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是造成新的矛盾和冲突;脱离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不利于高素质人的培养,会出现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以“意欲”这一概念入手,提出了三路向文化观,又由此引申出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与中国儒学复兴说等理论。对这一理论的探讨评判,对于今天中国文化的走向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写作具有人文性,它可以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文化积淀和综合品位。它实际上是一个人思想、道德、伦理、信念的载体,即“文以载道”。鲁迅曾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都是血”(《革命文学》),这正是“革命人”写”革命文学”的最高典范。学生写作也是如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审美品位.开阔其文化视野和思想境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渐入佳境,继而才华毕现,如水满自溢。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中国 ,正经历着一场空前剧烈的社会与文化转型 ,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 ,由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在进入 90年代以后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教育是人类群体对每个个体所施行的文化行为要求。他从人本身出发 ,在基本尊重人性的前提下 ,帮助每一个人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的文化和经验是怎样的 ,从而使每个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